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孩越来越女性化

发布时间:
知春寒你晓得吗,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降落趋向,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变“矮”了:中国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均匀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
 你晓得吗,男孩比女孩的心情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个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
 你晓得吗,国度奖学金“阴盛阳衰”,男生学习佼佼者比例呈自在落体式降落,初中和小学的男孩更是早就落伍了,男孩学业全线告急……
 2010年1月出版的《解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作的,让家长、教员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本书的作者、中国青少年研讨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常常关注女孩的对等受教育权,而无意之中无视了男孩,男孩成为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其危机不时恶化而不为人所关注。”
 但是,面对“解救男孩”的呼声,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提出疑问:在“男女对等”的现代社会,非要把男孩教育得“像个男孩”,把女孩教育得“像个女孩”。有没有必要?
 对此,孙云晓表示,人们应该首先承受性别差别,并正视其带来的影响。
 男孩到了“悬崖边”
 如今,不少学校大多数“差生”都是男孩。广西一所中学曾呈现过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53名学生全是男生,并被以为是纪律差、不好好学习的“差生”。
 而且,男孩不再像人们印象中那样“皮实”了。一些教师不敢批判男生,由于“答复不出问题时,他们显露极端为难的表情,要是再说上两句,看起来马上就要哭了”。
 “有些男孩娇滴滴的,行动扭扭捏捏,比女孩还要胆怯怕事,而有些生动好动、敢冒险、敢质疑的男孩却被看成问题孩子。”在孙云晓看来,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以至在高校,男生的气场也不够强大。2006年8月,在重生录取工作完毕不久,清华大学校内BBS上呈现了一个帖子,列出1991年至2006年清华重生中的男女生比例变化。比方1991年,2032名重生中男生1643人,女生389人,男女比例为422.37:100。随着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清华3313名重生中,男女比例为194.23:100。
 《解救男孩》还提供了一系列数据标明:体质上,男孩在视力不良、超重、瘦削发作率方面持续走高,呈现“胖无力”特征,安康持续恶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种成瘾行为,呈现心情问题乃至心理疾病。
 “我们发现从幼儿园起,不断到大学,男孩学业成果全线溃败。男孩还身陷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并且越来越严重。”孙云晓说,如今提出“解救男孩”都有点晚了,算是“亡羊补牢”。
 更让研讨者们焦急的是,社会对此茫然不知或熟视无睹。孙云晓说,《解救男孩》一书是在发出呼吁:“男孩的父母和教师留意了,前面到悬崖边了!”
 中国更容易呈现“男孩危机”
 男孩危机不是中国特征。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怯懦弱”“缺乏自信”,获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而在孙云晓看来,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度更容易呈现男孩危机。
 据他剖析,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对男孩的伤害更大。首先,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别,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常常被看作缺陷,“资产”变成了“负债”;而且,应试教育强调动脑而不注重入手才能,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运动锻炼;接着,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果搞上去”当做独一请求,使男孩深感挫败;此外,如今学校里大局部教员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员,这种教育方式也对男孩的生长不利。
 孙云晓先后掌管过4次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以及中、日、韩三国首都小学生的比拟研讨,发现中国孩子的学业担负和竞争压力是最大的,中国的父教缺失现象也是最严重的。
 以至,中国男孩更容易“女性化”。孙云晓剖析,首先从家庭教育来说,父教缺席、母教溺爱是男孩女性化的两大主因;二是盛行文化,主要指商业运作所塑造出“男不男女不女”的典范形象。“性别构成的主要机制是模拟,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在家里短少爸爸这个男性典范,在幼儿园和小学,短少男教员的典范,在社会上是一些男不男女不女的文娱明星典范,这关于性别构成过程中的男孩是有危害作用的。”
 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不尊重、不鼓舞独立,常常“圈养”孩子,招致男孩的开放、开辟认识得不到开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
 男人的第一魅力是义务感
 “解救男孩”的呼吁者也常常与人“争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袁军曾不认同“解救男孩”。他以为,一些选秀节目里中性化的男孩优胜,并不意味着会引导一切孩子都喜欢“不男不女”的装束与举止。“没必要见到偶尔的中性化得宠就惊惶失措,男孩还没有糟糕到需求解救的地步。”
 对此,《解救男孩》的另一位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文道解释说,选秀节目对成年人没有伤害,但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直接模拟其外在形象,招致审美观、价值观紊乱,“形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一些女性主义者直言:中国是个男权社会,男孩基本不需求解救。孙云晓有一个相交20多年的知名学者朋友,一个有理论素养的女权主义者,正是持这个观念。
 “就整体而言,中国目前仍然是男性占主导位置的社会,但这并不标明男孩生长的危机不存在。”孙云晓说,他和那个朋友几次争论,并无妨碍两人的友谊。“谬误越辩越明,我以为《解救男孩》是有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的理论为根据的。”
 孙云晓笑着说:“我十分赞同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男人的第一魅力是义务感。不担任任的男人多了,女人还会觉得到平安吗?假如不解救男孩,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缺乏义务感的男人,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是噩梦的开端,它肯定会危及女性和社会的调和。”
 性别教育首先要尊重性别差别
 几个男孩在河边玩,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其他几个男孩没有呼叫、没有找人,反而宁静地各自回家,仿佛什么也没发作过。事后,当大人问起,他们说本人惧怕,怕担义务。
 孙云晓提起这个故事的时分说,男孩首先要成为男孩,女孩首先要成为女孩,然后吸收对方性格中的优点。面对灾难时,比方遭遇歹徒攻击,女孩当然也要英勇,但这时假如男孩懦弱躲在女孩身后,或者丢下女孩本人溜之大吉,谁愿意承受这样的理想呢,这也是写《解救男孩》的缘由之一。
 那么,这能否意味着在对男孩和女孩停止教育时,要有认识地灌输“男人应该更英勇”,而非“男孩女孩一样英勇”呢?
 他表示,在许多国度和地域,有男童子军、女童子军,在日本有男孩节、女孩节,但在中国,人们简直不思索性别差别的影响,即便是体育课,许多学校也没有思索到男女不同的体质特性,男女一同上体育课(后来一些地域开端认识到这个问题,如北京市从2008年起在初中实行体育分性别上课)。在“男女对等”的大旗下,中国学校以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规范来请求一切男孩和女孩,而这恰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等。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是给男孩和女孩选择的自在,并在法律上保证这种自在。例如,依据男孩的生理特性和需求,让男孩有足够的运动,锻炼出强壮的体魂,就是尊重性别差别。
 “性别教育,第一位是要尊重自然的、先天的性别差别。”孙云晓说。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