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性恋

发布时间:
知春寒一、定义     
    性取向是“耐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梦想上的吸收”;    同性恋指的是“对本身性别根本的或绝对的吸收”。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以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    同性恋只是其中的某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方式而已。
二、历史
    在人类社会中,    人们普遍把以生殖为目的的男女两性之间性器官的接触(性交)    作为最合理、最正常的性行为方式,    而把与此相背叛、走向歧途的与众不同的性行为方式看作是违犯道德、有伤风化、戕害身心的变态行为,    以至是立功行为。同性恋的性行为,曾经被以为属于性立功。不过不同的国度、民族和社会集团对性行为有不同的价值观,    人们在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对某种性行为的评价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在中国的历史中,从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到风流倜傥的才子,从财主商人到市民村夫,其同性性爱的记载普及四处,不胜枚举。独一能够看到的对同性性行为停止限制的法律条文只见于1784    年的满清律法,但这一条文从没有认真执行过。因此对同性恋的认识也较为宽松,同性恋没有被列入“淫乱”。把同性恋视为“不正常”是从“五四”开端的,是从信奉基督教的白人文化中“自创”过来的。
    而历史上,西方对同性恋的认识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心的来源,能够追溯到十二世纪。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度,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状况下,男人会由于介入同性性行为遭到监禁。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同性性倾向被以为是一种医学上病态,同性恋同时也被当作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
    随着时期的开展,    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进入21    世纪后,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们对这种偏离行为的见地发作了重要的变化。比方关于同性恋从最早的以为是立功过渡到非罪或有病,    再从非罪恶度到非病。
    国际科学界主流观念从心理卫生和肉体医学层面上否认了同性恋和社会道德相关的观念。随着肉体医学界对同性恋者在智商、心理均衡才能、判别才能、可信任水平、职业才能、人际交往才能等诸多方面的研讨,否认了将其认定为肉体障碍的观念。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肉体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固然如此,世界卫生组织编定的《国际肉体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我国的《肉体障碍分类与诊断规范版本CCMD-3》仍然把包括同性恋在内的性心理障碍作为一个诊断类别保存了下来,但其中有一项显现: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
    当前某些西方国度对同性恋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在北欧几国,如芬兰、挪威、瑞典等都有了有关同性恋者婚姻或相似婚姻关系的法律条文。另外德国和法国最近也公布了相关条例。在美国的一些州,也有对同性恋者权益的维护条文。普通关于同性恋者的婚姻或相似婚姻的规则,对他们在彼此的法律权益和义务,身后财富继承,共同领养孩子上都有相关维护。
三、同性恋的类型
    绝对同性恋:望文生义,只对同性有性的愿望。
    双性恋:他或她能同时被同性及异性唤起性欲,与相同和不同性别者均发性行为,也都能有性高潮。
    境遇型同性恋:是一种纯属客观要素形成的同性性行为形式。一旦可以脱离这种环境,就又会恢恢复来的异性恋性行为。通常是男女与其同性被长期关在一同的结果,例如在监狱中,其同性性行为的目的主要是性欲的宣泄。
    主动型和被动型:同性性行为有时也成为行使权益的意味,一方借此显现对另一方的控制。主控的一方叫做“主动型”,受控的一方叫做“被动型”。实践上,在同性恋者的详细性爱活动中,他们会在主动与被动之间交流角色。
四、盛行学 
    依据德国著名性学开创人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讨者赫兹菲尔德的估量,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美国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在中国,素质性(绝对的)同性恋在自然人群中约占2至4%。素质性同性恋,具有跨种族、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特征。
五、缘由与机制
    关于同性恋的构成缘由,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讨和探究,至今缘由不明。总体来说,是生物-心理-社会要素综协作用的结果。
1、生物学理论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讨主要集中在对生理要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分歧的公认,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要素;(2)大脑要素;(3)荷尔蒙要素。生理学研讨同性恋的先天要素,如遗传基因、激素程度、大脑构造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要素的研讨上,关于遗传要素影响的最新研讨引人瞩目,它经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同性恋发作的比例得出比拟牢靠的结论,遗传要素局部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构成。它的研讨标明,同卵双生兄弟发作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普通兄弟为同性恋者占13%。
    关于女性同样的研讨显现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普通姐妹的13%也同时是同性恋者。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肉体剖析学说等注重研讨同性恋后天的构成要素,即心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如童年环境、青春期阅历以及形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要素,个体存在对性爱对象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等等。
    心理学界以为心理社会要素关于同性恋的构成的决议性要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流露出来,其表现水平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阅历、性经历。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育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方:
(1)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状况: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毁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咄咄逼人,过火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2)童年期的性别认同要素,比方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3)早年的性经历,特别是初次性经历,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阅历有着非同普通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历极端重要,假如是发作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但是,也有调查显现,在初次同性发作性行为的四年之前,当事人内心就曾经具有了对同性的性愿望和性梦想。
(4)性教育被无视,或者被回绝。
(5)恋母情结。
六、表现
    许多动物之间也有同性活动,但以此作为独一性活动方式仅见于人类,表现水平可有所不同,有些只是纯肉体性的,主要是思想和情感上的眷恋,并无肉体上的接触。
    这类人从幼年起即呈现一些迹象,如游戏时爱扮异性角色,愿同异性游玩,愿穿异性服装等。这时他(她)们的同性恋倾向是含糊的。到青春期后性爱倾向明朗化,他(她)们对同性开端感兴味,有倾慕之心,而对异性则否。同性恋者看待同性恋伴侣情投意合,以至欲树立“家庭”。因而,一旦当伴侣分开,他(她)们会惹起极大的悲痛和痛苦,有的因而产生抑郁反响,以至自杀。
    有同性性行为的两个人,可能只要一个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另一个为异性恋者。假如双方都是真正的同性恋者,那么在性行为中,会轮番改换主动位置,而在心理上他(她)们都会认定本人处于主动位置。
    多数同性恋之间有详细的性行为,在男性中有几种表现方式:(1)口腔生殖器接触;(2)互相手淫,相互取乐;(3)肛门性交。女性除了口腔生殖器接触互相手淫之外,常常采取拥抱、阴部互相摩擦、运用人工阴茎或相似于阴茎的物体。同性恋者之间的“感情”联络,女性之间比拟固定,男性较不稳定。
    同性恋之间私自交好,若不损伤第三方利益,多数国度不予追查。但若因同性恋活动招致一些刑事、民事纠葛,法律将予以过问。国内已有多起同性恋因“失恋”而招致的伤害案例。另外,同性恋者的行为不契合社会的主流文化,一旦为外界所知,在各个方面都会遭到不同水平的歧视以及言论的排挤,有些人深感痛苦、自责,自杀者亦不少见。特别是在青少年期经常呈现性定向的痛苦,必需作出是继续还是压制同性恋感情的决议,到了中老年同样面临很多社会意理问题。
七、心理咨询
    同性恋不属于病态,但是,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锁孤寂的生活,除了在本人内心的自我否认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心理压力。常见的心理压力有:
1.社会行为标准的压力,比方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标准等;
2.来自四周人群的误解、成见、厌恶和敌视;
3.无法向任何人标明本人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作两面人所形成的不适感。
4.找不到理想的伴侣,特别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乡村的同性恋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他们所感遭到的压力主要不只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只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标准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也有严重的压制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本源不在同性恋倾向自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导游致的社会顺应问题。大约有27%的同性恋者曾有过自杀行为。
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改动其性取向,而是促进当事人自我接纳,顺应社会,人格的安康开展。
心理咨询要点如下。
1、如何断定同性性取向:(1)内心有着激烈的跟同性发作过性关系的愿望和激动,无论能否有过同性性阅历;(2)当有这些愿望和激动时,会呈现明显的性兴奋的身体反响;(3)个体的性身份没有明显的改动。
2、向当事人及其家人提高学问,并阐明:当前的科学研讨没有明白的结果;医学曾经取消了同性恋作为疾病的诊断;性取向,不是自主决议的,不是成心而为的,所以,不属于道德问题,当事人没有义务;目前医学没有有效的办法可以改动一个人的性取向;性取向一旦构成,无法经过自主或别人意志加以改动。
3、向同性恋者及其家人阐明: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指向同性,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功用方面,与异性恋者无异。
4、关注、尊重、接纳同性恋者的性取向;鼓舞当事人自我接纳的同时,促进自我的全面开展,积极顺应社会;
5、讨论隐私权与能否出柜;
6、讨论结婚和生育问题:不倡议同性恋者以诈骗的方式与异性结婚;不用担忧同性恋者所收养抚育的子女未来也被培育成同性恋者。
7、未成年人假如呈现“同性恋倾向”,咨询师不要给当事人贴“同性恋”的标签,而应继续察看其将来的开展和变化。
 转载出处:北大六院    丛中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