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精神分析的四个层次:宣泄、解释、教育、转化。

发布时间:
知春寒荣格把心理剖析疗法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巨匠为代表,他们是布洛伊尔、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自己。四位巨匠的办法首尾相接,步步深化,表现了心理剖析的不同层次。荣格以为,一个完好的剖析过程应该包括全部四个层次:宣泄、解释、教育、转化。
一、宣泄--布洛伊尔
弗洛伊德的肉体剖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说话疗法的根底上树立起来的。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曾经运用说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说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她还把这种办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布洛伊尔发现,病人每说出一种心理创伤,病症就会明显减轻。有时分,病人怎样也想不起创伤事情,他就给病人催眠。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会想起平常想不起来的事情。
在此根底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创伤理论”,以为心理障碍是童年的创伤(特别是性创伤)惹起的,它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而说话疗法起到了宣泄的作用。“宣泄”(cathar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义是净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催眠状态下的回想也是一种宣泄。
不久以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理论,以为病人所报告的性创伤不是事实,而是病人的幻觉。但是,后来的研讨证明,创伤的确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缘由,心理创伤能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状况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发病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理论证明,宣泄的确可以治疗心理障碍。经过宣泄,多数病人的病症能够得到缓解。因而,这种办法运用十分普遍。现代危机干预的根本手腕就是宣泄。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一种暴露疗法,就是把病人暴露在惹起痛苦的情境中,使痛苦渐渐减轻,其原理与宣泄类似。认知理论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创伤使情境与痛苦构成条件反射,病人经过逃避情境以减轻痛苦,使条件反射无法衰退;假如把病人重新暴露在情境中而没有再度遭受心理创伤,那么情境与痛苦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会慢慢衰退。
二、解释--弗洛伊德
有人担忧,过度宣泄会把病人变成“祥林嫂”,整天向人唠叨和诉苦。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不过,宣泄还有更严重的反作用,那就是人格的退化和对医消费生移情。
安娜O的病治好了,但她离不开布洛伊尔医生了。这件事让病人家眷和医生自己都感到很尴尬。在这种状况下,布洛伊尔选择了逃窜,即中止治疗。
弗洛伊德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他称之为“移情”。他以为,宣泄招致人格的退化,使病人的心态回归到了童年,变成了小孩,而把医生当成父母,对医消费生眷恋之情。由于病人实践上不是小孩,所以这种眷恋容易被误解为“性爱”而令人难堪。
移情的呈现和病症的消逝是同时发作的,所以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病症的替代或转移,肉体神经症(弗洛伊德对癔症、强迫症和恐惧症的称谓)变成了移情神经症,两者性质完整相同。如今,只需把移情神经症治好就能够了。布洛伊尔把移情的呈现视为医生的失败,弗洛伊德则把它当作心理治疗的打破口。移情呈现后,治疗的重心就转移到对移情的剖析上。因而,处置移情是弗洛伊德式剖析的重中之重。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曾经放弃创伤理论,改用恋母情结解释心理障碍。
恋母情结发作在3到6岁,表现为杀父娶母(男孩)或杀母嫁父(女孩)的激动。6岁以后,恋母情结遭到压制,变成无认识。假如压制不住,会呈现以下几种状况:(1)以为本人曾经杀父娶母,从而产生罪反感;(2)由于杀父娶母而梦想本人曾经遭到惩罚,产生受罚妄想;(3)把杀父娶母归咎于大人的诱惑,产生了性骚扰妄想;(4)以为本人基本没有杀父娶母,而是无辜的受害者,产生受虐妄想。这就是说,所谓的创伤不是事实,而是恋母情结惹起的虚假记忆或幻觉。
既然心理障碍是恋母情结惹起的,经过宣泄,病人回到了恋母期,就把恋母情结投射到医生身上,对医生又爱又恨又怕。爱是由于他把医生当成了母亲,恨是由于把医生当成了父亲(不但恨还要杀),怕是由于担忧本人会遭到惩罚(由于杀父娶母)、诱惑或优待。
后来开展起来的客体关系理论以为,心理障碍的来源比恋母情结还要早。在3岁以前,孩子阅历了一个从自闭到眷恋,再到独立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是自我封锁的,它似乎仍然生活在子宫里,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兴味。一个月后,它开端留意到母亲的存在,并越来越眷恋母亲,与母亲构成共生关系。一岁以后,它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可以从母亲身边走开,开端对母亲说“不”,独立认识慢慢构成。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教养方式不当,就会让孩子觉得她是一个“坏母亲”。孩子对坏母亲既爱又恨,产生矛盾情感。坏母亲和矛盾情感后来内化了,成了心理构造的一局部,就会产生自我矛盾和无法处理的内心抵触,从而招致各种心理障碍。病人常常会把坏母亲和矛盾情感投射到身边的人和人际关系上去,因而容易发作人际抵触和矛盾。
移情也是一种矛盾情感,病人对医生既爱又恨,只是两者的强度不同而已。假如以爱为主,就是正移情;假如以恨为主,就是负移情。即便是正移情,也不是单一的爱,而是爱中有恨,以爱的名义玩弄医生。病人一方面需求医生,另一方面又不信任医生,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巴结,因而很容易转变为恨。
三、教育--阿德勒
弗洛伊德以为,对移情停止剖析和解释,能够让病人对本人的病情产生领悟,以便从病症中摆脱出来。但是,有些病人做了肉体剖析,也产生了领悟,但病症并没有完整消弭。这时分,医生还要做一番“修通”工作(working through)。虽然弗洛伊德反对指导和教育,但修通明显带有指导和教育的颜色。在这个问题上,阿德勒的观念比拟鲜明。他以为,解释分明以后,接下来就是教育和辅导。
阿德勒早年跟随弗洛伊德,后来由于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而自立门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以为影响人格开展的第一要素不是恋母情结,而是出生次第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人格开展的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向上意志。
每一个人都想超越他人,假如他发现本人曾经超越他人就会感到骄傲,假如不如他人就会感到自卑。适度的自卑能够转化为动力,使人发奋努力,积极向上,超越他人,超越本人。但是,过度的自卑会招致心理障碍。
阿德勒以为,一切的心理障碍都是自卑惹起的。因而,鼓舞是阿德勒式剖析最重要的程序,它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中心肠位,特别是在个体思索在生活中停止改动时。鼓舞的意义就是“取得勇气”。当人们发现了本人的力气,感遭到归属感,感到本人并不孤独,感到有希望,感到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时,他们就取得了勇气。
阿德勒式剖析普通分为四个阶段:(1)树立适宜的治疗关系;(2)开掘来访者的心理动力;(3)鼓舞自我认识;(4)协助来访者做出新的选择,也就是重新定向和再教育。
前三个阶段是弗洛伊德式剖析和阿德勒式剖析所共有的,第四个阶段是阿德勒的首创。阿德勒以为,弗洛伊德式剖析把病人变成了孩子,假如不去引导,他可能会永远长不大。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协助病人生长,而不是把病人变成完整依赖医生、没有任何独立才能的小孩。那么,什么办法能够使人生长呢?那就是教育。教育就是引导,给病人指明方向,使生活发作变化,寻求新的可能性。
阿德勒十分强调“想法”的作用,以为假如个体可以改动本人的想法,就可以改动本人的感受和行为。心理障碍与错误的观念有关,这些错误的观念是在很小的时分构成的,但病人如今依然在生活中遵照这些准绳,阿德勒称之为“个人逻辑”。探究个人逻辑,矫正错误的假定和结论是心理治疗的一项重要任务。
阿德勒的观念十分前卫,如今的许多心理治疗理论都包含了他的一些观念。沙利文、弗洛姆、霍妮的新肉体剖析学派强调社会文化的作用与阿德勒一脉相承,称之为“新阿德勒学派”也不为过。认知疗法的“不合理信心”是阿德勒的“个人逻辑”的翻版,阿德勒也十分注重认知的改动。阿德勒强调家庭关系对个体的影响而遭到家庭治疗师的推崇,同时他也是最早展开家庭治疗的心理学家。另外,阿德勒还是短程治疗的首倡者,为了减少病人的依赖性,他主张缩短疗程。他劝诫治疗师不要在病因和病理上纠缠不休,应该把重点放在开发病人的潜能上,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弗兰克尔和梅都把阿德勒看成是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驱,由于他以为人是能够自在选择的,并且是对本人的行为完整担任的。
四、转化--荣格
假如心理医生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他教育出来的病人顶多也只能是一个普通人。关于心理病人来说,做一个普通人是最大的愿望。但是,关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做普通人太没劲了。留神理病人经过弗洛伊德式剖析和阿德勒式剖析成为正常人以后,他可能不会就此满足,而想继续开展,做一个不普通、不寻常、以至不太正常的人。荣格能够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阿德勒背叛弗洛伊德才三年,荣格也揭竿而起,创立了剖析心理学。他反对弗洛伊德的理由是:(1)无认识不只仅是被压制的个人阅历;(2)性不是最重要的本能,恋母情结不能阐明一切;(3)梦不是愿望的完成,不能只用客观剖析法。
荣格把无认识分为两个局部:个人无认识和集体无认识。弗洛伊德只晓得个人无认识,对集体无认识一无所知。个人无认识是个人阅历的堆积,集体无认识是整个家族、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的堆积。在心理中,认识只占很小的一局部;在无认识中,个人无认识也只占很小的一局部。无认识对认识有很大的影响,集体无认识对个人无认识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无认识由情构造成,集体无认识由原型构成。比拟著名的原型有:自我,人格面具,阿尼姆斯,阿尼玛,阴影,自性,等等。自我(ego)是认识的中心,自性(Self)是整个人格的中心。自性具有统一、整合、超越的功用,是心理开展的基本动力。
佛教也讲自性,意义就是人的实质。自性是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既恶又善,既有神性又有兽性。自性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一切俱足。佛在心中住,莫向身外求。弗洛伊德从理想生活中寻觅梦的意义,荣格则以为梦中的一切都来自自性,从而创立了客观释梦法。
由于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自性包含动物成份,它既能够表现为人,也能够表现为动物,这种状况称为变形(transformation),也称转化。荣格式剖析的重点是发掘自性的种种变形,使人逐渐认清本人的实质,并把它们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超越善与恶、认识与无认识、自我与自性的二元对立,这个过程也称自性化(individualization)。
在荣格式剖析中,医患关系曾经不是普通的共感和移情,而是感应,其特征是“共时性”:医患之间不再是一问一答、一个刺激一个反响的互动或反应,而是心心相映,共同转化。在转化或自性化的过程中,医生和病人一同生长,既不走在病人的前头,也不落后于病人,而是并驾齐驱,比翼双飞。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