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缘由
肉体团结症无论从生物学或是办法学角度而言,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肉体团结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不断是肉体病学研讨的中心课题。传统医学形式强调生物性的病因,依照这一观念,肉体团结症属于缘由不明的疾病。由于,自从发现致病微生物后,人们习气把各种疾病的病因都看成是单一的要素,假如找不到单一病因就以为是“病因未明”。许多常见疾病都能够以为是病因未明,例如高血压、胃溃疡等。肉体团结症当然也属于这一类。不过,这一传统概念已有所变化,反映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疾病形式的变化方面,即由原来的生物医学形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形式。这意味着对多数疾病来说,其发病不是绝对地取决于单一要素,例如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就患肺结核(实践上多数不患肺结核),能否患病还决议于自己当时的肉体和躯体情况,而这些又和其环境条件亲密相关。就肉体团结症而言,有些人以为它也是由许多要素综协作用惹起的。有人以至以为,即便在未来,也无法找出能解释一切肉体团结症的单分歧病要素。因而本文引见的病因学研讨将触及临床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发育和心理社会要素等多个范畴。
人脑作为一个有着紧密维护构造的复杂器官,其功用也非常复杂;研讨中,普通较难获得大量活体脑标本;而且肉体团结症患者或是认知才能遭到损伤,或是无法按请求与科研人员停止协作;加之长期运用抗肉体病药物,使得脑内生化情况发作变化,进而影响脑部的构造、功用或其他方面;停药又会招致肉体病症重复;病症的多样性也是研讨的一个难点,好像一个患者,在不同时间会发作病症动摇;此外,病症多样性和动摇性又会因抗肉体病药物的运用而不易辨认,等等,上述种种状况共同构成肉体团结症研讨的复杂性。正是由于这些研讨的复杂性,所以在肉体团结症的病因学研讨中艰难重重。故迄今为止,该病缘由尚未完整说明。
1.遗传要素
群体遗传学研讨结果证明,肉体团结症属于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性疾病,其遗传度为60%~80%。因而遗传要素是肉体团结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要素。最早的家系研讨发现,肉体团结症患者亲属罹患该病的概率高于普通居民数倍,患病率随血缘关系的亲密水平而增加;先证者病情越重,亲属患病概率越高。Kallmann(1938)统计1,087名肉体团结症先证者亲属中的发病率,各级亲属中的发病几率(Morbidity risk rate)为4.3%~16.4%,其中以子女、同胞及父母最高。上海(1958)对1198例肉体团结症患者54,576名家眷成员的调查,近亲中以父母及同胞的肉体团结症患病率最高。肉体团结症孪生子的研讨,发现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是双卵孪生的4~6倍(Kallmann,1946;Kringlen,1967)。为扫除本病发作的环境要素而停止的双生子和寄养子研讨发现,同卵双生子(MZ)同病率为双卵双生子(DZ)的3倍;父母为肉体团结症患者,其子女被寄养后患病率与不被寄养者相同,明显高于父母正常的寄养儿。Heston(1966)将本病患者母亲的47名子女自幼寄养进来,由安康父母抚育,与50名双亲安康者的子女作对照。至成年后,实验组有5人患肉体团结症,22人有病态人格;对照组无肉体团结症病人,9人有病态人格,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遗传要素在肉体团结症中的重要位置。
20世纪80年代Sherrington停止了相应染色体区域的连锁剖析研讨后(Sherrington R,1988),提出在第5号染色体长臂有一招致肉体团结症的显性基因。1年后,Sherrington课题组在停止了大范围样本研讨之后,又撤销了该假说。目前,多数作者以为寻觅控制肉体团结症发病的某一特定基因简直不太可能。大量的实验研讨结果提示,肉体团结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Gottesman等(1982)温习了有关肉体团结症的遗传文献并分离本人的研讨总结了18点,作为20世纪对肉体团结症停止临床遗传研讨的小结。
(1)肉体团结症的终身患病风险度为1%(到55岁为止)。
(2)与肉体团结症患者(先证者)的血缘关系越近,其风险度越高。
(3)先证者病情严重水平及其亲属中患者的人数几,与其风险度成正比。
(4)风险度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即可扫除伴性遗传)。
(5)同卵双生子(MZ)患肉体团结症的同病率为双卵双生子(DZ)的3倍,为普通人口的35~60倍。
(6)有一半的MZ不发病。
(7)这一半不发病的MZ,其子女的患病率与发病患者的子女相同,阐明其基因型有不完整外显的表现。
(8)MZ分别抚育及在一同抚育,其同病率相同(阐明共同抚育的同病率并非由于情感接触严密所致)。
(9)肉体团结症患者的子女在重生儿即由他人抚育者,其患病率与患者本人抚育者相同(阐明其患病的主要缘由不是后天的教养方式或其他疾病问题)。
(10)肉体团结症患者的领养者(养父母)的患病率不高(阐明团结症不是由某种生物所致的传染病或心理要素“传染”的)。
(11)正常人的子女由他人领养,其养父母的一方有肉体团结症,并不使所领养的子女患病率增高,从而否认了肉体团结症是由于从小受父母病态的教养方式所惹起的。
(12)脑外伤或癫痫后呈现团结症样肉体病的患者,其家族中肉体团结症的患病率并不增高。
(13)对没有肉体团结症家史的人来说,没有一种特定的环境要素能够毫无例外地惹起肉体团结症。
(14)肉体团结症的患病率与社会阶级有关。在贫穷阶级比拟多见,但大多数是由于患病而沦为贫穷阶级的。
(15)普通双生子自身的患病率并不比普通人高,从而否认了成为双生子这一状况自身就会成为肉体刺激,及双生儿容易产生围生期创伤,因此易患肉体团结症的见地。
(16)儿童期的主要肉体病(例如儿童孤单症)与肉体团结症没有什么关系。
(17)多因子、多基因的遗传方式最能阐明上述事实。
(18)以目前的手腕,在肉体团结症发病前,尚无法予以辨认。
但有学者对上述研讨提出质疑。如至少一半MZ不发病,能否阐明环境也起一定的作用;不同病的MZ能以同样高的频率遗传疾病,除了阐明存在不完整外显外,能否还与两者的“微环境”不同有关;某些研讨结果的不分歧能否遭到诊断规范不分歧的影响;等等。Murray(1985)等学者因而以为,肉体团结症的病因有两个独立的机制,一个是以遗传要素为主,另一个以环境要素为主。此观念契合目前的研讨潮流,但有待得到研讨证明。
2.神经生化病理的研讨
神经生化、生理、肉体药理等神经科学的疾速开展,以及脑成像技术在临床研讨工作中的应用,推进了本病神经生化根底的研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巴胺功用亢进假说:多巴胺功用亢进假说主要来源于肉体药理方面的研讨。拟肉体病药物苯丙胺能使正常人惹起与急性肉体团结症妄想型的病症。苯丙胺的药理作用是在中枢突触部位抑止DA的再摄取,使受体部位多巴胺的含量增高。此外,抗肉体病药物的药理作用是经过阻滞DA受体的功用而发挥治疗作用,是DA受体阻滞剂,以后进一步证明抗肉体病药物的效价是与D2受体亲和力强弱有关。但氯氮平是例外,在普通临床治疗剂量下,与D2受体亲和力弱而与D4受体的亲和力较高。此外,抗肉体病药物的疗效对肉体团结症并无特异性,对躁狂症亦同样有效。
支持DA功用亢进假说的直接证据来自对病人DA受体的研讨。Crow(1984)等用3H-spiperone与病人脑标本的受体分离法,发现基底神经节和伏隔核D2受体数目增加,以后研讨发现与病人生前评定的阳性病症呈正相关(r=0.70),而阴性病症则否。高香草酸(HVA)是DA的代谢产物,有数个研讨材料发现血浆HVA与病人肉体病症呈正相关,肉体病症较重者,血浆HVA程度较高(Picker,1986)。但亦有材料标明慢性肉体团结症血浆HVA较正常人低。
PET研讨:采用恰当核素标志的DA配体(ligand),可对病人脑内DA受体分离力停止定量研讨。一项以11C-methyl piperone为配体的研讨报道,未发现肉体团结症病人D2受体密度在纹状体内有不同(Tune,1985);另一项用11C-raclopride作配体测定D2受体,发现肉体团结症在惨白球D2受体数目较正常人高(Crawley,1986)。
但是,本病DA受体的功用最终结论,还有待更多的研讨工作。
(2)谷氨酸生化假说:
谷氨酸是皮质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是皮质外投射神经元和内投射神经元的氨基酸神经递质。用放射性配基分离法(Radioligand binding method)研讨肉体团结症病人尸检脑组织谷氨酸受体:藻氨酸(Kainic.Acid,K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嗯唑(AMPA)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发现KA受体分离力在边缘皮质(特别在海马部位)降落;而AMPA和NMDA受体分离力在前额部增高。
有研讨发现肉体团结症病人海马和前额皮质内NAAG程度升高,与其相联络的酶NAALADase含量降落。NAALADase存在于谷氨酸神经元内,使神经元内的谷氨酸化合物NAAG(N-acetylaspartyl glutamate)合成为NAA和谷氨酸。用1H-MRS影像技术(Single-Voxel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能在活体脑的多个部位同时停止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含量的测定,发现肉体团结症病人的NAA在海马喙突和前额皮质的背外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落。此结果与肉体团结症病人尸检NAALADase活性的结果是相分歧的。支持肉体团结症病人在某些部分有谷氨酸化合物及其代谢酶通路的神经生化病理(Weinberger DR,1997)。
在临床方面,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PCP(phencyclidine,苯环己哌啶)、Ketamine和其他NMDA受体拮抗剂在人类可惹起一过性肉体病症,呈现幻觉和妄想,使BPRS评分上升,亦能惹起阴性病症。揣测NMDA受体功用障碍在肉体团结症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
NMDA受体不只能为谷氨酸(glutamate)激活,同时亦能为甘氨酸(glycine)激活,后者能在NMDA复合体的冲动剂(agonist)部位分离。在动物实验中给大量甘氨酸经过血脑屏障能使中枢甘氨酸含量上升,能逆转NMDA拮抗剂的行为效应。在临床研讨中,高剂量的甘氨酸(>30g/d)能使肉体团结症的阴性病症有明显改善。提示甘氨酸的治疗可能成为处置肉体团结症阴性病症的新途径(Javitt DC,Ball A,1999),进步了研讨工作者对这方面工作的兴味。
(3)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功用不均衡假说:
对谷氨酸神经递质重要性的认识,并不扫除对DA以及其他系统功用的作用。M.Carlsson(1990)指出:大脑皮质控制觉得输入和警惕程度的功用,是经过包括了纹状体、丘脑、中脑网状构造的反应系统完成的。刺激DA机制可增加觉得输入和警惕程度;而皮质纹状体谷氨酸系统则起抑止作用。故作者以为肉体团结症是由于皮质下DA功用系统和谷氨酸功用系统的不均衡所致。
3.环境中的生物学和社会意理要素
肉体团结症的发作,除遗传要素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外,环境中的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的影响,不断是本病病因学研讨的重要方面。许多资料阐明,肉体团结症与心理社会要素有关,但迄今为止还未能发现能决议发作肉体团结症的心理要素。有些十分严重的刺激,的确曾在某些过去安康的人身上惹起过肉体病,但惹起的是肉体团结症,还是反响性肉体病?诊断还有争论。心理社会要素过去称为心因性要素(psychogenic),该词由Sommer在1894年提出,当时是指“由于观念(idea)惹起的病态”。后来扩展了范围,不只限于观念,还包括经历、情感和环境条件等。所以近20年来,又逐步改为心理社会要素。Bolton(1984)倡议但凡以为与致病有关的心理社会要素都应契合下列条件:必需是合情合理的;必需要在到达生活目的的过程中有打击、波折作用;必需能依据病前和病后的状况明白地阐明这些要素与疾病的关系(Bolton以为Freud的某些解释就是不明白的,无法证明的)。关于肉体团结症心理社会要素的研讨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理要素:
美国肉体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协作研讨调查,发现生活在芝加哥城内贫穷人群的肉体团结症初次住院率最高,以肉体团结症最明显(Faris,Dunham,1930~1933)。对纽约左近社区调查的材料发现了患病率与社会阶级呈负相关。患病率在低经济社会阶级与高经济社会阶级之比为9∶1,以低经济程度阶级的患病率最高(Hollinghead Redlish,1958)。台湾社区肉体疾病盛行病学调查材料标明,肉体障碍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很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林宗义,1953)。我国1982年停止的12个地域肉体疾病盛行病学协作调查材料,发现与上述类似的关系:肉体团结症的患病率在经济程度低的人群为10.16‰,无业的人群为7.50‰~25.41‰,明显高于经济程度高的人群(4.75‰)和就业的人群(2.90‰~6.87‰)。揣测可能与物质生活困难、社会意理应激多有关(沈渔邨,1986)。
(2)家庭教养环境:
有人以为,肉体团结症患者幼年期生活在决裂家庭(父母离异、死亡或出走)者较多,但后来的研讨未能证明此观念。又有人发现,患者的父母性格怪异或有神经症者较多,为正常人的1倍以上。还有人发现,患者父母关系不正常(或是各搞一套,或是一方过火依从另一方),但也有不支持的报道。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异常在肉体团结症发病中的作用在英、美国度曾被高度注重,这种异常的关系被归结为两种表现类型,即过火关怀(over-involvement)和关怀缺乏(under-involvement)。前者包括过火维护、相依为命等状况,后者包括厌弃、不尊重的想法等。后来的研讨发现,过火关怀的父母较多,关怀缺乏的较少。关于这种过火关怀,终究是肉体团结症的缘由还是结果,仍存在争论。有人以为是缘由,因而这种母亲被称为“肉体团结症源性母亲”(schizophrenogenic mother);有人以为是结果,由于母亲发现本人的孩子比拟“脆弱”,所以特别关怀维护。另外,还有人研讨了肉体团结症患者及其父母的交流(communicating)问题,以为这种父母有很多是不调和的婚姻,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子女的交流常存在问题,彼此不能很好谐和,即“家庭交流异常”,这种子女以后容易发作肉体团结症。这种关系的研讨固然供认有这种现象,但不以为是缘由,而可能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惹起的结果。
(3)性格问题:
20世纪初就以为很多肉体团结症是从病前不良性格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大局部是所谓的团结样性格。病前异常性格常在青春期才充沛表现出来,在此以前能够与普通儿童类似。性格问题能否是病因,还有争论,普通以为不是直接病因。Bleuler曾以为,肉体团结症患者由于从小有怪异性格,容易跟他人(包括家庭成员)产生格格不入,形成人际关系慌张,进一步开展抵触,又成为可惹起发病的心理社会要素。但也有观念以为,肉体团结症与社会和人群的隔离不是病因,而是患病的结果。由于疾病,患者表现为意志请求减退,认知功用缺损,卫生习气不良,加之疾病自身的病症,使得患者的就业时机简直丧失,难以维系中等以上的社会位置。随着疾病的开展,其社会位置还将进一步降落。这一观念得到局部研讨结果的支持。
(4)生活事情:
生活事情(普通都指惹起不高兴的事情)能否惹起肉体团结症,在剖析这一问题时必需明白以下几点:①某些生活事情的确能够影响病症的详细表现,但不能因而就肯定它是病因。②必需辨别某终身活事情是疾病的病因还是结果,大量生活事情的这种因果关系是很复杂的,只要少数生活事情(如地震、战争)能够说不是个人活动的结果。③某终身活事情对这个人有致病作用,对另一个人不一定有致病作用;在此时有致病作用,在另外的时分不一定有致病作用,不能混为一谈。因而,在剖析生活事情的意义时,必需思索到个人的过去阅历、性格特性、当时处境、躯体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总的来说,目前倾向于以为生活事情作为单一的要素,不是肉体团结症的病因。
最近早年环境中的应激与成年肉体病理的对照研讨标明(Agid O,ShapivaB,1999):幼年丧亲(指17岁以前父母死亡或永世性别离)在初次住院肉体团结症和年龄、性别、种族、移民年龄相匹配的76对对照组相比拟,明显增加(OR=3.8,P=0.01),特别是9岁以前丧亲的影响更为明显(OR=4.3,P=0.01)。
双亲别离的长期神经生物学的动物研讨标明,早年生活阅历影响成年动物的应激反响。在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对应激反响增强,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在脑脊液中持续升高,垂体CRF受体密度降落,CRF的mRNA程度上升等。作者以为,这可同样应用在人类,早年丧亲可经过对应激反响的变化影响人类肉体病理的可伤性(1999)。
4.神经发育研讨
多年来对肉体团结症有着这样的假定,即该病是由于成年早期发作了脑部的病理学改动。这一假说得到Kraepelin的早老性痴呆概念和疾病临床衰退病程的支持。从这一概念想象,大多数的患者在其成年早期发作疾病之前,脑部是相对正常的,而由疾病惹起任何脑部的病理改动,会因疾病的停顿而变得更明显。这一概念形式与多数已知的发作于成人脑功用障碍相契合,包括代谢性或感染性脑病(遗传性或分发性的)及退行性疾病。
从上述假说到病理性神经发育研讨,肉体团结症的概念走过了严重的历史变化。缘由在于,呈现了皮质发育不良可反复的证据,树立了能解释上述发育不良和疾病临床特性之间关系的神经生物学形式。
依照神经发育理论,妊娠第2个3月期神经细胞发作迁移,由此肯定皮质神经元的层状排列、定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述构造会维持终身。即便发作细胞缺失或继发性的病理改动也不会更改。假如这一阶段神经细胞未能胜利迁移,则招致皮质发育障碍。肉体团结症大脑异常的研讨数据标明。肉体团结症患者存在细微的多局灶或洋溢性的解剖变异,这种变异发作在发病以前,且较为恒定。另外,皮质细胞构造方面的研讨显现,肉体团结症患者存在前额叶、边缘叶皮质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络构造的遗传性缺陷,到成年早期表现为无法在环境性应激时恰当地调理皮质下多巴胺的活性。上述研讨均提示,肉体团结症患者的神经发育有缺损,关于这一发作于妊娠第2个3月期的发育缺损有以下的病原学解释。
(1)产科异常:
产科并发症(OC)作为团结症的病因。是以往30年来众多研讨的焦点。目前大多数的研讨标明,肉体团结症患者的母亲在妊娠和分娩时OC的发作较多。Goodman(1988)以为,OC使发作肉体团结症的风险度增加至少1%。另外,虽然OC在某些环境中较多见,但这些环境中肉体团结症的发作并未增加,因而OC对肉体团结症的预测较差。他以为是肉体团结症招致了OC,即曾经存在的胚胎异常增加了OC的易理性,这种观念正变得越来越肯定,它与神经病理学的研讨数据有更多的相容性。
(2)出生前病毒感染:
围生期病毒感染的观念非常具有应战性。母孕期的病毒感染赫尔辛基一项母孕期环境风险要素的调查研讨中,发现肉体团结症母亲在怀孕后半期有较多的躯体疾病,其病症相当于病毒感染。1957年芬兰赫尔辛基有流感A2盛行,Mednick对出生于1957年11月15日至1958年8月14日该地域的青年(26.16岁)诊断为肉体团结症者的调查,发现胎儿于第4~6个月暴露于A2病毒盛行者,其成年后发作肉体团结症明显高于对照组。作者揣测:病毒感染影响胎儿神经发育,与肉体团结症病人皮质神经细胞构造上的紊乱有关。但是这种观念尚不够完善。1957年欧洲的流感病毒调查数据还遗留了很多矛盾,至今无法处理。即便处理了这些矛盾,并取得了阳性结果,流感病毒感染也至多是少数病例的病因。另外,即便阳性结果从一个侧面强调了第2个3月期的发育障碍。增加了肉体团结症的风险度,关于其机制也很难从病毒的盛行学方面来解释。
(3)母孕期及围生期兼并症:
丹麦学者Schulsinger对母亲患严重肉体团结症的子女,自1962年开端停止前瞻性调查。作者搜集了166名高危儿童出生时助产士的原始材料。产科并发症用0至4级评分。1972年停止追踪,临床有3种状况:肉体团结症、边缘肉体团结症、无肉体病。作者发现肉体团结症组的并发症评分显著高于边缘肉体团结症。以为两组的遗传负荷相接近,能否患病取决于环境要素的影响。
(4)其他病因学要素:
如酒精会对胚胎发育产生负面影响,招致一些可见于肉体团结症的改动,如迁移缺损、皮质容积减少。但是,盛行病学数据不支持母亲酗酒是肉体团结症重要风险要素的说法。有研讨发现,母亲在妊娠的第1个3月期的饥饿与肉体团结症患儿增加有关。由于这一神经病理学改动的发现与肉体团结症的关系尚不肯定,所以很难将其与其他的神经发育学数据相整合。
假如肉体团结症确实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那么怎样解释肉体团结症的起病常常在发育异常的20年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有两个假说:①在临床起病时又发作了另外的病理过程,如Feinberg以为,青春期的突触重组障碍是肉体团结症的缘由。也有人提出突触重组障碍是子宫内发育异常的继发性反响,在青春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意义。②青春期并没有另外的病理过程,而是以往的发育异常与青春期的正常发育过程之间的互相作用,最终招致了肉体团结症。关于上述假说,有学者提出了进一步的神经生物学模型。他们以为肉体病是前额叶联络功用的丧失与青少年晚期大脑发育问题相分离的产物。也就是说,在较为成熟的脑部,其他神经系统或神经元功用不再或不能行使这一功用,此时与肉体团结症有关皮质的早期发育缺陷才表现出临床意义,并可能对脑部多巴胺系统的调理产生延迟性的作用。
5.大脑病理和脑构造的变化以及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研讨的新技术,在临床病例选择上注重诊断规范和对照组,发现肉体团结症脑构造异常并不稀有。
CT和MRI检查发现局部肉体团结症病人与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对照,有明显的脑构造变化,病人有侧脑室扩展(Johnstone,1976)。这些变化见于第1次肉体团结症样发作的病人(Weinberger,1982)。MRI研讨除肯定肉体团结症有脑室扩展外,有脑皮质、额部和小脑构造较小,胼胝体的面积、长度和厚度和对照组亦有差异(Andreasen,1986)。同时,在疾病过程中重复检查,并未发现脑室有继续扩展,提示这种异常并非因病程的停止性开展形成。最近对初次发病的16名肉体团结症病人、17名情理性肉体病患者,以及18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作对照停止MRI研讨。定量剖析的结果发现,初发肉体团结症患者的左颞后上回的体积,明显小于初次发作的情理性肉体病的对照,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左侧小于右侧,阐明颞叶异常见于初次发病的肉体团结症,左侧颞后上回灰质的体积较小,对肉体团结症有特异性(Hirayasu,Shenton,1998)。左侧颞回对肉体团结症有特殊意义,由于该皮质的功用与听觉和言语过程有关。后者是肉体团结症常有损伤。本研讨扫除了这些构造异常是由于慢性化或神经阻滞剂的作用(Hirayasu Y,1998)。
脑室扩展能否与环境要素有关,或是遗传要素形成。用MRI对15对单卵孪生不同病的肉体团结症孪生子的调查(Suddath,1990),发现已得病和未发病的同胞,均有相当比例的脑构造异常,标明肉体团结症病人脑构造变化,至少局部与遗传要素有关。丹麦作者对高危子女的前瞻性调查,发现长大后得肉体团结症者,脑室扩展较明显,母孕期有较明显的围生期兼并症,揣测脑构造的变化,局部反映了早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Crow等(1990)依据对22个肉体团结症尸检脑标本与26个年龄配对的对照组脑标本的病理和形态研讨,发现病人脑室扩展愈向后愈明显,左右不对称,主要位于左颞角。这一异常不伴有胶质细胞数目的增加。作者以为左颞角的扩展,可能是由于脑发育受阻所惹起。正常脑发育程序中,颞叶和枕叶的构造发育相对较晚,左侧比右侧晚。因而揣测本症患者脑构造异常,来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
细致的组织病理学研讨,则发现病人的海马、额皮质、扣带回和内嗅脑皮质有细胞构造的紊乱。这些变化不伴有胶质细胞的增生。揣测是在脑发育阶段神经元移行异位或分化障碍形成,毁坏了皮质联络的正常形式,提出了神经发育异常的假说(Stefan MD,Murray RM,1997)。对肉体团结症病人病前顺应功用的研讨:发现有相当一局部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顺应功用障碍。对168名DSM-Ⅲ-R诊断的肉体团结症病人用病前顺应功用表(PAS,Premorbid Adiustment Scale)停止评定,由2位家庭成员做知情人,发现35%的肉体团结症病人有明显的病前功用失调(Claire,1999)。从儿童开端,青少年早期至青少年后期,PAS评分呈停止性加重。发病年龄愈早,功用失调愈重。作者以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前功用失调,代表同一病程的连续性,支持本病的神经发育假说。形成神经元移行障碍的缘由未明。有作者揣测遗传要素或病毒感染可起一定作用。
现有材料标明,遗传要素对肉体团结症的发作非常重要,固然遗传形式未明。最近有材料标明,肉体团结症有神经发育异常,但能否在某种水平上为此病所共有,尚不分明。大多数学者以为肉体团结症是遗传要素和环境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环境要素包括胎儿期的感染,围生期、分娩过程中的损伤以及社会意理压力。研讨材料提示,肉体团结症可伴有脑构造的变化:侧脑室扩展,特别是颞叶和额叶,可见于疾病发作早期,与病程开展无关。这些变化来源于遗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或与母孕期、围生期感染等兼并症有关尚不分明。能阻滞DA受体的抗肉体病药物能够控制肉体团结症的病症,但肉体团结症病人能否存在DA系统功用过火亢进,尚有待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