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回放】
3年前,刘晓的闺蜜小王遇车祸身亡,留下两岁的儿子和在乡村的父母。不久,小王的丈夫再婚,对儿子无暇关怀,小王的父母更是从此没了依托。那时起,34岁的刘晓便开端悄然写遗书,主要是财富的分配。“婚前买的那套房子,留给儿子;存款和13万股票全部留给我妈养老,她单独一人,没有依托。老公,留给你的只要10多万的保险了……”由于想法和财富随时在发作变化,每隔几个月刘晓就会重写,到如今已写了6封。刘晓说,在她带动下,已有两个朋友开端定期写遗书。
广州市公证处统计,近年办理的遗言公证当中,年轻人(45岁以下)占了5%,在南京,做遗言公证年龄最小的只要19岁。
不忌讳谈死亡是种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里,写遗书几有点“触霉头”的觉得,似乎死亡曾经在敲门。而今,正值壮年的白领也写起了遗书,个体行为变化的背后,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徐勇剖析说,过去中国人比拟疏忽个体,而更注重集体,在家庭中,通常也是更注重夫妻关系,而相对地疏忽了个人需求。但是,在白领们写遗书的行为和遗书内容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更注重个人的感受、个人的利益了。
而刘勇则表示,某种水平上,透过白领留遗书的事情,能够看出他们关于死亡的正视。“学术界有不少专家不断很关注于年轻一代的死亡教育问题,但是,我们国度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而白领写遗书事情,也让我们理解到,有一局部年轻人可以顺利树立起本人的生死观,并到达一种泰然自若的境地,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这也能够看作是他们对亲人的爱与义务的一种表现。”
环境的不肯定性令他们未雨绸缪
除了可以不再避讳议论死亡的积极态度,白领写遗书的行为,也透显露了他们内心的心情。
刘勇剖析说,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的人们所接受的压力显然要大得多。上有老下有小的三十来岁的白领们,很可能会感遭到过重的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工作、生活、学习等多个层面,个体假如在这些重压之下不能调适好本人的心理和认知,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逃避的心理。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互换工作或生活环境来完成逃避。而有局部人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又缺乏别人的支持,使本人出于一种孤立位置的时分,就容易产生厌世心情。在感遭到人生乏味或感遭到生命危机的时辰,个体关于身后事的布置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再者,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剧烈,都市人对生存环境的不平安感和不肯定感也在增加。大环境不景气、天灾人祸、交通事故、情感危机等,时辰要挟着生命的平安。并且,随着媒体的兴旺,这些信息也被愈加快速和普遍地传播。不少都市白领或多或少会产生“出路未卜”、“朝不保夕”的感受。
而亲人、朋友的忽然离世,也会引发年轻人关于生死问题的考虑。刘勇表示,不同的人在情感处置和认知观念上都会有差别,这些差别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大多数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淡忘,而有的人却在较长时间内(事发后的2个月后)仍不能放心,严重者会招致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生活。有的人在阅历这类突发事情后,会想到要防止因准备缺乏而引发家人世的财富纠葛,或者本人逝世后,个人意愿得不到表达等事情发作。于是,有人选择了写遗言来“未雨绸缪”。
“不少名人和商场的精英们为避免全家人同时遇难,出门时会商定不和本人的太太乘坐同一辆车或同一架班机。”刘勇说,“光看这样的行为,可能有人会以为有钱人守财,其实深究缘由,你会发现这是出于对亲情的珍惜。同时,这也反映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定、不平安要素在增加。”
定期写遗言可能是自我治疗
“普通状况下,一个觉得到本人快要走向生命止境的人,写下的遗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本人终身的回忆。另一方面则是对本人一切财富的分配。”刘勇剖析说,依据埃里克森的人生任务和危机学说,一个人在老年阶段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回忆本人的人生。而正常状况下,一个三四十岁身体安康的人,应当关注于后代的繁衍、教育等任务,不会进入这样的状态。
刘晓的遗言里,主要是对财富的分配。这也是年轻白领们写遗书时,最关注的局部。在刘晓对财富的分配上看得出来,是向孩子和父母倾斜的。外表上看,这是由于她看到好友不测逝世,其丈夫再婚后对孩子照顾不够,死者的父母也没了依托。但徐勇剖析说:“刘晓的焦虑并不在于本人能否会遇到不测而死去。惹起刘晓焦虑的是她对关系的了解。可能在她的生长过程中还遇到过其他的事情,对她的心理产生影响。”
新闻中的刘晓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写一封遗书。在刘勇看来,这个行为自身能够降低刘晓的焦虑心情,也能够看作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
几个小问题帮你理解本人的内心
写遗书行为自身无可厚非,可是,我们该如何晓得本人这一行为背后躲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台词”呢?刘勇给出了一些做自我评价的小办法。假设,你也会经常写遗书,那无妨问本人几个问题,从答案中理解本人的内心。
1.你写遗书关注点是什么?愿望是什么?
2.假如不写遗书,你会担忧什么?
3.第一次想到写遗书的时分,能否遇到了什么事情?它带给你怎样的影响?
4.写遗书之前和写完遗书之后,你的心里的感受有何不同?
5.除了写遗书外,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你取得与写遗书同样的感受?有没有想过用其他的行为来替代写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