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导致怀旧热潮,过度怀旧,小心陷入病态心理。

发布时间:
知春寒 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在各大影院上映,掀起了一股追忆青春的怀旧热潮。当下,“怀旧”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是一种文化。什么是怀旧?它是如何不知不觉地潜入我们的脑海?它有什么样的特质和魅力能让人沉迷其中?对于“怀旧”我们又有多少知道自己可以坦然自如的面对?怀旧”,源于希腊语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园”后者意味着一种痛苦的状态。顾名思义,指的是渴望回家的痛苦;所以作为一个病理学术语,它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症,甚至自毁等情绪疾病。后来,“怀旧”该词逐渐脱离医学范畴,逐渐融入社会,其内涵也有所拓展和延伸,指向个人意识和社会文化趋势,被视为“人性异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来谈论。在今天,“怀旧”它已经成为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和一种社会学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个人 他过去的记忆,或者一种“年华渐逝”但作为一种常态,具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普遍的社会意义。怀旧的社会原因怀旧不是特定的人和年龄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发生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是一种稳定的个人心理倾向。只在中年和退休后最容易发生,在过渡阶段尤为强烈。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逐渐衰老,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都在减弱,思维、记忆、理解和其他能力降低了,但是“阅历丰富”的大脑贮存的“往日信息”但是根深蒂固,遇到某种刺激就容易情绪化往事在脑海中不断浮现。所以,当个体面对辞职退休等一些触发事件时,对自我能力下降的恐惧,对外部控制力下降的恐惧,对退休后完全未知的生活的焦虑,都很容易触发“怀旧情绪”为了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为了把握过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怀旧是在寻找一种安慰。所以,特别是在危机或者社会动荡的时候,怀旧能给人安慰、积极的情绪,如善良,成为人们的避难所的心。因为对于未来,我们总会有各种不可预知的焦虑只有对于过去,我们才能在头脑中自由而简单地对它进行加工,对它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它进行解读和重构,甚至对它进行功能性的利用。毫无疑问,怀旧是对过去的一种重建和向往,包括对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掌控感和安全感。通过进一步放大这种保护或认同,怀旧还能唤起共同兴趣社团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获得群体认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需要怀旧来维持身份认同,对过去的感知能够唤起过去的自我,并清晰地理解它、定义自己,所以怀旧是自我认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怀旧的心理原因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从上面可以看出,表现为美化“故乡”感叹夸大“过往”更多是优点的人和事,甚至忽略了缺点,表现出想象好于现实的特点。比如老友重逢,一杯酒酣畅淋漓,我怀念少年间的亲密友谊,深切感受社会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像锦绣的衣服,我回到了家乡,独自站在一条干涸的小溪前,感受着去河里钓鱼抓泥鳅和鳗鱼的快乐时光。一般的怀旧总是甜蜜温暖的,甚至有点无意识的幻想。也许这也是人们喜欢怀旧的一个原因如果怀旧永远是一场噩梦,我相信没有人喜欢怀旧。从更深的心理层面来看,怀旧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s“退行”心理学,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时,我们会通过怀旧和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这种冲突可能是内部的(比如one 自己的本能和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在外面(比如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意识到生命所剩不多,心里有一种淡淡的恐慌,所以反复回忆过去的时光,美化它来安慰自己。在这些时候,怀旧可以满足人们 回到过去是人类本能的欲望。它所造成的时空幻觉,恰恰能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带给人们安全感和爱。总的来说,怀旧更多的是情感记忆,而不是认知记忆。这种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它的情感结构是复杂的,包括温情、喜悦、感激、友情单纯等积极的情感也有失落感、悲伤渴望等负面情绪。但总的来说,怀旧情绪大多是积极的,是通过过滤掉不愉快的因素来维持或强化个人的自我认同。过度怀旧,小心陷入病态心理,怀旧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个人适当的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说的太多了。如果因为怀旧而否定现在和未来,就会生病病态的怀旧往往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这是因为当事人遇到社会变化、价值观的变化,或者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个人失落感等,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时,我们可以 不能及时调整心态,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而是把自己缩起来,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避免直接面对这种不适合的现实,陷入留恋。更糟糕的是,过于怀旧会造成更大的挫败感和不适应感,继续强化对过去的依恋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个人与环境的差距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形成病态的怀旧心理和行为。怀旧作为一种记忆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可以让生活更加充实。然而,对于那些不 不懂得如何善待乡愁,乡愁发展成癖,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成为沉重的精神羁绊,要引起重视。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