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投诉发展成心理暴力

发布时间:
 
        埋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论的事情常常是十分小的,但是争论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论自身,最后越闹越大。
有一位中医专家研讨发现,人的身心灵(包括性格和心情)都与身体安康有很大的关联。怨、恨、恼、怒、烦这五种心情,关于人们身体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一个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由于容易动怒、生气,最后得了很严重的病。而这种病常常不是单凭药物就能够治疗的,常常需求经过重新深思性格来了解。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看一个企业是好是坏除了要看商业形式、才能上的差别以外,还要看企业员工是不是有某种怨气。假如员工有怨气,好生意最后也会做烂。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端很少,但它不时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考核求职者时,有一个必问的标题:你对前东家如何评价?当然,他不会直接去问,而是很艺术、很隐晦地把话题转移到这个问题上。比方他会问:“为什么会分开那家公司?原来在读书的时分你跟同窗的关系怎样样?你这么有才,他人是怎样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职者就会下认识地讲他人怎样对本人不好、本人如何脱颖而出。假如这个人的怨气很大,人力资源总监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埋怨、怨言就像口臭,本人没有觉得到,但是会让他人觉得不舒适。或者说,发怨言的人一点儿觉得都没有,但是他人很快就能觉得到不舒适。在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埋怨心情一旦构成,就会逐步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叫义务病毒。
埋怨的潜台词是,问题是他人的,成果是本人的,或者这件事情做砸了、做坏了跟本人没有关系。假如每个人都用这样的逻辑去说话、去办事,那它就会构成一个叠加,大家都在这个频率上,就会把这个频率放得十分大。
清末民初有一个叫王凤仪的职业劝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时去发现、寻觅每个家庭里的问题,然后协助大家梳理。比方,有一个老太太说老头对她不好,经常打她,然后就跟王凤仪埋怨,说本人命很苦。没想到大恶人王凤仪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说:“你拿个镜子去照照,你那张苦瓜脸永远都没有笑容,逢人就说你有多惨,即便你没嫁给这个老头,另外一个老头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问题不只出在他人身上。
听到他人在埋怨你,实践上你也可能在埋怨他人。这就像是一个游戏,每个参与者都遵照着这样一条原则我对你错,那么当你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错的时分,对方也会马上把这个游戏规则用到你身上来。
电视剧《一地鸡毛》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买了一块豆腐,李靖让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给忘了,下班回到家后发现豆腐坏了,于是两个人就开端推脱义务,争论到底是谁的错,先是砸东西,然后吵着要离婚,还说:“离就离!”这时忽然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好音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样了,挂上电话后就问:“我们方才为什么要离婚?”他们俩都想不起来了,在一边的女儿于是说:“为一块豆腐。”
埋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论的事情常常是十分小的,但是争论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论自身,最后越闹越大。
想要他人跟本人一样,假如不一样就产生抵触,这实践就是暴力。这种心理暴力在密切关系中更容易产生。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怀内心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没有留意到密切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离本人生活的事情十分关怀,表现出了火热的爱心。关于这种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分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生疏人可以表现出爱心,在密切关系中表现的反而是暴力。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