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的8个阶段

发布时间:
知春寒Erik    Erikson:    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取得的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承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肉体剖析方面的锻炼,是他所取得的独一的正轨学业(相当于高中学历)。他完整成为能够成为弗洛伊德所以为的肉体剖析家不用攻读医科专业的主张的一名典型的范例。曾任匹滋堡大学医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对弗洛伊德的推崇,敬佩安娜弗洛伊德关于《自我与防御机制》书中对自我功用的注重。1950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民主地强调了社会文化要素对人类开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阐述自我的功用,创建了如今被成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
埃里克森以为生命是由出生到死亡八个阶段所组成的。
前面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假定发作的时间简直完整相同。至于这些阶段中要发作什么事情,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却持不同见地。后面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本人提出来的,它表现了他对心理学严重奉献的一个方面。
依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次第是由遗传来决议的,因此是不可变卦的。这种由遗传决议的开展次第被以为是遵照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绘如下:
无论何时我们要试图理解生长的含义,最好记住有机体的生长从子宫内就取得了的渐成原理。笼统说来,这个原理阐明任何生物都有一个大致的生长计划。由于有了这个计划,机体的各局部才得到生长,每一局部都具有它特殊的优势,只要各个局部都能取得生长才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968,第92页)
危机是划分每个开展的特征。埃里克森运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运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机点。因此,作为每个开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处理方法和消极的处理方法。积极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自我的增强,因此有助于构成较好的顺应才能。消极的处理方法削弱了自我,障碍了顺应才能的构成。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处理方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处理的可能性。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处理方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处理的可能性。
固然生物根底决议了这些阶段产生的时间,由于成熟过程决议了可能取得各种经历的时间,但正是社会环境决议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络的危机能否得到积极的处理。由于这一缘由,埃里克森提议把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开展阶段来同弗洛伊德心理性欲阶段相区别。
最后,在列出八个阶段前我们需阐明一点。埃里克森并不以为处理危机的方法要么是完整积极的,要么是完整消极的。相反,他以为危机的处理方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要素。只要在有利于积极处理的要素比消极要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干说危机被积极地处理了。我们将在讨论开展的第一阶段时再细致阐述,下面就讨论它。
1、根本信任对根本不信任应当留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非常分歧。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此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假如护理人能以慈祥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求,他们就会构成根本信任感。假如他们的母亲回绝他们需求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儿童就会构成不信任感。
假如护理是充溢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能够不用为失去一位慈祥和信任的母亲担忧,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分开而不产生过火的焦虑和愤恨,由于她不只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开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心。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根本的自我同一性认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认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觉得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的确与大量外部熟习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构成的信任感超越不信任感时根本信任对根本不信任的危机刚才得到处理。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处理方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堕入窘境。某种水平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勇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失望和波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处理,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构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可以为一个人的自我添加力气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假如儿童具有的根本信任超越根本不信任,就构成希望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完成怀有耐久的信心,虽然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请求及愤恨”(1964,第118页)。
我们能够说,得到信任的儿童勇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将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由于他们必需为需求能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约束。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作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肛门阶段分歧。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疾速构成许许多多的技艺。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浅显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只把这些才能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如今能“为所欲为”地决议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此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本人意愿与父母意愿互相抵触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需依照社会所能承受的方向,实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需具有明智的忍受肉体,但依然必需坚决地保证儿童的社会答应行为的开展。假如父母过火溺爱和不公正地运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耐久的良好愿望与骄傲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耐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本人被原形毕露,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认识。一个人被别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
在这个阶段中,假如儿童构成的自主性超越羞怯与疑虑,就构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停止自在决策和自我约束的百折不挠的决计,虽然在幼年期不可防止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值得留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处理的结果所构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用。例如: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几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满足生物(本我)的需求,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溢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敏,那样悲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3、主动性对内疚这个阶段发作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分歧。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停止各种详细的运动神经活动,更准确地运用言语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艺使儿童萌生出各种思想,行为和梦想,以及规划将来的前景。依照埃里克森的观念,这个阶段的儿童“普通对外形规格的差别,特别对性差别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猎奇心……如今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究且精神充分:这就致使他越出本人有限范围,投入将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如今他们开端探求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答应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答应的。假如父母鼓舞儿童的首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安康的首创性认识分开这个阶段。但是,假如父母嘲笑儿童的首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自信心分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自主性,因而当他们在思索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他人为他们布置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假如儿童在这个阶段取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构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虽然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梦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挠”(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处理,就取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埋伏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开展阶段都是在学校渡过。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营生技艺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消费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
……内部开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以为生活必需首先是学校生活,不论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儿童必需遗忘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厚的想象被征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规律所约束,以至被读,写,算所约束。由于,虽然儿童在心理上曾经具有做父母的根本要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需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埃里克森1963,    第258—259页)
学校是培育儿童未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由于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本人的文化,生存请求具备与别人协作的工作才能,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留意和废寝忘食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能够取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自信心地同他人一同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假如儿童没有构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构成一种惹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才能丧失自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构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
同这一阶段相联络的还有另一个风险,即儿童会过火注重他们在工作才能方面的位置。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此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假如他把工作作为他独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独一有价值的规范,那么他或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本人的技术和可能应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依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需鼓舞儿童控制为将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艺,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质量为代价。
假如儿童取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才能的美德分开这个阶段。“才能……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伤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若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象以上阐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才能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舞而构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他的讪笑或漠然置之形成的。
同一性对角色紊乱这个阶段发作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生殖阶段。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阐述才显赫于世的,由于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以为这个阶段表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开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需认真考虑全部积聚起来的有关他们本人及社会的学问,最后努力于某终身活战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取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取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开展阶段获得了称心的结局。但是,这个阶段本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觅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距离。
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运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习本身的觉得,一种‘晓得个人将来目的’的觉得,一种从他信任的人们中取得所等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他讨论了同一性和早期经历的关系:
正在生长和开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反动,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他们如今主要关怀的是把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本人的觉得相比拟,主要关怀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育的技艺和当今职业的规范相联络这个问题……。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方式发作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越了童年期的各种自居作用。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力必多的变化,与先天遗传构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时机停止整合的这种才能的自然增长的进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觉得是一种不时增长的信心,一种一个人在过去阅历中构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    (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觉得与一个在别人心目中的觉得相配时,那么,就标明一个人的“生活”是大有出路的。(1963,第261—262页)
埃里克森没有为他在各个方面运用同一性寻觅借口。他觉得既然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它。
假如年轻人不以同一性来分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紊乱或者或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分开这个阶段。角色紊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持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丢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劝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犯意愿地树立在开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一切最厌恶的,最风险的,但是或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1959,第131页)。他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孩子的母亲对蜕化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溢了一种无认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反复的反响,在这种状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理想,他或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第131页)。
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紊乱和消极的同一性能够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他在对美国黑人首领哈尔科姆•厄克斯(HalcolmX)的剖析中,得出以下要点,
……假如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一切表现方式停止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忽然被迫保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气停止抵御。确实,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众林中,假如没有同一性的认识就没有生存的觉得。    (1964,第24页)
青少年或许会痛恨地排挤那些不合适于他们的同一性:
同一性认识的丧失常常表现为以一种挖苦和势利的敌意看待家庭或将来社会所提供的适宜和理想的角色。作为请求的角色中的某个局部,某个方面或全部各个局部,不论它是男性方面还是女性方面,是国籍方面还是阶级成员方面都会成为青年人加以辛辣挖苦的主要焦点。(埃里克森1959,第129页)
为什么青年人在不能取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说,由于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远扬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确实曾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在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
假如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取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紊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构成忠实的美德。埃里克森把忠实定义为,“使忠实得到耐久和保证的才能,虽然不可防止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
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构成“同一性’的“资料”。在这个阶段,个人必需异化这些资料。同一性的构成标志着童年期的完毕与成年期的开端。从这时起,生活是对自我同一性的彻底表现。既然个人“晓得他或她是什么人’,生活的任务就是引导“那个人”完美地渡过人生的其他阶段。
读者或许会留意到埃里克森的同一性与阿德勒的生活作风之间的类似性。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似乎在构成的时间上。对阿德勒来说,生活作风是取得童年早期构成的优越和圆满的手腕。正如我们所知,埃里克森运用同一性这个术语描绘了早期经历的整合为个人今后担负的主要角色的现象。生活作风和同一性这两个术语都触及到一个依照个人生活而组织起来的严重主题,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乃在于这个主题构成的时间。
6、密切对孤立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不存在与它或以后的心理社会阶段相对应的阶段。
弗洛伊德曾经把安康的人定义为一种充溢爱而勤劳工作的人。埃里克森赞同意这个定义。但是他又指出,唯有具备结实同一性的人才干勇于涉足与另一个人相爱的情河之中。具有结实同一性的青年人热烈地寻求与他人的密切关系……青年人是在寻求和坚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本人的同一性与其别人的同一性交融在一同。他已具备了与别人密切相处的才能,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同伴关系成员所须承当义务的才能以及具备了为恪守这些义务而开展的道德力气的才能,即便这些都需求付出宏大的牺牲和退让。(埃里克森1963,第263页)
没有构成有效工作与密切才能的人会离群索居,逃避与他人密切交往,因此就构成了孤立感。埃里克森罗列出为了有益于个人与社会而应当开展怎样一种密切关系:
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
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
3、异性
4、可以并乐意与他分享互相的信任
5、可以并乐意与他共同严厉恪守
    a、工作周期
    b、生殖周期
    c、文娱周期
6、还应使后代在一切开展阶段平安称心地开展。(1963,第266页)
假如个人在这个阶段构成的密切才能胜过孤立才能,他们就会构成爱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双方对永世抑止遗传招致的分工作用的对立性的互相献身”(1964,第129页)。
埃里克森的理论不断被批判为说教。很分明,埃里克森所定义的在各种开展阶段对危机的积极顺应显然与基督教伦理观,与现存社会制度是分歧的。埋伏在他理论中的风险    (正象一切理论一样)是,埃里克森描绘的是他的希望而不是现存的事实。所以,重要的是要懂得一个理论家持有哪些成见,以便当它们在理论中呈现时可以疾速觉察。罗森    (Roazen,1976)提出如下理由:
    埃里克森理论的那种说教者的特征于不久前显显露来了。勿庸置否,对一个理论家来说与其以某种潜在的信心来发挥一种无形的影响,不如把他所信奉的观念说明还要更好。但是,当人们认真考虑埃里克森那些对以往社会制度的益处持有恭敬态度的自我心理学的要义时,就会自始至终地看到呈现着一副说教的口吻:结婚,异性爱和生儿育女等等,这都毫无疑问是他所认定的美妙生活的组成局部。(第171页)
7、繁衍对停滞这个阶段发作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假如一个人能很侥幸地构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效果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送给下一代。这能够经过与儿童(不用是本人的孩子)进步直接的交往,或者经过消费或发明能进步下一代生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完成。
所以,繁衍在树立和指导下一代中是头号要事,固然有些人由于不幸,由于其它方面特殊的和真正的天赋,而不能运用这个内驱力来为子孙后代造福。确实,繁衍这个概念包含了消费才能和发明才能这类更为浅显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没有产生繁衍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    (埃里克森1963,第267页)。
一旦一个人的繁衍比率比停滞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怀的美德分开这个阶段。埃里克森把关怀定义为“是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尔所形成结果的扩展了的关怀,它消弭了那种由不可推脱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1964,第131页)。
8、自我完好对绝望这个阶段发作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埃里克森把自我完好定义为,只要这种以某种方式关怀事物和人们的人,才干使本人顺应形影相随的成功和绝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发明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发明者——只要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我找不到比自我完好更好的词来表述它。(1963,第268页)依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要回忆终身感到所渡过的是丰足的,有创立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忆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绝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异,但是体验到绝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勇于面对死亡,由于前者在终身中没有完成任何严重的目的。
这八个阶段不但依次互相关联,而且第八个阶段还直接与第一个阶段相联络。换言之,这八个阶段以一种循环的方式互相联络。例如,成人看待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儿童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置信,“用这种说法一—假如儿童的长者圆满得足以不惧怕死亡,那么这些安康的儿童也不会惧怕生活一来进一步解释成人的完好与儿童之间的信任感似乎是可能的”(1963,第Z69页)。假如个人取得的自我完好胜差错望,那他或她就以聪慧的美德为终身的特征,埃里克森把聪慧定义为“以对人生自身超然的关怀,来面对死亡自身”(1964,第133页)。
没有一种人格理论不遭到批判的,埃里克森的理论也不例外.例如,罗森觉得最使他不称心的是埃里克森关于这个最后阶段的阐述:
这个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相对说来,埃里克森对它的描绘最少,似乎是八个阶段中最令人不称心的阶段。为什么聪慧是以默许不可防止的命运来定义的呢?无妨能够争辩说,聪慧也会招致对以往个人的差错,对不幸的时机,或对未修正的社会不对等现象的不满,以至是愤恨。任何老年人心情的灵敏性都可能比年青时要差。并不是一切的开展都会有收获的。事实上,假如衰老不包含着绝望,那倒是咄咄怪事,由于老人不只会失去某些才能,而且也容易失去所爱的人。用埃里克森的话来说,不论能从曾经发作的事情中对未来预见到怎样的满足,死亡毕竟是孤单的,它通常是极端痛苦的。(1976,第116页)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批判,埃里克森对人类开展的八个阶段的阐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有可能经久不衰。八个阶段以及各阶段构成的相应的八种美德概括于表6—2中。
1、    信任对不信任(出生——一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希望的美德。
假如危机没有得到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惧怕。
2、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
假如危机不能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自我疑虑。
3,主动对内疚(四岁——五岁)
假如这个阶段的危机胜利得到处理,就会构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
假如危机不能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一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才能的美德。
假如危机不能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无能。
5。同一性对角色紊乱(十二岁——二十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忠实的美德。
假如危机不能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不肯定性。
6,密切对孤立(二十岁——二十四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爱的美德。
假如危机不能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紊乱的两性关系。
7,繁衍对停滞(二十五岁一六十五岁)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胜利地得到处理,就会构成关怀的美德。
假如危机得不到胜利的处理,就会构成自私自利。
8,自我完好对绝望(六十五岁——死亡)
假如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胜利地处理,就构成聪慧的美德。
假如危机得不到胜利地处理,就会构成绝望和毫无意义感。
表6—2相应于埃里克森的八的开展阶段的八个危机以及危机的胜利与不胜利的处理所构成的质量。
肉体治疗的目的
埃里克森强调他的肉体治疗的医术与传统的肉体剖析不同,由于现代呈现了许多不同品种的肉体失调。例如,他解释说,“今天的病人大局部是遭受着他应当信仰什么,他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或确切地说,他可能是怎样的人或会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的折磨,而早期肉体剖析者治疗的病人大多数是遭受着阻止他们成为什么人和阻止他以为本人是什么人的各种约束的折磨”(1963,笫279页)。
对埃里克森来说,治疗过程的关键是必需加强病人的自我,使其能到达处置生活问题的水平。“假如临床治疗偏重于病人零乱的人生规划,假如规导注重于增强对树立病人同一性的各个要素的重新整合,患者的恢复工作就会停止得更有效更经济”(1959,第43页)。
埃里克森觉得传统的发泄潜认识心理内容的治疗法弊大于利。他说,肉体剖析法“会使某些患者的病情更重……特别是在肉体治疗的情境下我们对‘使之有认识’任务的热心追求的时分,就会把一个俯身于潜认识风险境地边缘的人推进去了”(1968,第164页)。
埃里克森让他的病人坐在他对面的安乐椅上,而不让他躺在病床上,由于对病人来说,前者比后者发明了一个更为宁静的情境。他轻视梦的剖析,说道,“以至注重梦的周期性今天看来也是糜费,以至可能会有害于治疗”(1954,第131页)。
简而言之,安康的人的自我是以在八个开展阶段中每个危机都能得到积极的处理而构成的八种美德为特征的。肉体治疗的目的是促进不曾得到的美德的构成,即便这种治疗意味返回到前面阶段来协助这位患者构成根本信任感。对埃里克森来说,每一种危机处理的结果是能够消弭的。例如,一个在分开第一个开展阶段时未构成根本信任的人,是能够在以后取得,而已取得这一美德的人也会丧失它。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拟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差别的主要方面罗列如下:
开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讨集中于六岁前就构成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由于他感到人格开展的大局部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构成。而埃里克森研讨的是贯串整个人生的人格开展。虽然荣格也置信重要的开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呈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开展过程的论述比荣格更为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留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讨上来。他把社会看成是潜在的力气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社会作斗争的战士。柯西尼(Consini)对这一点作了以下解释,埃里克森并非把个人当作社会力气的玩物,而是向人们呈现了一个正在生成的个体的概念,由于遭到人生危机的应战,从而使他以成功者和强者的形象呈现。这就意味着埃里克森把个人当作本身的主宰,当作命运之船的船长,而不是那种不得不服从他人指使的船员。埃里克森具有一种悲观而富于发明性的人格观。(1977,第413页)
潜认识心理固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认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整无视潜认识的机制。事实上,虽然自我从某些社会经历取得力气,但是这些经历自身却大局部是潜认识的。
肉体治疗我们曾经看到,埃里克森把胜利地经过人生八个开展阶段从而取得希望,意志,目的,才能,忠实,爱,关怀和聪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安康的人。假如没有取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安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协助提供构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运用诸如梦的剖析和自在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理解潜认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见地是含糊不清的,他以为宗教仅仅是树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神经病症。埃里克森完整反对这个观念。他以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求的东西。几世纪来,人类不断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事情,从而减少对人类的要挟。依据埃里克森的观念,假如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溢着不肯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勒的观念是相吻合的。
我们晓得,固然埃里克森自称为弗洛伊德的信徒,但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少有共同之处。此外,他有关人性的概念与弗洛伊德的人性观有显著的差别。或许,正象我们已提出过的,埃里克森的理论自身并非象他个人坚持以为的那样很接近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实践上只是反映了他对弗洛伊德的门徒接纳他为其中一员,从而处理他本身严重的同一性危机的感念之恩。评价象众多的人格理论一样,不能(或者说最少还不能)依照实验室研讨法来评定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并非为研讨者创建理论。他力图从概念上对与人格开展有关的几个条目停止分类,任何一个人能够以为它们是明晰的也能够以为是含糊的,能够以为他的理论对理解人格是一种有用的引导,也能够以为是毫无用途的。“理论的证据存在于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不时停顿“的交流过程中,从而惹起新颖的和令人惊奇的顿悟,使病人对本人承当了更大的义务”(1964,第?5页)。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埃里克森以为除了实验室研讨法外,还有其他评定人格理论的办法。虽然埃里克森感到需求对他的理论停止科学考证,但其他学者已决然展开了这一工作。例如,西厄欧(Ciaccio    1971)请求一百二十名白人男孩用五幅图画来假造故事。儿童相等地分为五岁,八岁和十一岁三个组。在几名裁判者的辅佐下,对儿童所叙说的故事依照它与哪个开展阶段最分歧来逐句分类,并把每个儿童所运用与埃里克森前四个开展阶段相联络的句子的百分比作了记载。
这些数据明显地支持了埃里克森的理论。四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二开展阶段相关性最高(46%),其次为与第三开展阶段的相关(42%)。八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三开展阶段相关性最高(56%),其次为与第二开展阶段相关    (20%)。十一岁儿童表现的主题与第四开展阶段相关性最高<“%),其次为与第三开展阶段相关(26%)。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