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婚恋观的变化——什么是幸福?

发布时间:
知春寒60年代后
1960年代的婚姻生活简单实用
1960年代的婚姻生活简单实用。幸福不是海市蜃楼。他靠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块上海牌手表熬过了十年的战争。每一次灾难都是幸福的象征。正如徐阿姨在小册子中动情地说的,“那时候找对象结婚和现在不一样。我以为他是一个过着那样生活的人。”“只是生活在地球上,过着这样的生活。” “有一点文化对我来说就足够了。我没有考虑我是否有钱,是否可以买房子。” 20世纪60年代结婚的老年人对婚姻的承诺很强烈。像张景邦这样的老人,一个去过山野的人,他说:“如果你了解对方,你就无法了解。”我相信没有这样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幸福与品质有关
70后期望婚姻有品质,不一定要穿名牌衣服、住豪宅,但一定要有宽敞的房子,需要品质,比如车好不好。她的幸福指数与结婚10年的小李一样,都认为“幸福与物质有关”。同样是70后的梁振华认为,生活的质量是由自由决定的,所以他决定和妻子一起开一家小店,闲暇的时候去户外旅行,这是他所热爱的。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正经历着婚姻责任感的转变时期,尽管他们在婚姻上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开始为孩子着想,想要维持婚姻尽可能多。
80年代以来
幸福更多的是自尊
80后的婚姻更多的是自尊,建立在追求合作的基础上。正如80后标准王奇涵所说,“我和妻子非常尊重彼此的私生活和社交圈,我们简单直接地沟通需求,也同意彼此的决定。我支持你。”你去逛街的时候,你得让我留在家里玩游戏。这种自我价值的提取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对个性的追求和认可,这与社会环境的逐步开放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