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安全感源于我们选定的文化

发布时间:
知春寒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两种深厚的感情,一种是安全感、一是归属感。前者与恐惧(死亡、伤害、痛苦)有关;后者与孤独(依恋、隔离、无助)有关。人类为了安全而发明了秩序、规则、法律和衍生的真理、道德意识、善恶观;人类为了归属感而发明了婚姻、社会、国家和衍生的哲学、价值体系、美感与爱情。普通人可以 感知不到原始状态下的安全感,因为它只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迫使个体对危险无意识的本能。生物实验中,危险来临时,意识还没有运作,身体已经自动对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很简单的例子,眨眼反应:当异物飞近眼睛时,眼睑的运动不受意识控制。还有一个例子你去天上准备蹦极,你有意识的让自己跳安全需求的本能让你的腿和四肢僵硬,你要反复说服你的身体蹦极是安全的,否则你的身体会拒绝跳。很多时候,我们意识到的或者我们能够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并不是本能,而是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安全感,两者不能划等号。意识到不安全就是精神紧张,这是我们学过的文化、价值观、内心解释造成的。无意识的不安全感是身体上的紧张,比如突然的、预感到的恐惧,莫名其妙的恐慌和焦虑。当我们的精神有了某种信念、当生命能量在信仰的支撑下被过度支配时,抑郁或焦虑就会爆发,迫使人在不开心的时候躺在床上休息。我们只能解读文化定义的安全感,本能的安全感需求是无法解释的,因为任何被解释的东西都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被培养出来的东西。那么,为什么人的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取决于内心三个基本的假设,一个是对世界的,一个是对人类的,一个是对自己的。假设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珍惜;人类很友好,愿意分享、互助与亲近的;我可爱又有价值。然后,她的内心会更加平和快乐乐观,会对自己和他人更加放松,会愿意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欣赏不同的文化。如果你假设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假设人类自私好斗,假设人类毫无意义脆弱,你就会高度敏感抑郁、紧张和害怕,你必须小心谨慎。你会小心翼翼地遵守一定的价值体系和一定的规则,不敢越界,过着被自己选择的文化所逼迫的生活,怕倒霉,怕做梦。你的不安全感是你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体系,道德感)构,很多时候这种文化恰好是主流文化。当你紧张害怕时,你的身体不会不想和你说话,让你效率低下,不开心,充满激情。对付内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审视我们对自己对外部社会对人类的基本评价,看看我们的行为所引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由我们的意识还是内心的冲突引起的,还是由我们身体的警惕性引起的。如果是文化导致的不安全感,选择尝试新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式。当一个人 的文化理念是多元的及时的有效的,并且与你作为一个个体相匹配,那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你身心和谐,心情愉悦,感情丰富,阅历丰富,精力旺盛谁都敢去爱,什么都敢做,去哪都敢去,唯独你吃得香,睡得香。孤独是人类的属性因为人是群居动物,孤独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就像动物分为群居动物和独居动物一样,群居动物必然害怕孤独,独居动物喜欢孤独。我们可以比较猫和狗猫(狮子除外)几乎是独居动物,所以流浪猫可以活的很好,流浪狗却死的很快。美国一个自然科学电视节目拍到一只老虎在山里(猫科)它独居自得其乐。镜头显示他在一个池塘里吃饭睡觉,非常拟人化虽然他可以 t笑了,他的眼神很满足你要觉得那家伙很滋润。流浪狗和孤独的狼一样,被吓到了,夹着尾巴它们可以挨饿,可以千里迢迢去寻找自己的群体,也可以扑进新主人的怀抱。当然,文化把这种受孤独驱使,不得不依附于一个人或群体忠诚的行为称为自私,而把猫这种独立的动物视为自私、狡猾、虚伪或自我中心。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和人类都是群居动物看看动物世界猴子因为害怕被赶出群体,甘愿屈尊受辱。当一个老猴王被新猴王取代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拉帮结派,把他赶出群体猴王离开这个群体,就离死不远了。即使满山遍野都是果实,它也能 不要独自生存。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为什么追求社会认同,愿意放弃个性,追随共性,是由我们不孤独的天性决定的,而不是由我们的道德决定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和金钱欲望都会让人分心。心是什么,孤独的心,害怕自己无事可做而感到孤独,害怕孤独会引起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其实连上帝都知道,孤独是驱使人的最好手段。在古代圣经中,人原本是一体的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的生活,把人一分为二,一男一女,让他们一出生就不得不面对孤独和不完整只有努力找到另一半,他们才能摆脱孤独。哲学把孤独、死亡、自由和意义被列为人类思考的需求、自省的四大课题。孤独引发了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存在感焦虑。归属感好理解,“我是谁的孩子?我的家在哪儿?我团队是什么?或者“我是谁?我被谁需要?我的信仰,主义?我的社会地位如何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是为了让人们满意的归属感。婚姻往往是由归属感驱动的,明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但孤独和对失去家的恐惧让人屈服于不愉快的关系。生存的焦虑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是不理智的、逻辑能够解释。只要活着,孤独带来的焦虑、彷徨、不可知、慌乱无处不在。事实上,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逃避孤独,孤独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孤独是灵魂的影子越亮的地方,阴影越深。如果我们的文化积极地承认人 s对孤独的恐惧,那么孤独就像饥渴和性欲一样,可以自然流露,得到合理的满足。因为,我们知道饥饿、渴、性欲只是人类快乐的源泉就像认同人要穿衣吃饭一样,孤独也能在人际社会中带给人无尽的愉悦和满足。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鼓励人们从家庭开始(群体)分化实现个体独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战孤独的事情。但是,人格独立并不意味着害怕孤独的本质会改变,只是从属对象会从家庭转移到事业上、社会、爱情。社交恐惧的人可能是合群天性的自然漂移,但文化不断迫使他们回归群体,于是心理痛苦油然而生。如果社会高度认可孤独的人,那么这样的群体就是有创造力的、沉静的、自给自足的人。那么,自闭症或者孤独症或者抑郁症就是一个沉迷于孤独的人(一种调侃)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你才会感到安全,平静和适应。如果没有文化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热衷于孤独体验,可能是人特有的精神享受。但是喜欢孤独是对社会的否定,文化不是我不想给人们这样的权利。孤独可以 不要被征服,更不要说被压制对付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并愿意与之共存。意识到孤独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孤独才刚刚开始,人马上就会有所行动“分心”唐 不要让头脑感觉到它的存在。真正能与孤独共存的人有两种一个是出家为僧,隐居深山,远离人间社会,戒欲,空灵,达悟境界。开悟是对人性的顿悟,不是做任何违背自己的事逃避孤独的意志这样的人是精神上的超越。另一个是《孤岛余生》的汤姆.像汉克斯这样的人被迫在孤岛上当孤独感袭来时,他们惊恐万分却又无路可逃他们慢慢接受孤独,变得无所不能。孤独是一种存在不要逃避它,不要 不要用虚假的话语挑战它。人能做的就是冷静清醒的接受它,接受它与生活共存。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害怕孤独而违心地去讨好某些文化、观念、团体、权利、金钱和关系,才是真正的高格调生活。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