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别人?

发布时间:
知春寒在台湾省,曾经有一位计算机科学的女博士她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女孩,一路学习,直到拿到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博士学位。毕业后,她成了高薪的计算机专家她一直是父母和亲戚的骄傲。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喜欢上了攀岩2003年,她毅然辞职,成为一名攀岩者从那以后,她走遍了世界各地。她无家可归,衣衫褴褛,有时甚至去垃圾桶里吃超市的过期食品。然而,当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爬上一座她渴望的落基山时,她听到自己内心有个声音在说:再见了,那个曾经胆小又没有安全感的女孩!看到这里,一定有人很惊讶一个能闯进美国常青藤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成为计算机专家,拿着普通人羡慕的高薪的人,应该是一个很有实力,很自信的人!她为什么会说自己是 “胆小而不自信的女孩”呢?她说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一个敢于承认和面对的自己,一个曾经在别人眼中优秀成功强大的自己只是这个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不是她真正想成为的自己,而是父母和社会期望她成为的自己但内在的自己一直是个胆小的女孩,背负着很多包袱,不敢反抗。做你自己,或者做别人?一棵树,做自己并不难,因为它只需要【无为】就让它自然生长,它就会成为它自己。一个人之所以能 做不了自己是因为每个人都太想成为别人,太想有所作为。很多人从小就被期望成为科学家官员富人明星偶像或榜样。因为只有这样才安全,父母脸上才会有光,社会才会认可你。在成为别人的过程中,我只忘记了做自己,我在和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渐行渐远。可悲的是,大多数人一直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成为别人,才能成功,才能成为自己。看看现在模仿秀里陶醉在掌声中的表演者有多满足!观众和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传达了:我们期望你成为我们的偶像,而不是给我们看的“你自己”是谁】在模仿秀中,你越是成为别人,你就越会受到欢迎和奖励。我们今天的社会就像一场超大型的生活模仿秀在这样的人生阶段,你必须“别人”你成为“别人”你越成功,你就会越成功。这样的一个【你】,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女医生,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别人】时很成功。这样的社会带来的价值观会导致一种满足感的错觉,大家追求的都是这种满足感的错觉,而不是真正本质的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在如此繁荣的社会表象下,各种混乱和威胁、冲突、流血事件一再发生。当一个人可以他不是他自己,总是走进来【成为别人】在他的一生中,他会迷茫、空虚和恐惧只能靠更大更强迫性的追求来抵抗。当一个由更多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能够 不按自己的本质方式发展,就会混乱、冲突与虚假大空间的繁荣。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在我看来,有两种成功。首先是避免和对抗对成功的恐惧,就像这样【成功人士】在生活中最常见。这种成功大多是基于精神世界的贫困、爱的匮乏、基于生活的空虚和苍白,守财奴是这种成功的典型代表。他可能很有钱,但是他没有能力享受生活,享受生活。现实中的成功人士,比如李阳,现实中很成功,但他的成功是疯狂的,他的家暴也是疯狂的,所以他可以 我不喜欢“成功”任何给他带来的好处,如果这个成功对他有什么意义,那么唯一的意义就是对恐惧的抵抗,可以让他的人生不会因为巨大的空虚和恐惧而崩溃。其实,以李阳为代表的成功人士,只是中国各类成功人士的冰山一角,只是对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避免的局限的一种防御。这样的成功不值一提。第二种成功是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附属品,是对生命的自觉。他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敢于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生活来的很自然,往往也很辛苦,但没有厌倦感和强迫感,有的只是充满了创造的动力和灵感。就像流水一样,从来不改变它的本质属性无论它的外在身份如何变化,遇到什么困难,它总能找到出路,让生命之流不断向前流淌。在我看来,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这种创造力的人就是成功的。美国建筑师贝聿铭IM Pei已经90多岁了,依然兴致勃勃地行走在自己热爱的建筑世界里,依然在设计着梦想中的建筑。对于一个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说,成功名声地位威望金钱,早就是他做事的动力事实上,他一生都在兴致勃勃地行走在自己热爱的建筑世界里。这样的人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去关心成功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分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潜力和创造力现实的成功只是他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附属品。这种成功就是一个人可以做自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真正把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人,在世俗中才容易获得价值“成功”前面提到的计算机博士叫易思婷,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睡在悬崖上的人》,一发行就成了年度畅销书。2012年10月,她成功登顶川西喀麦隆山,这被国际攀岩界视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魔鬼山峰”也是第一次被顶,易思婷成了这个领域最耀眼的明星,各种宣传,各种演讲、媒体不断跟踪采访…然而,这并不是她想要追求的目标。她依然延续着自己的攀岩梦想,在她的摇滚世界里自由快乐地行走。她从小的梦想是:我想快乐的生活一辈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她是在放弃做别人,成为自己的时候做到的。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