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如何克服择业“心理落差”?

发布时间:
知春寒         2009年,中国将有600多万名研讨生、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校园招聘比往年少,而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多。莘莘学子由此遭遇无法、失落、郁闷等心情在所难免。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2009年,上海高校毕业生高达15.8万人,加上外省份来上海寻觅工作的毕业生,上海就业竞争异常剧烈,目前招聘岗位数同比减少了20%左右。
只需“不挑不拣”就能够就业的岗位,这对大学生有多大吸收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左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求三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经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埋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水平上同择业理念有关,他们大多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无视基层的工作岗位。
“择业理念”曾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盛行词。在日前落幕的上海“两会”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一定要坐办公室,而不能做一线工人呢?有这么多办公室岗位吗?要改动本人的就业观念,不要总想着外资企业,也能够思索思索民营小企业,要拓展本人的就业思想和思绪。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构造性艰难,许多效劳业、制造业的岗位需求大量人手,而大学生就业预期比拟高,总觉得本人该做‘白领’而无视普通就业岗位,这当然不理想。”大学生没有必要因本人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绵薄。
转变成才观念,从基层岗位做起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大学生欲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的岗位。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座右铭下,“欲扫天下”,先得从基层的“扫一屋”开端。
在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工人李斌仅毕业于一所技校,从一线基层研究、实干多年生长为全国着名的“学问型专家”,往常被大学聘为教授,登上“象牙塔”的讲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早年于华仁书院预科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辉瑞制药公司采购员。凤凰卫视掌管人闾丘露薇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在大学生中颇为盛行。这位着名的新闻记者在博客中说:“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时机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可以学到东西。大学一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效劳员,之所以承受这些工作时机,是由于至少我需求有份工作本人养活本人。”
事实上,相关于大学生而言,需求调整择业理念的,也包括学生家长。
许多家长扮演了子女求职“决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长说,与其让孩子做工人、效劳行业人员,还不如先不就业;时间长了,以至能够先申请低保--也就是说,宁可让孩子在家“啃老”。
选择普通岗位,相当于在“起跑线”上退了一点而已,只需有才干,普通岗位照样能培育出精英!
高等教育如何同社会需求衔接?
他说,学生花大量学费读大学,当然有一个本钱预期,“那么多高分学生愿意来读我们学校,首先是看中我们学校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希冀教育投入有好的报答。”
因而,仅请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求转变观念。阻碍大学生一时难以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的,更多的是教育的缘由、社会的缘由。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基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身份教育”“分数教育”转变为才能教育。
我国高校目前还是“精英形式教育”,高等教育群众化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的;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高校方面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整,根底教育也没有任何转变。许多高校追逐提升层次、扩展范围,并没有几培育“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精英教育逐步演化为应试教育:注重各类成果的考核,而无视对学生专长、兴味和理论才能的培育。我们的根底教育从幼儿园开端,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将学生“劫持”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教育形式中。为此,学生及其家长付出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教育形式培育的大学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与社会保证有关。往常,劳动者越是“普通”,他们享用的社会保证越是“低廉”。
“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动精英教育的形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证体系,是比呼吁大学生‘心胸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