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拖延和自私的角度审视父母的行为模式

发布时间:
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根底教育的小学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开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呈现行为问题的时期。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害怕、敌对、激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咨询中发现,父母反响(确切的说是母亲在反响)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拉得很!”或“我最头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们看,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拉、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心情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阐明,父母在当时十分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方法”的无法中。
    其实,儿童一切的行为问题,不论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儿童自出生时,假如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画的是我们父母。白纸上逐步增加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步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假如图案很明晰、明朗,让人喜欢,那阐明绘画人的艺术程度高;假如图案看起来昏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阐明绘画人的程度低。因而,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从这个角度阐明,要改动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心情抑郁时而选择的颜色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我想从以下方面来剖析,孩子的拖拉、任性与父母行为形式的关系:
    第一,孩子“拖拉”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从词义上了解,“拖拉”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他人意见、执坳。看起来这两者有明显区别,但这两种现象有着相关性,即任性与拖拉是反映同一种教育方式下的两个不同侧面。拖拉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软性”的对立,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较“僵硬”的对立。固然在有些孩子身上,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就是说看起来很拖拉的孩子,其实是在用脱沓的手腕,阐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说的那样做!很任性的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的这种执坳个性:要么不等父母话说完,他扭头就走;要么就是你说你的,我拖拉我的;要么就发脾气;要么就是不吭声……因而说,孩子的拖拉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能够用拖拉来表现。
   在孩子们言谈举措里,经常有我们需求解读的密码。可惜,我们许多父母总以本人成人的见解去论说孩子的问题,说孩子有问题。但父母一点不分明,孩子的问题常常躲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恨、绝望、伤心等。孩子的心理和心情状态,受经历和学问的局限而很难用言语标明,他们主要是依托行为言语来表达。比方说,性格孤僻的孩子偏爱单独一人游玩,但常常也产生生动的梦想,也会热衷于电视和游戏,由于这里面有他忠实的同伴可免除他的孤单;有些孩子常爱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这些动作自身,阐明与孩子婴儿期(口唇期)满足缺失有关;有些孩子有偏食或回绝吃饭的行为,多半是经过这些行为惩罚关系人:他们的父母,由于他心里有来自关系人某种方式或态度的伤害;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对玩具的毁坏、恶作剧、捣乱等攻击行为,这阐明孩子内心有愤恨和伤心,而形成愤恨和伤心的可能性却很多:或许他在同伴中从没得到过重要角色,或许游戏中玩输了,等等。那么,总表现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内心是无助的、心情是不高兴的,他这种行为背后的无认识言语在说“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才舒适。”拖拉的信息里,躲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敦促”的不满与报仇;任性的种种表现的信息里,躲藏有孩子不得不对抗的敌意,而敌意阐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以至没有供认或承受过孩子的情感,而是对孩子过多的干预。
    第二,拖拉与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形式:
    性格耐心、思想反响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希冀值、考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诲人。他们哺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在这种行为形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布置、操心、做事,而不用独立考虑。因此难以养成对本人行为的义务才能。
    唠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为规范请求孩子。有关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纯熟地控制技巧,他们需求花很长的时间逐步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做手工、做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对他们最好的协助就是你的态度:耐烦的等候,对任务的艰难停止一点评价。如“拾掇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做好这个模型很难”等。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舞,不论他们的努力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假如孩子胜利了,他们晓得一件很难的事情被降服了,会有满足感;假如孩子失败了,父母晓得这件事很难,他们会感到抚慰,这样,孩子觉得到了了解和支持,这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密切感。而持成人观念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按她的时间请求做某件事情时,普通历来没允许孩子说出他们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唠叨和不称心的心情态度,数落和请求孩子(此时的孩子,觉得到的是本人才能不够)。假如反复的是这种行为形式,孩子的“无能感”会招致畏缩行为。能够这样说,拖拉、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对效率的请求在“锻炼”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对效率的需求所控制的,由于效率对孩子来说,是约束、是敌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止兴味,可能会形成情感的压制和性格的极端任性。由于孩子需求实验、探究、努力的时机,也需求耐性(耐性意味着给别人时间),需求在没有敦促和怒斥的状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请求弄出来的。
    由此,我们看出,父母的行为形式决议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而,要改动孩子的拖拉与任性,父母首先应正视本人的行为方式。假如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惯孩子动作慢、难以自控心情等,那么,在请求孩子之前,先学会处置本人的心情态度,防止给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烦。其次,要学会给予孩子生长的空间。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形式应契合孩子的心智生长的规律。对此,我的倡议是:
    1、去掉对孩子太多的关注和请求。比方,孩子在吃方面呈现的问题,通常是父母太关注形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总是参加太多本人的爱好,而且唠叨地让孩子“因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和本人的选择,限制味觉和嗅觉神经感受,而不能体味食物的美感,孩子会渐渐的以厌食对立你的关注。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向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给孩子表现出高兴而津津乐道的吃饭的典范即可。
    2、提供应孩子判别和选择的时机。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拉,主要由于父母的行为完整替代了孩子本人的考虑和判别,没有从小开端培育他们的义务才能。孩子的义务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时机,并让他们学会本人选择。比方,在穿衣、玩、做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端,父母就因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给你提供了很多选项,详细选择怎样(或什么时间)是你本人的事。”假如父母在孩子做什么上唠叨不休、命令请求,以至运用“罚你写10篇小字”的处分手腕,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讹诈、应用父母。
    3、合理满足孩子的请求、合理标准孩子的行为、一向坚决地执行标准。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承受的,哪些是不可承受的,孩子需求一个明白的界线。当他们晓得允许的行为的边境时,他们会觉得平安,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我们应该分明,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心情。关于孩子的愿望、感受、心情,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内容如何,都因该接纳并得到了解和尊重,而行为能够限制和纠正。以培育“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理想的时间限制,扼守时间的任务则应交给他们本人:“离上学还有10分钟”、“只需你准备好了,你能够看卡通片,直到我们吃晚饭,”等等。这种简短陈说的目的是要通知孩子,我们希望,也以为他们会准时。一直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才可望当孩子觉得仓促时,他们会本人抓紧时间。
    做父母的,需求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更多的时分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不是专心之致、镜子是用来做鬼脸而不是为装扮等等,这样才不至于带着成人经历而看不惯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本人。诚然,决议孩子安康生长的要素很多,父母好的行为形式也不胜枚举。为人父母的,都希望本人孩子平安、快乐、并成为一个质量高洁、有怜惜之心、有义务心、有勇气、有才能而耿直的人。为了能到达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求学习人性的办法。光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需有协助孩子生长的特别技艺。如何取得技艺,父母需求学习。需求经过自学,或经过承受专业协助而取得教育子女的特别技艺。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