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不向孩子敞开心扉? (朵朵孩子的妈妈)

发布时间:
知春寒做父母的都盼望晓得孩子在想什么,盼望能时不时地和孩子说说心里话,但无数父母绝望地发现,孩子心灵的大门似乎对他们紧紧地锁上了,他们怎样努力都打不开。
为什么会这样?广州《家庭医生》门诊部心智源诊所的咨询师莫妙爱说,这普通是由于两个理由:
第一,父母不留意倾听孩子的感受,而感受才是家庭沟通的中心;
第二,父母把本人摆在了“纠正孩子的问题”这样的角色上,而没有充沛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对父母糟糕的教育方式的反映。所以,当父母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其实是把本属于本人的义务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因这两个缘由,孩子不愿与父母说心里话,以至彻底关闭沟通的大门,也就不难以了解了。
八岁男孩欲撞墙自杀
莫妙爱讲了这样一个例子:8岁的亮亮(化名)在广州某小学读3年级,上课时喜欢乱动、乱说话,并且对教师的提示和正告不闻不问,最终被父母带到了心智源诊所,来看心理医生。
亮亮的爸爸说,亮亮一二年级时,他和太太对亮亮任其自然,很少管他。他以为这是招致儿子这些问题的缘由。等亮亮上了三年级后,他屡屡在家长会上遭到教师的正告,于是开端对儿子施行严厉管理。白昼,他会接送儿子上下学,晚上,他会陪着儿子把作业做完。
但是,这些严厉的方法显然没收到什么效果,亮亮在学校的表现反而越来越糟糕,在爸爸面前,亮亮很听话,但到了学校,他还是老样子,喜欢乱骚动说话并且依然对教师的正告不理不睬。
莫妙爱晓得这是怎样一回事,她对亮亮的父母解释说,他们的教育方式太简单了,没有思索孩子的感受。他们请求亮亮无条件地听话,把他的生活限制在学校和家的“两点一线”的范围内,但这违犯了孩子的天性,他势必会对抗。在家中,他不敢对抗,于是,他把没有完成的对抗带到了学校。
“假如你们希望孩子能在学校表现好一点,你们就该少管他一些,给他充沛的独立空间。”莫妙爱说,她还给他们提了一些详细的倡议。
但是,一个多月过去后,亮亮的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善。对此,亮亮的父母供认,是他们的问题,他们实践上承受不了莫医生的倡议。亮亮的爸爸说:“从道理上,我们置信你的倡议很有道理,但要少管他,我们做不到,我们一看到他,就忍不住要管他。”
不只如此,亮亮对父母的态度也没发作什么改动,相反他反而越来越不愿意对父母说心里话了。由于,他在心理医生这里找到了被了解的觉得,并由此大发慨叹说:“他们历来都不了解我,他们能做到你的非常之一我就很称心了。”
但一同危机事情疾速改动了场面。
那一天,亮亮的爸爸去学校开了家长会。和往常一样,教师对他说了亮亮的很多问题。回到家里,亮亮的爸爸把教师的这些话原封不动地转告给儿子。原本,他还想好好呵斥儿子一番,但呵斥的话还没说出口,亮亮忽然一头向墙上撞去。
亮亮的爸爸大吃一惊,情急之下,用身体挡住了儿子。固然亮亮只要8岁,但亮亮的爸爸仍被撞得生疼。
“亮亮,你怎样了,想到什么了,干吗要这样做?”这时,亮亮的爸爸只要担忧和心疼,指摘的话一句都没有了。但不论他怎样安抚儿子,套儿子的话,亮亮就是一句话都不说,表情十分顽强。
亮亮的妈妈也做了儿子很久的思想工作,一样也没有让儿子说出心里话来。只要在心智源的咨询室,他才对莫医生敞开了心扉。
莫医生问亮亮:“听你爸爸说,你不想活了?”
亮亮不吭声。
莫医生再问:“为什么要撞墙?你当时是什么觉得?”
亮亮缄默了好一会儿,然后才愤恨地说:“我不喜欢他们老说我。”
莫医生再问:“由于不喜欢爸爸说你,你就想到了自杀?”
亮亮答复说:“是!让我最生气的是,他们为什么老当着我竞争对手的面说我,他们知不晓得,他们每次这样做,我都想死!”
“竞争对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莫医生问。
“我表哥!”亮亮答复。
原来,亮亮有一个大他1岁的表哥,不只懂礼貌,而且成果又好,所以被亮亮的父母引为模范,经常拿他和亮亮做比拟,说亮亮在哪些方面不如表哥。亮亮撞墙的那一天,表哥正好在他家。
父亲喜欢责备他,他喜欢责备同窗
莫医生将亮亮的话转告给亮亮的爸爸,他十分诧异地说,亮亮的表哥当时确实在旁边,“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小孩子哪里有那么强的自尊?”
亮亮的爸爸的这句话,反映了无数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国度的人特别讲面子,但大家普遍以为,只要大人的面子才重要,才应该给予尊重,至于小孩子,给不给面子是不重要的。相反,无数父母还会以为,应该少夸奖多批判,这样对孩子才更好。
其实,孩子的自尊感最少和大人一样强,但因调整才能更差一些,所以一旦被伤面子,受伤的觉得会更重,亮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亮亮的父母不断都没留意尊重儿子的感受。莫医生说:“这是无数家庭的通病。”
譬如,一次下大雨,亮亮看到一只被雨水浇透的漂泊猫,很怜惜它,就把带回了家。他妈妈看到儿子带回了一只脏猫,十分生气,没和儿子磋商,就和丈夫一同把这只猫赶了进来。亮亮没有抗争,只是默默哭了两个小时。后来的一个多星期内,他没有和父母主动说过一句话。这件事已过去良久,但在咨询室中回想起来后,亮亮又哭了起来。
亮亮哭的时分,莫医生问道:“你有什么感受?”
亮亮呜咽着说:“我,我很难过。我是一个人,却,却连一只猫都救不了。”
“为什么不把这种感受通知爸爸妈妈?”莫医生问。
“我敢和他们说吗?”亮亮又愤恨起来,“他们什么时分听过我的感受?”
对此,亮亮的妈妈说,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她很容易过敏,家里不能养猫狗等有皮毛的宠物。
“你们这样做,有没有想过,孩子会有什么感受?”莫医生说。接下来,她和亮亮的妈妈做了一个角色互换的游戏,她演亮亮的妈妈,让亮亮的妈妈演亮亮。结果,当小猫被赶进来后,亮亮的妈妈和亮亮一样,哭了,她第一次深入地体验到,她当时的做法对儿子的伤害有多大。
用同样的方法,莫医生也让亮亮的爸爸感遭到,他当着外甥的面数落儿子,儿子是何等难过。在咨询室里,这个阅历过无数风浪的汉子流下了泪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流泪。
这一次咨询深深地震动了亮亮父母的心,之后,他们改动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亮亮的爸爸不再像以前那样监视儿子的一举一动,一发现不对就加以呵斥。亮亮的妈妈也不再随便把儿子的“丑事”当成和朋友们聊天的谈资。他们开端懂得倾听儿子的感受,并将儿子当成大人一样给予尊重。
他们的改动很快带来了效果,亮亮在学校的小动作越来越少,不再乱骚动说话,并得到了教师越来越多的褒扬。
同时,莫医生也和亮亮一同讨论了新的学习方式,亮亮的学习成果也很快得以改善。
此外,亮亮和同窗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原来,虽然很厌恶父母动不动就责备本人,但亮亮却把父母的这一套带到了学校,他动不动就挑同窗的刺,还经常向教师打小报告。结果,他在同窗中日益遭到孤立。但等父母改动了对他的教育方式,不再随便就责备他时,他也变得对同窗越来越宽容,也学会了倾听同窗的感受,结果他越来越能融入同窗的各种小团队中。这一点极为重要,实践上很多孩子厌学,不是由于不爱学习,而是由于在学校被严重孤立,这让他们觉得学校里没有暖和,他们不愿意在学校待着。
父母是问题的参与者,而非纠正者
莫医生说,亮亮很侥幸,由于父母和他的沟通固然很有问题,但他们愿意供认错误,并及时改动错误。
她说:“好的父母,不是只做正确的事的父母,而是愿意供认错误并改动错误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亮亮的父母可谓模范。”
她还强调说,很多父母过于苛求本人永远正确,那就会招致一个问题:他们以为,问题是孩子本人的,他们是来协助孩子纠正错误的,于是他们本人永远是正确一方,而孩子永远是错误一方。他们越苛求本人永远正确,那么孩子身上的压力就越大。并且,孩子从本能上晓得,他的问题并不是他本人的,父母有很大的义务,但父母回绝承当本人的义务,而想把一切义务推给孩子,于是孩子就在本人的内心深处树起高高的围墙,回绝和父母沟通感受。
11岁的小姗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的妈妈布置她上了七八个学习班,譬如武术班、钢琴班、舞蹈班和演讲班等。
在咨询室中,莫医生问小姗:“上这么多学习班,你累吗?有没有你不喜欢的课程?”
小姗说:“我都喜欢,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莫医生留意到,小姗说这句话时,她看了妈妈一眼,而小姗的妈妈听到女儿这样说,脸上也显露了笑容,似乎在说:“乖女儿,你真懂事。”
小姗看起来也是很文静、很灵巧的女孩,走路说话的声音都很轻。莫医生晓得让她直接表达感受不容易,于是变了一个方式,让小姗把那些课程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次序排列一下。结果,小姗把演讲课排到了最后一位。
莫医生十分温和地问道:“小姗,为什么把演讲课排到最后一位呢?你有什么感受,在姐姐面前说出来吧。”
这句问话似乎唤起了小姗的一些感受,她几次张嘴想说话,但还是没有说出来。莫医生再次鼓舞她,她先看看妈妈,然后又看看莫医生,最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说:“我……不想上……演讲课。”
“你怎样能这样想?”听到女儿这样说,小姗的妈妈一下子急了,“你看演讲课多好,以前你那么害臊,如今不是不害臊了吗!”
小姗又想说什么,但还是看看妈妈又看看医生,说不出口。莫医生再次鼓舞她说:“说吧,小姗,有什么话就说出来。”
“妈妈,你这样说,不就是非让我学吗。”小姗终于说出了心里话。
小姗的妈妈愣了一下,立刻又带着怒气为本人辩护说:“妈妈这样做,也是为了你好。”
看到妈妈生气了,小姗似乎很不忍心,于是用手悄悄地碰了妈妈一下,像是安抚妈妈一样说:“那就学喽。”
“这可是你的决议!”小姗的妈妈语气很硬地强调说。
听到这句话,小姗缄默了下来,而莫医生则盯着小姗妈妈的眼睛,盯了似乎很长时间。忽然,小姗的妈妈似乎认识到本人的态度不对,像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说:“我太不会做妈妈了。”
莫医生说,在这段对话中,她有一个激烈的感受,仿佛这对母女的关系颠倒了过来,11岁的女儿像大人,处处为妈妈着想,很在乎妈妈的感受,而成年的妈妈则像小孩,很容易生气。
譬如,还有一次,小姗的妈妈在咨询室中对说了心里话的女儿大发脾气,而小姗倒笑盈盈地安抚妈妈说:“妈妈,你能够给我讲讲道理吗。”
莫医生说,像小姗和妈妈这样的例子,她在咨询中屡屡碰到。一开端,一家人之所以来心智源诊所,都是为了孩子的问题。但随着咨询的深化,最终展现出来的,是大人的心理问题。
到了这种时分,就会呈现一个关键的分水岭,像小姗的妈妈会哭起来,并供认是本人不会做妈妈。接下来,咨询的重点会从女儿的身上转移到她身上。但也有不少家长,到了这时会心情失控,他们会强调说,他们带孩子到这里来,中心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问题,假如心理医生没本领治疗孩子的问题,治疗就没必要继续下去。
“能够预想,在后面这种家庭中,孩子的感受不可能会遭到尊重,孩子也一定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莫医生慨叹说。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