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人喜欢的方式过终身,就是胜利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我们常常迷茫于该如何渡过余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以为应该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恳求。

人生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要如何渡过,这完好取决于你自己,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躲过你的人生,那就够了。

  01  

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背负着他人的等候,活在社会为我们制定的条框之中。

上学时为着好成果拼尽全力,兴味爱好成了游手好闲的朴素品。

毕业之后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周围人说在裁员潮来袭的当下找个稳定工作不容易,于是也就放弃了那点追求梦想的留神思。

过几年被家里人催着结婚,赶赴一场场相亲,见了不少相似的面孔只觉得索然无味。七大姑八大姨又跳出来说,条件差不多就可以,年龄这么大不要挑了,我们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个性”在这个社会似乎不是什么受欢迎的特质。每个人都要沿着相似的轨迹去走完终身,否则就会被周围的人视作异类。

47岁依然未婚的俞飞鸿,曾经不止一次被人问及有关婚姻的话题。她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都是方式,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选择。当你内心给自己桎梏的时分,你用社会别人的眼光或标准来桎梏自己,以为这是你独一的出路,那这是你自己的悲哀。”

因此女演员最敏感的年龄和曝光度这些问题历来就没烦扰过她。在太多人拼命刷存在感的今天,她不开微博,不上真人秀,也不介意人们对她演技的质疑。

“我关心的是我的生活、心境。这几年,在别人眼中我似乎消逝了,但我比任何时分都忙碌、有成就感。”

“我的性格其实很男人,坚决、果断,我决议的事不需求跟人商量。我不会犹疑,我不时坚持着清醒的头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但是肉体层面的独立需求强大的内心与坚决的自信心来支撑,大多数人都很难做到。

关于这一点,英国作家毛姆在近百年前就曾经看得透彻:

“其实许多人的面目都是这么模糊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有机体之内,又跳不出体制的窠臼,慢慢地也就泯然众人矣。”

小时分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可以毫无顾忌,年岁渐长才发现,想要摆脱社会和他人加在身上的桎梏,是何其艰辛。

  02  

讲一个你可能听过的,离经叛道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位证券经纪人,他儿女双全,家庭美满,具有着在旁人眼中成功的人生。但是他人到中年后的某一天,却忽然丢下工作,抛妻弃子,只留下一封信便不见踪迹。

合理一切人都怀疑这个渣男有了外遇时,事情的真相令他们大吃一惊——平常表现得毫无艺术修养的他,居然是去跟随自己的绘画梦想。

关于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再也没有回来。

他先是奔赴巴黎,后来又到南安定洋的塔希提岛上与土著人一同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最后死于疾病。

他醉心于创作的后半生不断穷困潦倒,死后作品才渐渐被人们赏识。

这个故事就是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书中主角斯特克里兰的原型是生极落魄,死备哀荣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艺术家的故事成为许多人肉体世界的灯塔,小说中的无数金句也被心胸梦想的青年们奉为人生信条,比如:

“我招认这种生活有其社会价值,我明白循规蹈矩一定不是幸福。但未老先衰的我想踏上更为狂野不羁的旅途。

我以为我应该提防这些闲适的欢乐。我心里盼望过上更风险的生活。

我随时愿意奔赴峻峭险峻的山岭和暗流汹涌的海滩,只需我能具有改动——改动和意料之外的事物带来的刺激。 ”

但是抛下一切去追逐梦想就是人生的答案吗?

  03  

“故事圣手”毛姆写作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手术刀般冷峻的目光剖视人生与社会,将判别思索的权益交与读者。

《月亮与六便士》的书名来自1915年8月12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一篇书评,该文作者称毛姆另一部作品《人性的桎梏》的主角菲利普“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井然有序,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月亮意味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肉体境地,六便士代表着世俗的鸡虫得失与蝇头小利。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应如何取舍,叙事者并无定论,只是谨慎地说:

“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以为应该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恳求。”

无论高更还是毛姆的时期都已然远去,小说也不过是虚拟的故事,但类似的思索是每一代人内心都曾有过的挣扎。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只能问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中是这样说的:成功只需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渡过人生。

作者:月半小夜曲de

来源:简书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