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病态婚姻的恶性循环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心理学一个极发人深省的概念:“强迫性反复”。有的人受不了母亲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管的太太,然后开端第二回合的心理战争,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本人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心理空间与独立自主的权益。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维护本人,生长后不知不觉地就嫁了个身上带着本人所熟习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潜认识中希望藉本人的努力,使这个阿斗变得刚强,能带给本人从父亲身上未能得到的平安感。
        从肇因处治疗
    笔者过去以为“强迫性反复”只是极少数的偶发现象,后来却发现,这个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可看见,只是强弱水平有所不同。依据一项美国的统计,酗酒者的女儿长大之后嫁个酗酒者的机率比嫁给常人高出两倍。笔者有位个案,几次所爱上的对象都是酗酒者(即便有些人刚开端看不出有酗酒缺点),原来她的父亲死于酗酒。从小不论她多么德才兼备,努力要做个好女儿,都无法藉本人的好行为使父敬爱她,给她留意力,并为她戒酒。长大后,她只被与父亲一样有酗酒心理特征的男人所吸收,潜认识中她觉得,唯有当她能用爱感化酗酒者为了她而戒酒,把她从父亲身上得不到的爱与留意力给她时,她的心才得满足。
    如今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前面所提到的那位青年才俊不是曾经有三次时机回到相似原来受伤状况的关系中吗?为何他不但没得到治疗反而每次都痛痛苦地分手?
    人若只回到相似原来受伤的心理情境中,并不见得能带来治疗。这就仿佛一个人在拳赛中被打败,若不经苦练就再度回去与对手交锋,仍要惨遭败北一样。离婚与再婚也是如此,假如不痛定思痛,理解过去失败来由,重新学习如何自爱爱人,那么他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机率,必定比第一次婚姻高。事实上,有许多统计指出,第二次婚姻的离婚率是比第一次婚姻高的。
    那么为何他三次猖獗相爱却都如此痛苦地分手呢?我想这跟他潜认识中的渴求有关。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从小缺乏爱,对爱愈饥渴的人,未来恋爱时潜认识中愈有下列的等待:
1)过去生命中一切的痛苦悲伤从此消逝。
2)心中所盼望的快乐幸福将从此开端。
3)心上人是全然美妙,像本人历来没有过的慈父或慈母普通,能在本人不安,有心理需求时,本人不用启齿,他(她)就会体恤到我的需求,主动来安慰、满足我。
        甘美的恋爱期
        恋爱的初期总是最甘美的,两人彼此把对方当作生命中最爱,最重要的人物。恋人世彼此似乎有无限的容纳力,能无条件接纳对方,即便你五音不全,唱起荒腔走版的歌时,对方竟能听得津津乐道。就这样,在恋爱初期中,他们彼此成为对方自我价值感的支柱与生命能源的供给者,唤出对方人格中最美妙的一面,两人像活在天堂乐园中普通,确实,人生中一切的快乐似乎由此开端了。
    深度心理学以为,人在恋爱之时,心理上“退化”(Regress)回三岁之前的状态,由于恋人之间的互动与婴儿和慈父或慈母间的关系极为类似。不管是恋人之间或婴儿与父母之间,在这个时期都缺乏“心理疆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心情牵扯不清,分不出彼此的觉得。益处是不论本人心里多么愁苦,一看到对方欣喜的笑容,本人什么事都不用做就不知不觉地跟着开心起来。害处是看到对方心情不好,不笑了,本人心情马上受感染开端难受起来,以为对方在怪本人。
    当婴孩见到母亲不高兴,从她那儿得不到爱与支撑自我感的养料时,不是变得特别乖,企图以好行为使她重展欢颜,就是闹脾气(Temper    Tantrum),用最锋利的哭声处分她,逼她就范,收回不悦之情,再变回那个面带笑容的“好妈妈”,使他能借着她的爱与笑容再度快乐起来。
    这位青年才俊也是如此。因“强迫性反复”,他深深被身具本人母亲愁苦的心理特征的女性所吸收,热恋时他心中不但盼望这些痛苦的女性愿意承受他的爱(若她们不承受,他也会很痛苦),他还有个更深的渴求:他希望他的爱是有效的,他期盼这些女性能因他的爱而得到治疗,然后刚强起来,他更希望她们终于能把本人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爱给他。刚开端在爱情关系中,他先扮演“慈父”的角色,他潜认识中盼望这些心灵受伤的“小女孩”能变成成熟快乐而刚强的“慈母”,让他能够放下本人“勇者、强者”的心理防卫,回归一个懦弱无助“小男孩”的角色,才干充沛感受过去从母亲身上无法得到的那份温顺又具维护性的爱。
        自救然后救人
    在恋爱的初期,当两人都还沉醉在爱情迷幻的药效之中时,他还能借着本人一厢甘愿的心理投射(Projection)    而感遭到爱,可惜的是像这类的留恋    (Infatuation)    或中国人所谓“激情”或是“爱情发烧”,在不受任何外力阻扰的状况之下,大约只能持续三到六个月之久。(注:被制止、受波折不许存在的激情,反而可像罗密欧与茱丽叶普通能愈演愈炽,持续好久。)
    深度心理学强调,唯有当我们能先治疗本人心灵创伤,开展出一个健全的自我,我们才干给他人真正的爱。英文畅销歌曲中所说的:“Two    lonely    people    together    and    things    will    be    fine。”听起来很美,但却无法经过理想的考验。两颗寂寞的心像饮鸩止渴普通,只能暂时减轻双方的痛苦。两个爱的乞丐,却彼此都逼对方先付出一些爱,是一幅十分凄惨的图画。
    心灵受创,对爱饥渴,却不懂得学习如何真正去爱的人,陷在留恋,心理疆界不清的状态中时,会勉强对方来为本人幸福快乐的心情担任。他们双方在潜认识中会这样想:“过去只需你一笑,我就开心,你明明有才能带给我美妙与快乐的觉得,为什么如今不再使我快乐?是不是成心处分我?为什么跟我在一同你心情还是不好?”在这种小于三岁的恋爱心理状态中,你心情不好,我以为是我的错,我心情不好也觉得是被你害的,由于你不对我笑容,夺走了我快乐的觉得。
    由于我把本人的幸福快乐完整依赖在你身上,期盼你来成全(complete)我,我不知不觉中就使你在我身上有极大的酬偿权利。由于认定你是我快乐或痛苦的支配者,我便希冀你必需与我有一样的思想与爱好,我也只准你对我表现正确的心情。由于我的苦与乐全控制在你手中,所以你不许对我表现任何负面的心情,更不准怪我,由于这些都带给我痛苦,使我心里不平安。跟你在一同时,你必需依照我的意义做,使我快乐。假如我觉得痛苦,我便会见怪于你,并想方设法地要改造你。
        脱出恶性循环
    前文所提这位男主角对他所深深爱上的三位女性也是如此,开端进入爱情关系,处在“甘美共生”的状态时,只需对方嫣然一笑,他心中一切的愁苦便一扫而空,弥漫着满足的幸福感,但是当爱情麻药慢慢失效,发现本人一切的努力都无法使对方快乐起来,对方不再像过去一样带给他甘美和幸福的觉得时,他心中上当的觉得便情不自禁,心想“我仍是与以前一样待你,为何你变了一个人,不再是当初那使我感遭到爱的你了?”事实上,这些心灵受伤,却被他爱上的三位女子,也有跟他简直一样的心理感受。会痛痛苦地分手是由于当双方内心重新受伤时,绝望便转为愤恨,都开端用高压、冷战、攻击、批判等方式来向对方“讨债”,要改动对方,逼对方先付出爱。不幸的是攻击只会招致反弹,让本人更觉对方变心,由此战火愈来愈猛烈,最后只好分手。
    其实以上所描绘这个由甘美相恋到痛苦挣扎的心理过程是一切的情侣或多或少都会阅历的,而这种进程在这类“强迫性反复”的个案身上表现得特别激烈而鲜明,能够看得一清二楚。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那些陷在强迫性反复中的人,若不经治疗,很少有人能本人从不时前车之鉴的恶性循环中脱身而出。那么,这些心灵受创的人要如何才干得治疗呢?
    对心理受创较重的个案而言,他们可能需求较深度的心理治疗。举上文中这位男主角为例,他需求经过一段“Grieving”(哀伤)的过程,换句话说,他需求去面对潜认识中最伤痛的部份,不但去检视本人伤在何处,还要重新的角度与正性的心情经历中,去理解、整理与治疗过去的创伤。
        相爱容易相处难?
    这个过程固然辛劳,但是他所学到的功课却是无价的,也是无人能夺去的,同时他付上心血所换得的心灵治疗与人格整全,也将为他未来的婚姻幸福奠下美妙的根底。
    从以上对“强迫性反复”这个深度心理现象的讨论,我们应能分明看到“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是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父母婚姻的不幸,形成家庭病态,影响了子女人格难以健全生长。子女的心理创伤,又使他们生长后,在择偶与爱情的路上,要比常人遭遇更多的痛苦坎坷,使婚姻与家庭之病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呢?我们必需要全盘理解现代婚姻所面临的各种应战,我们必需去检视我们本人目前密切关系的状态,我们更要去学习活在爱中的秘诀。让我们来细致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现代婚姻所面临的应战。哈佛大学经济教授Juliet    Schor研讨美国度庭经济的变化时发现,当前美国度庭每年均匀工作时数,要比一九七零年代多出了一万个小时以上,同时,每人每周能够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至少减掉了十个小时。有个全球性的趋向,工作主管为了生存竞争,请求每人愈加卖力,提升效率。但是随着物价的收缩,每个家庭的净收入相对减低。一个家庭假如要维持过去的生死水平,变成夫妻两人都必需进来工作。
    当丈夫不再是家庭收入的独一来源时,男女间的角色希冀,两性之权利构造都遭到宏大的冲击。随着现代人角色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无言的规律也变得极端扑朔迷离。近三十年来两性关系的变化,很可能大于过去三百年的总和。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请求直线上升,但夫妻彼此相爱的才能与技术却未能相对进步。在讲求功利速成的社会中,我们都想品味甜美爱情的果实,但是在婚姻家庭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没几人肯像上驾驶学校学开车考驾照,或像进研讨所拿MBA文凭一样,真正付代价去学习爱的功课。在忙碌慌张的生活中,现代人较不愿下功夫参与过去传统中有益于维护婚姻家庭的教会与社区活动。加上现代夫妻素日没时间沟通,唯有在心理毫无防范,为一点小事忽然间起争论,双方怒气填膺,面红耳赤时,才来作徒伤感情,却不能处理问题的“激烈沟通”。
        心心相印成怨偶?
    于是,中外皆然,不但离婚率剧增,勉强留在婚姻中,情感上却早已离异的怨偶更是随处可见。据上海市徐安琪教授所做的一个六千人样本的统计,你侬我侬婚姻甘美的夫妻只占百分之三,在安居乐业之中,处于离婚边缘的超越百分之二十二,其他的都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婚姻状态之中。
    依据美国最受尊崇的婚姻心理学家约翰.葛特蒙(Dr.    Gottman)的研讨,在预期四十年的婚龄中,美国人第一次婚姻以离婚收场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七。离婚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结婚后七年之间离婚的。所以美国人戏称“七年之痒”还是有几分道理的。离婚后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七的男人与百分之七十二的女人会再婚,但是第二次婚姻再次决裂的机率,是百分之七十七。
    在华人中间的离婚率又如何呢?假如用同一年中结婚与离婚对数之比来做统计,目前台湾已超越三比一,就是三对新人步上红毯之时,就有另一对怨偶在法院里办离婚。新加坡的离婚率紧随其后,而北京与上海的离婚率早就超越百分之二十五。这种离婚率有增无减的现象,真是令人惊心动魄。离婚对社会经济、双方亲友与家人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关于子女身心的开展,更会带来不可无视的伤害。
    据美国人口普查,每年至少有一百万名儿童遭到父母离婚的影响。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没有与生父同住,这其中又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从未见过本人的生父。据统计,离婚一年之后,大多数的父亲都慢慢与亲生子女疏远,有人把这个世代称为“没有父亲的世代”。我们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身心会不受其影响。
        爸爸不再梳我头?
    在美国对离婚子女长期追踪的实证(Empirical    Studies)研讨中,被公以为最具有权威的,大约要算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至今已持续了三十年以上的长期追踪研讨。
    华博士自一九七一年就开端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详尽而深化的心理访谈。她看着这群孩子长大成人,对他们每人的身心开展有极为深化的察看与理解。三十年来,华博士累积了极为丰厚珍贵的临床材料,大约每过七年,她就整理出一份综合报告,让学术界、治疗者,以至整个社会对离婚子女的心态、挣扎或需求有多一些理解。
    华博士发现,不论离婚在北美是多么“正常”的现象,四周有几同窗的父母也离了婚,这些受离婚触及的子女都难免自问:“为什么父母离婚这件事会发作在我身上?”“父母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连我也不要了?”“父母想要离婚,为什么一点也不思索到我的痛苦?”“为什么爸爸在梳另一个小女孩的头,却再也不能替我梳头了?”┅┅
    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们,比其他小孩要来得寂寞,以至感到失望,觉得缺乏父母的爱与维护,他们心中愤恨,却怕惹父母伤心或生气,而努力把这些伤痛的觉得躲藏起来,但他们生长之后却变故意中满怀愤恨的年轻人。
这些承受华博士长期追踪研讨的离婚子女,呈现两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1)对密切关系的爱情,又渴慕又惧怕,对人容易敏感,特别怕被人拒斥、背叛或丢弃。
(2)较缺乏接受失落(loss)的才能,在事业上或人际上受挫时,特别容易受伤。
    其他的心理影响包括缺乏自信,担忧本人不够男(女)性化。而许多才干出众、父母离婚的女性,居然因低落的自我形象而“下嫁”条件比她们差很多的配偶,而她们婚后的生活也相当不理想。此外,她发现离婚子女也较缺乏成就动机,有较高的酗酒、吸毒与立功率,也有不少人不敢结婚,或婚后不敢生小孩,唯恐未来子女会遭受像本人一样痛苦的命运。
        强留婚姻争议多?
    离婚子女对抵触特别敏感,“心里怕人”的现象也在其他实证中得到证明。例如,Amato与Keith两位学者,对历年来九十二个有关离婚子女心理顺应的研讨报告做综合剖析后,发现离婚子女均匀在社会与心理的顺应上,确实比常人有更多的挣扎。
但是,父母能否在任何状况下,都应该为子女的缘故而留在婚姻之中,这样做对子女能否真有益处,至今仍是个充溢争议的问题。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