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青少年自杀危机

发布时间:
知春寒       2008年10月25日,北京一14岁女孩芳芳(化名)与父母吵架后,用围巾在屋内上吊自杀身亡,为频发的青少年自杀事情再添悲情一幕。在此之前不久,10月13日,福建泉州某小学5年级的13岁男生王某,自教学楼6楼走廊处,跳楼身亡;9月24日,武汉某中学高三17岁女生小芬(化名)因与母亲发作争论,跳下长江大桥身亡;而在更早时分的9月初,仅开学两天时间内,上海就连续发作4起中小学生跳楼的悲剧,在当地引发“话题地震”。    
理想的状况令人惊心动魄,相关的调查报告同样发人深省。此前据卫生部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现,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得逞,其中青少年人群和女性人群是自杀的主要群体。在全国15-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缘由。
青少年自杀俨然曾经成为这个时期不容无视的繁重话题。花季少年的轻生固然令人扼腕,而自杀者的低龄化,自杀缘由的简单和随意,更让人揪心。含苞待放的花朵,接二连三在自我消灭中夭折,成为我们心底深处难以言说的哀伤,也在媒体上掀起追问的喧哗和不乏意气用事的指斥。
痛定思痛,我们发现很难将这些悲剧的义务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特定的部门。频繁的青少年自杀事情显然已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够承当。我们有必要深思,当代青少年的心理为什么如此脆弱?学校、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能否缺位?我们该如何减少和防止相同的悲剧再次发作?
回忆各悲剧事情已知的细节信息,轻率和激动是绝大多数青少年自杀者的共同特征。相较成年自杀者而言,青少年,特别是低龄青少年表现出的自杀激动常常更像一种“儿戏”。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死,决议去死,这对一个少年来说要比对一个大人容易得多”。而这种“儿戏”心理在很大水平上,在于他们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及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考虑,致使动辄以完毕生命来表达本人的不满与失望。
从客观来看,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独立认识与逆反认识同步加强,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自尊心也特别激烈。同时,他们内心又充溢着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加上繁重的学习压力,父母过高的希冀值和请求,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悲观、耐心等负性心情,在心理焦虑和亲子沟通、师生交流不理想等综合要素的作用下,一件微小的应激事情,都可能激起他们的求死欲念,以此求得了解或问题的处理。
由表及里,孩子轻生的深层次缘由,是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知。由于对生命无知,所以不懂得敬畏生命;由于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所以不晓得如何承当生命的义务。社会各界经过强化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来对青少年自杀停止积极的预防和强有力的社会意理干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生命”应该成为教育的原点。但深思我们的根底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过火注重学习成果认定,无视对个体的人文关心;侧重学问技艺的培育,无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相较其他兴旺国度,我们的教育制度依然有相当大的拓展空间。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教诲孩子的专业学问学习,也应该触及到对他们心智的扩展,激起他们关于本身生命潜能的感知与自信;不只培育他们学识的融会贯穿,也应供应他们丰盈而伸展的人文根底,让他们学会关心彼此、容纳异见。教育者有义务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的一切都重要,是最可贵和值得珍惜的,要去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要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青少年自杀不只关乎群体的心理安康,也关乎社会的安康水平和义务心。对青少年自杀危机的考问和审视,也是对我们理想生存状态的关心和反省。但愿这些已逝的生命能唤醒更多人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但愿更多孩子能学会悲悯和珍惜,感恩和分享,义务和担当。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