张从正(1156—1228年),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是中医“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张氏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他在发挥《黄帝内经》中神态相胜的理论时说:“悲可治怒,以怆恻痛苦之言感之,恐能够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能够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能够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微不至,然后能够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张氏运用感、娱、怖、触、夺等办法无药而愈病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的一斑。
笑疗祛痞满
息城司侯,闻其父死于兵乱,大悲哀哭,遂觉胃脘胀满,状若覆杯,疼痛难忍,服药无寸效。张子和出诊时,恰巧逢巫医在病人的床边念念有词。于是他便模拟巫医的举止神态,“杂以狂言以谑病者”。司侯大笑不已,数日后痞满皆散。
中医神态致病说以为,七情内伤可致脏腑的功用失调,呈现腹满、胀痛、呃逆、泄泻等病症。司侯因悲忧不解,气郁于中,聚而成痞,情志不畅是基本的缘由。张氏巧用“喜胜忧”的神态相胜之理,使病人乐而忘忧,气其舒缓通和而祛病。现代心理学则将笑视作一种高兴心境或轻松心情的表现,对改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情状态非常有益。对四周事物荒唐的认识和个人自卑感的产生,便会带来心身的放松和欣慰。近年来,国外的笑俱乐部生意红火,阐明“笑疗”正越来越被现代人所喜爱。
文娱除狂怒
项关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用药治疗,半年多病症未减。张从正以为此病既然药治不效,当施情治。便让两个女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妇人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斗,病人又大笑不止。然后让两个能吃的妇女,在病人床行进食,时夸美味可口,病妇忍不住索食品味。数日后怒减食增,不药而病瘥。医案中的病妇因大怒而致躁狂,呈现言语、心情、行为方面的异常。张氏先以姿色艳丽的歌伎舞于床前,又让她们角斗于庭院,使患者置身医者设置的愉快的情境中,因暴怒招致的脏腑功用失调得到矫治。现代心理学中的文娱疗法是指经过各种文娱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读诗词、做游戏等,来改善不良心情,矫治不良行为。
击几疗惊悸
卫德新之妻,夜间因遇盗贼惊吓坠于床下,遂惧怕声响,以至听到家人的脚步声都会“惊倒不知人”。张从正考虑再三,乃命二侍女将患者两手按在高椅上,在其面前置一竹几,用木棍重复敲击。病妇开端听到敲击声提心吊胆,连续敲击后,便视而不见。
张从正以为,“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以惊慌之法,来治疗由惊慌所招致的惊悸症,是中医情志相胜理论的独具匠心的发挥。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看,本症属于神经症中的“恐惧症”。在特定的心身状态下,原本无害或无关的体验,即盗贼的行径使卫妇产生恐惧感,这种应激的负强化和泛化,使其惧怕任何声响。张氏用木棍敲击竹几,让病人长时间处在最恐惧的逼迫情境中,到达“移精变气”,改动内在旧情境的目的。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