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成了习惯,怎么办?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咬文嚼字》杂志发布了由国内言语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盛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普遍深沉的大众根底。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只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察看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剖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开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互相缠绕”,作动词运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堆叠的容貌。“纠”与“结”有相同的偏旁部首,“纠”字意为缠绕,“结”字代表着一种凝聚的趋向,当“纠”遇到“结”,既缠绕又汇集,怎令人不纠结?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运用愈加普遍灵敏。它能够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能够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以至能够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情的态势,还是表达本人的心情,以至是描绘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人们的请求。
       当纠结很红很强大,有人以为纠结是来自东方扶桑之地的动漫舶来品,有人以为是90后重生代制造的潮人潮语。事实上,纠结一词古已用之,李白诗云“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纠结今天的爆红,实是这一词汇之生命力在千年之后的勃发。
       纠结在运用上固然充溢含糊性,但在表意上却恰恰能够精确满足运用者的需求。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客观笼统;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本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考虑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埋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意理学角度而言,盛行语正是某种社会意理的表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慢慢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脚印,历来没有这样一个时期,信息技术开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满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期,物质消费如此丰厚多样,“物我”间的边境在物化社会中悄然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沛的自在选择权益。固然智者说,聪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但是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聪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忌,面对两难以至多难窘境,人们在理性与理性、愿望与抑制、道德据守与缺失、幻想与理想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本身与别人之间不时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用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意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埋怨生活让本人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进退维谷,却不曾思忖本人真正需求的是什么;痛恨不时在彷徨中受阻,却不愿打破自我。有些时分,遇到懊恼,我们纠结;遇到波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固执于生活中难以防止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波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应战才是上选。
       抛开种种伪纠结,哪些属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表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参加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形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降落,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只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窘境。
       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聪慧和勇气,把握住本人心中的准绳,仰视星空,兢兢业业,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