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心理实验和5个心理定律

发布时间:
知春寒1、“觉得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停止了“觉得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理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端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呈现错觉幻觉;留意力松散,思想愚钝;慌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标明:大脑的发育,人的生长成熟是树立在与外界环境普遍接触根底之上的。只要经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遭到和外界的联络,人才可能更多地具有力气,更好地开展。
2、“迟延满足”实验
       开展心理学研讨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通知孩子们:假如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假如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迫不及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喃喃自语或唱歌来转移留意消磨光阴以抑制本人的愿望,从而取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讨人员停止了跟踪察看,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取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顺应性、自自信心和独立自主肉体;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常常屈从于压力而逃避应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察看中,也证明那些有耐烦等候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取得胜利。实考证明:自我控制才能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视的状况下,恰当地控制、调理本人的行为,抑止激动,抵抗诱惑,延迟满足,持之以恒地保证目的完成的一种综合才能。它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胜利的重要心理素质.
3、心情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本人面前那只野兽的要挟,在极度惊慌的状态下,基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心情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耐心、愤慨和嫉妒的负性心情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响。实验通知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激动等负性心情,是一种毁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搅扰就会招致身心疾病的发作。一个人在生活中对本人的认识与评价和自己的实践状况越契合,他的社会顺应才能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1.罗森塔尔效应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讨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讨者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讨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成见会影响研讨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掌管实验的人通知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种类不一样,一组是非常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异,而大学生们都置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揣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看待“笨”的动物粗暴而形成的。
       在另一项引人瞩目的研讨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请求教员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停止智力检验。他们通知教员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教师听。罗森塔尔以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果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教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一切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选择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停止智力检验时,他们的成果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形成的呢?罗森塔尔以为,这可能是由于教师们以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端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心,致使使他们的成果得以改善。
       上述状况为什么会发作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由于人们的头脑中事前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求从头说起。定势也能够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起生反响以前,就曾经存在的某种意向。比方你听他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称心,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觉得。假如你听他人说这个人专会挑他人说话的缺点,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常讲话那样流利。这就是由于事前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向,由于这种趋向的存在,使你的反响同平常大不一样。
2.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诙谐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打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议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议,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完毕了冗长的演讲,开端捐献时,马克·吐温由于愤慨,不只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惹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对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作。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以至四次、五次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判,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恶感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呈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由于孩子一旦遭到批判,总需求一段时间才干恢复心理均衡,遭到反复批判时,他心里会嘀咕:“怎样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判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宁静,对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判不能超越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判一次”。假如非要再次批判,那也不应简单地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腻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3对1规律
       压服他人或提出令人尴尬的请求时,最好的方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求几个人才干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标明,可以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简直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假如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疾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分歧。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简直坚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办法受环境的限制较大,在一对一的会谈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能够事前请两个支持者参与会谈,并在会谈桌上以分别交流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普通由4个人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假如机遇成熟,有人会倡议进步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假如能笼络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动本人的主张,被多数的力气压服。
       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成功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
4.贝勃规律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贝勃规律”
       有一个关于“诱敌深化法”的有趣实验。人们对报纸售价涨了50元或汽车票由200元涨到250元会非常敏感,但假如房价涨了100以至200万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一开端遭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愚钝。
       下面的例子阐明了这种“贝勃规律”。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法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几差异,直到左手法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假如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到达612克才干感遭到差别。即比前一种状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响。所以要想区分出刺激间的差别,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需越大。
       “贝勃规律”经常应用于运营中的人事故动或机构改组等。一家公司要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应该先对与这些人无关的部门停止大范围的人事故动或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气于这种冲击。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故动和裁员时再把锋芒指向原定目的。很多人遭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曾经麻木了。
       从一开端就提出令人难以回绝的优厚条件,等会谈根本完毕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并使对方承受的“诱敌深化法”根本上也是以“贝勃规律”为根底的。对方被一开端的优厚条件所诱惑,对后来才晓得的不好的局部也就会较随便地承受了。
5.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热爱艺术,经过本人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关于本人的自得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凝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生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包含了一个十分深入的哲理:等待是一种力气,这种等待的力气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