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妄想是一种深信或确信.
妄想不承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可说是不可动摇和不可纠正的。
妄想的这个特征是普遍公认的。例如,DSM-III写道:“不管简直一切的其别人置信什么,也不管毫无疑问的和昭然若揭的证明或证据指向背面”,妄想一直为病人所“深信”。
或许有人会问,历史上有不少人初次提出某种学说或理论时遭到简直一切其别人的反对,但历史终于作出了公正的裁判,个他人的观念是正确的,难道在当时能够说这个他人的观念是妄想吗?的确,在极少的场所下,我们会碰到很难肯定终究能否妄想的案例,但假如分离第二个特征来思索,问题常常迎刃而解。例如,哥白尼和伽利略深信地球绕日运转而不是相反,这种信心完整不触及自我,因此基本与妄想无关。
曾有这样一个病例:病人是某大学的一位学生,他自称创造了提炼石油的新办法,由于省去了传统提炼办法中的某些步骤,工艺大为简化。他撰写了厚厚一本著作,里面引经据典,有许多公式和图表,外行人读起来看不出有什么荒唐和错误的中央。开端是由教研室和院系专家审阅,都以为行不通。后来经病人重复申述,由学校指导出面约请校内外许多专家组织审定委员会停止科学评定,结果还是分歧以为行不通。
专家们在指出了若干严重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病人(作为一名大学生)广博的学问、研究肉体和为国度发明财富的仁慈愿望,并鼓舞病人矫正错误进一步研究。病人完整回绝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以为那是“压制重生力气”。肉体科医生抱着同情和了解的态度与病人晤谈时,发现病人很傲慢,似乎他曾经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创造家和科学家。病人预算出,用他的办法炼油每年能够为国度俭省许多钱。他“决议”,用这笔钱办一个图书馆和一个研讨所,由他任所长和馆长,还以他的名字设立奖学金,在学校里给他树立一个铜像等。谈起专家们的意见时,病人完整逃避,只字不提人家的意见,而只要愤慨。
医生耐烦地通知病人,他的愤恨是能够了解的,但愤恨并无助于处理问题。相反,病人需求的是冷静、考虑和采取有效行动去克制“压制重生力气”的专家权力。遗憾的是,病人完整听不进去。几个月以后,病人逐步呈现了肯定的被害妄想。最后一次晤谈中,病人曾经不谈他的“创造”,以至连问及他的著作时,他也“遗忘”放在什么中央了。可见,关于提炼石油的“创造”只不过是表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暂时的外壳,而一旦自我价值在被害妄想中得到了表现时,著作关于病人便没有意义了。诚如Jaspers所说,妄想总是直接触及“经历理想”(empiricalreality)的。关于有关宗教的妄想和所谓形而上学的妄想,也应该作如是观。假如一个人曾经超越了世俗的追求,妄想也就不会发作了。
2.妄想是自我卷入的。
E.Bleuler(1924年)写道:“妄想是自我中心的,它对病人的人格有着切身的重要性。”DSM-III写道:“妄想是一种错误的个人(personal)信心……”A.Clare(1980年)说:“妄想是自我卷入的(ego-involved),它饱含着个人极为重要的感受。”F.J.Vingoe(1981年)以为,妄想是“信心的个人化”(personificationofbelief),即“妄想的内容与个人的需求,恐惧或平安等亲密相关”。一切这些不同的措词实践上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情。
实践上,妄想的中心判别总是包含着“我”。例如,“我巨大”,“我有罪”,“我的配偶与某人有暧昧关系”,“人们在虐待我”,“人们咳嗽吐痰都是针对着我”,“某人钟情于我”,等等。反过来说,在形形色色的思想障碍中,不管其推理判别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只需信心不触及自我,说它是妄想便不能得到肉体病学界的公认。
3.妄想是个人共同的(idiosyncratic)。
这就是说,妄想是某一个人所独有的信心,而不是任何集体所共有的信心。DSM-III写道:“这种信心是通常不被病人的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其他成员所承受的。”妄想的这一特征使它区别于宗教、迷信、巫术以及一切不为局外人承受的某一文化群或亚文化群的信心。正是由于每一个正常人的头脑里都渗透了所属文化的价值观,妄想是容易为人们所识别的。关于典型的妄想的诊断,学术观念非常分歧的肉体科医生之间有很高的分歧性,本源就在于此。
综合上述三个特征,能够将妄想定义为:妄想是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深信,它不承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能够说,凡典型的妄想都契合这个定义,凡契合这个定义的都是典型的妄想。
不完整契合上述定义的状况有不典型的妄想和各种近似的现象。下面就三个特征分别加以讨论。
关于第一个特征
Jaspers说,“只要在认识明晰的状况下才干合理地议论妄想”。这话有道理,由于在知觉不明晰和思想过程紊乱的状况下,所谓妄想能否真正不承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是难于肯定的。并且,认识障碍照例持续时间短暂,而短暂的信心很难说是妄想。
那么,普通地说,一种确信要持续多久才干合理地视之为妄想呢?看来,至少持续一星期,这个时间规范是大多数肉体科医生能够承受的。关于短暂的信心,假如要用妄想一词,最好加上定语,如“短暂即逝的”。
J.S.Strauss(1969年)发现,在119例住院病人中,“可疑妄想”(questionabledelusion)病人将近“肯定妄想”(definitedelusion)病人的一半。他指出,可疑妄想具有至少下列三者之一:①对公认的理想歪曲得不太严重;②环境状况使人难于肯定歪曲终究有多大的水平;③病人持疑心态度。
可疑妄想常见于典型妄想的早期弛缓解期,但也能够独立地呈现,后者主要的内容是疑病、嫉妒或被害,通常见于人格不健全的人。夸张或钟情内容的妄想常常一呈现就表现为确信并且相当荒唐。某个女病人国庆游行(大约是1956年)回家对丈夫说,赫鲁晓夫向她招手。丈夫以为她是开玩笑,病人却很严肃地对丈夫说,此事干真万确,并且请丈夫不要声张,一定要失密。另一青年未婚女病人看电视时说,某男播音员对她有意,病人说此话时表现很害臊的样子。家眷还以为病人是信口胡说,谁知从此以后病人不断深信那位男播音员爱上了她。病人写了很多封信给该播音员,她什么电视节目也不看,唯独看那位播音员的“新闻联播”,看时还细声说话,似在与播音员对话。病人深信,那位播音员的表情和播讲内容都是特地说给她听的,也只要她才了解其中的特殊意图。
能否采取行动,跟病人能否确信并不是一回事。强迫症病人常常把他们的强迫观念当作真有其事而采取相应行动,他们的座右铭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但实践上并无确信。相反,肉体团结症病人对妄想漠然处之是常见的。有些病人不只没有行动,以至基本不主动提及,人家问起来也没有什么情感反响,但是病人一直深信不疑。法国肉体病学家Claud称之为冷性妄想(delirefroid)。
强迫观念向妄想转变的事实已为临床察看所重复肯定,例如N.Gittleson(196年)。这种转变通常发作在强迫观念持续10年以上,且转变也是迟缓的。诚如A.lewis(1936年)所说,使我们感到惊异的,与其说是强迫观念转变为妄想,毋宁说是这种转变为什么如此少见(据文献,不到全部强迫症病例的5%)。这个道理恐怕只能在强迫人格的特殊构造和强迫症的特殊心理机制里去找。
躁狂或抑郁状态常有不典型的妄想,一方面是观念内容对公认的理想歪曲得不太严重,另一方面是病人并不深信,能够承受医生的影响,也不非常固定。当然也可有典型的妄想。
类妄想性梦想(delusion-likefantasy)的特性是,病人并不真正置信,内容带有浓重的想像颜色,表现方式明显受限制于病前人格、生活阅历和当时的处境,特别是四周人的态度。这些特性在歇斯底里最为突出。
关于第二个特征
触及宗教、迷信和形而上学的时分,主要从两方面思索:①同一亚文化群的人们的可承受性:可承受性愈低,妄想的可能性愈大;②当事人所坚持的终究是“教义”还是“教主”(个人的权利、位置和名利等):假如所坚持的实践上是他个人的教主位置,而他宣讲的教义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了解或解释,以至恣意加以修正,则妄想的可能性大。
假如内容不触及自我,则不能视之为妄想。PSE举“英格兰的海岸在消融”作为“梦想性妄想”的例子,是不恰当的。
关于第三个特征
这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所谓二联性肉体病(folieadeux)以及更为稀有的多联性肉体病(folieaplusieurs),另一是所谓亚文化性妄想。
实践上这只是一个问题,即妄想和超价观念的区别问题。
为了防止鉴别上的艰难和进步病症评定的分歧性,最便当的方法是把超价观念普通地看做是妄想,这实践上是许多英美作者的做法,例如PSE和《牛津肉体病学教科书入本书作者不同意这种便当法门,主张将超价观念明白区别于妄想。关于超价观念,请阅读本书病症选编的有关局部。此处只提一点,妄想总是个人共同的信心,但凡两个或更多的人共有的信心,即具有社会可承受性(socialacceptability)或商定的真实性(consensualvalidity)的信心都不是妄想而只可能是超价观念。
典型的妄想是一种个人所独有的和与自我有切身关系的深信,它不承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
继发性妄想是在已有的肉体障碍的背景上开展起来的妄想。常见的继发性妄想有:
①先有幻觉,妄想是对幻觉的解释。
②先有心情障碍,如抑郁状态呈现的自罪妄想,躁狂状态呈现的夸张妄想。
③先有内感不适,然后呈现疑病妄想。
④先有认识障碍,在认识障碍逐步恢复过程中开展了妄想。
⑤先有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削弱,如记不得本人的东西放在什么中央,四处寻觅找不到或曾经丧失,记不得本人的存款数或丧失了钞票,病人便以为是他人偷窃了或成心跟他作对。
⑥轻度或中等痴呆病人由于推理判别的缺陷而产生一套妄想性解释。
⑦继夸张妄想呈现的被害妄想,或继被害妄想呈现的夸张妄想,继疑病观念呈现的被害妄想等,都是继发性妄想。
典型的原发妄想是在肉体相对正常(至少还没有任何明显肉体病症)时呈现的妄想,照例忽然发作,很快便构成妄想性确信。比拟公认的原发性妄想有:①K.Schneider所确切描绘的妄想知觉;②妄想心情或妄想氛围;③所谓突发妄想,K.Conrad用apophanous形容这种妄想,K.Wernicke则称之为自生性观念(autochthousidea)。请参看K.Jaspers(1963年)。
与异己体验直接相联络的妄想普通被视为原发性妄想,但按Jaspers的观念,对异己体验的妄想性解释是继发性的。这种区别在临床理论上没有什么意义。
钟情妄想,非血缘妄想和变形妄想(不是疑病妄想,由于病人并不以为身体有病)简直都是原发性的,由于这些内容很荒谬,没有什么依据,在病人看来也不需求任何依据,同时妄想与病人的其他心理活动和病症之间没有任何发作上的联络。
通常,妄想能够按内容分为下列几类:
(1)被害妄想。
这是最常见的。被视为加害于病人的方式多种多样:背后谈论诽谤和造谣,跟踪监视,用非人道的方式拿病人做实验或“考验”他,食物、饮水以至空气里放毒,用各种现代科学设备,如窃听器、录音录像机,向病人发出辐射,用特制的仪器控制病人的大脑、思想以至性激动等等。虐待者能够是个别的人,也能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N.Cameron(195年)提出的偏执性假社团(paranoidpseudocommunity)概念是有解释力的。所谓假社团,是病人用妄想假造出来的,它由许多真实的人和想像出来的人组成,他们结合起来对付病人。假社团的构成标志着病人的妄想曾经到了充沛开展阶段,妄想的根本内容曾经固定,妄想的各种成分曾经组织起来。
(2)夸张妄想。
聪明才智、美貌、膂力、金钱、声誉位置、势力等都能够是夸张的内容。轻躁狂病人的夸张多带有不大严肃认真的性质,很难说病人能否深信,即便是妄想,内容还是理想的。肉体团结症的夸张妄想能够非常荒谬,如有一位病人宣称他制造了好几个太阳、器质性脑疾病的夸张妄想内容普通比拟简单,随着疾病的开展更是渐趋单调。
(3)抑郁性妄想。
这一类妄想都包含自我贬值的根本内容,病人都有心情低落。包括自罪妄想、疑病妄想、虚无妄想、贫穷妄想等。
(4)与性爱相联络的妄想,如嫉妒妄想、钟情妄想等。
(5)变形妄想。
病人并不以为身体有病,而是以为身体发作了奇特的改动,如变成了野兽、异性的身体、妖精之类。通常并没有附体观念。
(6)其他。不能归到上述五类的各种内容。如非血缘妄想(多有夸张性质)、动物寄生妄想(如,有一条蛇钻进了身体;体表有许多小虫寄生)、附体妄想等。
有几种比拟特殊的状况需略加阐明。
J.Capgras(1923年,转引自EnochandTrethowan,1979年)描绘的所谓“易人错觉”(L’illusiondessosies,theillusionofdoubles)是一个使人误解的名词,由于实践上是妄想。病人供认,冒充者和他的亲人的确长得一模一样,普通人都看不出来,可见并无知觉障碍。最好叫做冒充者妄想。有些病人以至以为,冒充者有奇特的改动本人外形的身手,能够冒充多种不同的人物。这类妄想属于被害性质。
Clerambault(1942年,转引自同上书)所描绘的色情肉体病(psychose passionelle)不同于普通的钟情妄想,后者只是肉体团结症的一个病症,而Clerambault强调他所描绘的是一种地道的方式(pureerotomania)。通常是中年处女,她确信某一位置比她高得多的男人爱上了她,并且是男方首先作出明白的表示,还有进一步的行动。病人的描写和小说里令人打动的爱情故事一样。病人晓得对方已有妻子,她晓得对方由于爱上了她而非常痛苦。作为报答,她也决计一直不渝地爱对方,海枯石烂永不变心。除了男方基本不认识病人也没有任何交往外,病人所说的一切都合情合理。与此相反,某肉体团结症女病人以为电视屏幕上的某男播音员爱上了她,播讲的内容都别有含义,只要她能了解,她还能够跟屏幕上的人交流感情。这种状况任何正常人一听就晓得是荒谬的,不可能的。
病态的嫉妒指病人和配偶经常因没有依据的揣测而发作抵触,严重阻碍了双方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病人采用多种办法考验和侦查配偶,但一直供认还没有肯定的证据。这种状况女性显著多于男性,而嫉妒妄想则男性显著多于女性。因而,虽然实践上不大容易区别,但两者性质不同。前者与人格亲密相联络,能够了解,后者不可了解,是疾病过程的产物,最常见的是肉体团结症、慢性酒精中毒等。
少数妄想病人住院后似乎曾经完整恢复,其实病人仍机密地保存着他的妄想信心,但病人懂得说出来就会被视为病态,因此讳莫如深,在生活和待人接物中也不表现出来。文献中称此为人格的纵性团结(longitudinal splitting of personality),病人似乎分红了两半,一半是妄想,一半是普通人的常识。按社会规范看来,能够说病曾经好了。关于这种病人,我们应该尊重他的信心,不要苛求。
最后还要提一下类妄想性梦想(delusion-likefantasy)。这种状况见之于歇斯底里和人格障碍,与处境和一定的人格相联络,是能够了解的。内容能够是单一的被害性质,也可夹杂有自高自大的夸张内容或者某人钟情于她的内容。特性是内容带有满足愿望或给窘境以解释的性质,病人并无深信,内容随四周人的态度和暗示而变化。例如,病人以为她其所以被监禁(这是事实)是有人嫉妒而加害于她,但她置信不久将得大白于天下,由于公安局的某同志和某同志等是富于正义感的,他们必将打败邪恶,特别是某同志年轻俊秀,很有才干,对她很有好感,暗地里给她宏大的支持和暖和,云云。类妄想性梦想与梦想性谎话(pseudologiaphantastica)之间没有截然分界限,实践上,关于激烈地倾向于梦想的人来说,梦想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分界限是相当含糊的.而谎话要逐个拆穿有时实践上不大可能。另一个特性是,听者愈是感兴味,病人说得愈多,而听者公开表示不信时病人便不再说了。这标明,病人所说的内容与其说是内心确信的自然流露,毋宁说是引人留意的一种手腕。
梦想性谎话可了解为手腕之目的化。普通人说谎只是一种手腕,目的是得到同情,骗取金钱、荣誉等。梦想性谎话者在说谎过程之中得到肉体上的满足,他们为说谎而说谎。虽然四周人并不置信,他们依然照常说谎,这就能够了解了。一位武侠小说作者(他在解放前发表过传播很广的武侠小说,内容荒奇异诞,充溢梦想性内容)60年代初因脑血管病住入神经科,因病人说话总是与事实不符,例如早点他吃两个馒头,医生问他吃了几,他不是说三个或四个,就是说一个或没有吃,遂请肉体科会诊。会诊发现病人有典型梦想性谎话。他的夫人与他共同生活数十年,对他非常理解。据他夫人视,他说十句话,假如你置信其中的一句,都很可能会受骗上当。这位武侠小说作者显然生活在梦想之其乐他稿费收入甚丰,全部交给夫人,生活遵从夫人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