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心理幼稚化的现象日益明显。

发布时间: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长不大的人:没饭吃了,到爸妈家吃;没钱花了,找爸妈要;衣服脏了,打包回去让爸妈洗;遇到一点波折和艰难,首先就想让爸妈处理;而且他们多半还喜欢看卡通片,买卡通玩具,爱好吃喝玩乐……有人觉得这只是不成熟的表现,年龄大了自然会改,但是心理专家却以为,这是一种“成人幼稚化”的心理障碍病症,在国外被称为“彼得.潘综合征”。
彼得.潘是苏格兰作家巴里笔下的童话人物,生活在梦境般的世界里,永远也不想长大。在“80后”、“90后”身上,这种“成年人幼稚化”现象正日渐明显。
个案
她就是不想当妈妈
周丽(化名)固然快30岁了,但她仍像个小孩子,整天衣着孩子气的T恤,不接触生疏事物和人。有一次丈夫的同事到家里来玩,丈夫出门买菜,让周丽先陪着客人,她忽然觉得不知所措,陪客人说了几句话,就借口买东西逃下了楼。
“我属于婚前依赖父母,婚后依赖老公的人。”周丽说,只需丈夫出差,她就会跑回父母家睡,“晚上看着黑漆漆的窗外、冷森森的墙,我一个人会惧怕。”
最近,小夫妻闹起了矛盾,原因是丈夫觉得是时分要孩子了,可周丽死活不同意,理由是有孩子就等于有了负担,另外她基本不会带孩子。“原先觉得她性格单纯心爱,可年龄大了还是这副样子,就不好了。她怎样就不肯长大呢?”丈夫百思不得其解。
他就是没有本人的主意
28岁的孙刚(化名)上星期刚得知音讯,公司打算派他去上海进修半年,回来可能有升职的时机。可是他并没有欣喜,反而有一种以后该怎样生活的迷茫感,于是他马上找父母磋商要不要去。
对父母的这种“依赖”,不只表现在孙刚的工作中,在生活中他对父母的“依赖”也无处不在——想吃好吃的饭菜,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做;衣服脏了,拿回去让妈妈洗;以至和女友吵架了,他也要找父母磋商对策。
在父母和女友眼里,他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没有主意,遇事慌张,本人喜欢的东西不许他人碰。”孙刚的母亲说,“有一次,我不当心把他钟爱的汽车模型弄坏了,结果他一礼拜都没和我说话。”
       解析
父母包办一切培养“彼得.潘综合征”
不做家务活;葱和韭菜分不分明;一遇到问题便会不知所措……这就是如今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现。这局部“大小孩”虽已进入成年,但心理上还坚持了很多孩子的特性:他们爱玩、心情化、喜欢依赖别人,常常逃避义务,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与入手才能弱。
“彼得?潘综合征”的构成与家庭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这局部“大小孩”根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时家长包办了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滋长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气;工作结婚后,这些“大小孩”由于没时机学习生活技艺,心理成熟度缺乏,照旧沉浸于父母或伴侣的“保护”,不能顺应社会,难以接受失败。
应对
对孩子“差一点”一定是坏事
“‘彼得?潘综合征’会对患者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这种病症普通难以用药物治愈,最好的方法就是承受心理治疗。”“大小孩”们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气和人生观单靠说教很难彻底改动,应由心理专家和其亲人一同来对其停止长期的专业干预治疗,要迫使他们面对理想,协助树立对家庭和社会的义务感,以顺应社会生活。
“很多家长不明白,过火的衣食无忧,只能让孩子的心理成熟变缓,更多时机患上‘幼稚病’。”对孩子要“差一点”,这样才干让他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气。
一定要从孩子小时做起,经过多种方式,培育孩子的独立性格和生活才能。学校也应该经过组织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社会理论活动,协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理解社会,学习生活技艺,培育独立处事的才能。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