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积极空中对世界,加强自我力气感。主动争取个人生存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根本权益,特别是经过劳动取得根本生活条件和个人幸福的权益。这种权益认识自身就是对本人担任也对社会担任的表现,由于这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请求。坚持悲观并有控制感的生活状态,置信本人能在一定水平上发明条件改动本人的环境,以致于改动本人的经济情况乃至整个生存情况。假如你生性是个内向且心情很不稳定的人,要提升你的幸福感,还要尽力去改动本人的性格,使本人更外向一些,心情更平和一些,多接触外向平和、悲观向上的人,寻求社会支持,树立平安的眷恋关系,并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进步自尊、自主性和控制感。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改造环境;性格决议命运,但性格也是可塑的。
第二,不要总是向上比拟,恰当向下比拟,坚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仇富,不欺贫。幸福感没有绝对的权衡规范,人们常常拿本人的现有情形与四周的人停止比照,在收入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绝对收入程度,而是他和他人比拟的相对位置。研讨标明,向上比拟能鼓励个体去做得更好,但也会使称心度降低,而向下比拟固然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但会使称心度增加。因而,当我们在朝目的奋进的过程中觉得太累的时分,无妨恰当向下比拟,缓解一下压力,以便为下一次的斗争蓄积能量。
第三,科学地认识物质财富与幸福的关系。金钱不是幸福的充沛条件,钱自身买不来幸福。过高的物质生活目的不只不会使人更幸福,反而使人更懊恼。彩票中奖是很多人的幻想,假如真中了大奖,我们的幸福是不是会相应增长呢?一项经典的研讨发现,彩票中奖的人并不比普通的人更幸福。首先,与中奖后的兴奋和顶峰体验相比,许多平常的生活事情看起来就不再那么有乐趣了。其次,中奖的兴奋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衰退。当他们习气了等待由新的财富所带来的快乐时,这些曾经来到的快乐体验就不再那么激烈,对总体的幸福感就不再有很大的影响。一项对《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富翁的调查发现,与普通的民众相比,他们的幸福感只是略高一点;49位超级富翁中,有80%的人报告钱既能够增加也能够减少幸福;一位富翁历来不记得本人曾经幸福过;一位富翁(婆)报告钱不能解除由她孩子的问题所形成的痛苦。由此看来,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张了。在一定范围内,在贫穷状态下,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基本不产生影响。
第四,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目的。金钱是个人完成生活目的所需的条件或手腕,假如把金钱自身作为追求的终极目的,它对幸福感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大量研讨标明,那些以为金钱比其他目的更重要的人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更不称心,把追求经济的胜利作为生活的中心目的反而会降低幸福感。由于过火追求经济目的会耗费大量的能量,假如多数心理能量都被投资到物质目的上,那么追求其他目的如密切关系、体育锻炼、兴味喜好、审美活动、公益事务上可用的能量就减少了,这样就减少了完成它们的时机而最终障碍了总体幸福感的提升,由于这些目的关于幸福也是必要的。
第五,建构有利于幸福的价值观。幸福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个人关于幸福的了解。关于有些人而言,幸福取决于物质享用、功名势力;而关于另一些人而言,幸福在于真知的取得、道德的完善、艺术的享用、宗教的关心。前者是外部定向,后者是内部定向。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E. Fromm,1900―1980)将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辨别为占有与存在(To Have or To Be)两种,重占有者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利和外在胜利的无止境的过程,而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自身的生长和人性潜能的完成,这两种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懊恼,后者会越来越幸福。恰当控制物质愿望的增长,从生活中寻觅其他快乐因子,特别是更多努力于肉体需求的满足,如潜能完成、求知、审美、终极关心,会增加幸福感。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发现,幸福程度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进步,并分离愿望程度停止理解释。他以为,幸福感取决于收入愿望与实践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只仅是实践收入程度。假如收入愿望不变而实践收入增加,那么人们的生活称心度会进步。但事实上,更多的状况是收入进步,物质愿望相应地进步,结果是抵消了收入增加带来的满足。或者是收入愿望的增加大于实践收入的增加,那么收入增加的结果不是幸福反而是不幸福、不称心。刚好将愿望的增长控制在低于收入增长的范围内自身难以做到也消耗心力,更重要的是在物质生活可以得到根本满足的状况下,更多地努力于肉体需求的满足,这样才会更幸福。
这样的倡议还能够继续列下去,但幸福显然不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处方”之中。幸福在哪里?没有肯定的答案。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乐什么?假如说颜回是不得已苦中作乐,那么斯宾诺莎和甘地这种主动选择过简朴生活的人,关于我们今天讨论幸福的问题又有什么启示呢?
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