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虐受虐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时间:
  ——追求得不到的,其实是优待本人 
  经常有女孩子向我埋怨:她仿佛爱上了一个躯壳,她对那人爱得死去活来,那人却对她无动于衷。固然男友的肉身在此,可是他的魂魄不在,你看到他激情磅礴的时辰大多是发作在“非人之处”,比方网络,比方酒精作用下,还有卧室……发作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离魂症的男人,真实不少,这常常会让人猎奇地问一句,假如他在梦游,那么你为什么会选择和他在一同?
   看上去似乎我们都“信奉”同一种择偶规范,比方男生最好又帅又有才气又成熟又有才能又多金,女生最好又美又有气质又聪明又善解人意还温顺体恤。但是假如是这样,这个世界上有资历相爱的人那真是少之又少。
   我想这是一件很难解释的事情,我们爱一个人,常常会有一种“潜规范”,这个名词从“潜规则”而来,所谓“潜规则”就是“说一套,做一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潜规则”是我们可以认识到的,也就是说,我们晓得我们在干什么。但我们的情感玩的常常是“潜规范”,这种“潜藏的规范”,常常在我们能察觉到之前就曾经自作主张替我们做出了“选择”……
   你很难想象,我们爱上的人常常会和我们的文化所标定的爱的样本有如此之大的差距,以至于背道而驰。我们用缘分来解释这一切,以至置信会有一个懵懂的老人乱点鸳鸯谱或者将红线绳随意乱牵,搞得我们爱得如此毫无方法也迫不得已。
   在《大话西游》中周星驰会十分解体地提问:为什么我会喜欢上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或者反过来说也能够:为什么我会不喜欢一个我喜欢的人?这确实是一个矛盾。或许是由于我们头脑里有一个“应该”爱的对象,而结果我们却“鬼使神差”爱上一个不契合“规则”的对象。
   在心理学的世界,不存在偶尔,也不存在缘分,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爱上一个人。我们之所以不晓得爱上一个人的缘由,常常是由于或许我们不一定想晓得,或者还没有像《盗梦空间》一样探究本人,找到解开谜底的那把钥匙而已。
    对燕子来说,她搞不懂本人为什么会爱上这样一个男人,而且还爱得死去活来。她的同居男友曾经留恋上一个叫做《魔兽世界》的网络游戏,宅在家里有两年多了。如今他似乎有些自闭了,跟燕子说话也少了,历来不主动联络她,而当燕子打去电话,他则很不耐烦,以至有时会痛快关机。她担任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养着这么一个曾经失业两年的小男人,她想了很多办法让他振作起来,可是他就像是“烂泥糊不上墙”。
   前几天,燕子逼他一同参与聚会,他勉强参与,邋遢得不成样子,而且跟他人交流都有问题了,闷在那里一言不发。同窗们都以为他病了,她只好苦笑着敷衍,觉得十分羞耻。有女友理解她的苦衷,就悄然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作践”本人,留在这么一个“有病”的男人身边。她也不晓得爱这个男人什么中央,看上去,他几乎没有一点“心爱”之处。这两年他们曾经分手很屡次,可是每次看到男友的泪眼和自暴自弃的样子,她的心就软了,每次分手抵触后,他们都能相对平稳地过一段日子,但过不久一切又重演一次。她真的无法了解,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哦?不就一群人来回打打杀杀,那么糜费钱?她真的曾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可是又离不开。难道他们真的要纠结到死吗?
   燕子爱上的是什么样一个男人呢?她的男友由于留恋网游而在理想生活中丧失了与人接触的主动性,对本人的生活也似乎失去了某种控制力,以至蓬头垢面,与别人沟通艰难。这是一个细微失去了生活自理才能的人,那么她在这个感情中到底得到了什么,让她不断坚持了两年呢?
   首先我们要确认的是网游自身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留恋网游的人。很多人都玩网游,但并未因而影响到生活,所以网游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
   那么为什么《魔兽》对燕子的男友有这么大的吸收力,以致于让这个男生能够放弃本人的生活,不惜牺牲掉理想感,牺牲了本人的自理才能而狂热地留恋?是什么让这个游戏那么好玩?网络游戏充溢了打打杀杀,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变得很简单,一切都依照“丛林规律”行事,看谁不爽,就能够立即手起刀落。只需我们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神,就能够成为“一方豪强”(当然在网络游戏成为一种体育项目的今天,要真正成为“武林高手”还需求一定技巧和天赋)。网络游戏能够给人提供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虚拟世界的日子比理想生活更好过,这就吸收了相当一批理想生活中的失意分子,让他们有了“桃花源”,能够规避难忍的痛苦。
   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燕子的男友在规避什么?在心理学角度上,游戏就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倒影,假如这个游戏充溢了血腥味,那么在他眼中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么严酷,他把理想看得比游戏那个恐惧世界还可怕,自然就不愿意回到理想中。
   在心理学的视野中,有一类人会有“成瘾特质”,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十分容易对某种事物产生“瘾症”,比方赌徒、物质滥用者(吸毒者、酒精成瘾)、网络游戏上瘾,等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容易进入一个他们发明的虚拟空间,以这个虚拟的理想替代理想生活,试图发明一个壳,然后永世地躲在里面,承认理想的存在。
   假如我们看了茨威格的《一个女人终身中的24小时》就会对这种成瘾者的特性有十分深入的领会,燕子不用领会了,由于她的故事应该是“一个女人的17520小时”。在茨威格这部小说里,一个贵族女子见证了一个赌徒是如何在她面前解体的,当她被他的脆弱所感动,并赞助他一笔钱以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他拿着能够自救重生的钱重新回到了赌台前……
   如今或许我们应该要答复周星驰的发问了:为什么我们会喜欢上一个赌徒,一个成瘾者,一个我们以为有很大的文化上不认同的特性的人?
   首先要从这些具有成瘾特质的人说起,普通而言,具有成瘾特质的人,常常会有一种“病态美学”,也就是他们能够堂而皇之地将他们种种脆弱、解体以及无助公之于众,而毫无顾忌,他们以至以本人的病态为食,供他们顾影自怜,重复把玩。
   或者说他们这样悍然兜售他们的不幸和脆弱,就像是《怪物史莱克》里面那只大眼睛的猫侠盗一样,一旦它用那双孩童般明澈而无辜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分,常常会有一批女人被感动。这些女人常常是母爱过重乃至众多的,她们随时准备投入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救赎运动”。更何况,这些“脆弱”的小灵魂们,常常由于长期浸泡在诗意的“病态”中,常常由于敏感而很有才气和天赋,有着让人赞赏的发明力和感染力。他们具有一种很强的“穿越才能”,这种穿越才能来自他们的边境的透明感,为什么会是这样?由于他们选择了不长大,让本人脆弱的孩童状态不断坚持到成年,而一个孩子是最没有边境感的。所谓边境感就是指一个人能否有本人的准绳和自我感,一个处于童年早期的孩子,比方3到5岁的孩子,他们是很难有边境认识的,他们的人生主要任务是开展依附关系和平安感,而不是从依附中走出来。但可惜的是,似乎他们的心理开展到了这个时期就仿佛时针中止了。他们为什么会将本人不断坚持在孩童的没有自我的状态呢?
   让我们假想一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在一个母爱甚重的环境下长大,他发现本人努力成为男子汉的行为并不能得到妈妈的真心喜欢,而只要当他生病的时分,当他流泪的时分,当他脆弱和不幸的时分,妈妈才会对他温顺。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爱=脆弱。他从小被锻炼得具有超级表达脆弱的才能,他的脆弱是被鼓舞和支持的,由于妈妈需求有一个小孩子来永远抱着,于是他就选择不再长大,来满足妈妈想要永远抱着孩子,永远能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样的小孩子,是不愿意进入社会成为成人的,由于他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不时遭到妈妈或者爸爸的暗示,那就是当他具有独立性乃至生长的时分,他就不能再取得爸爸妈妈的爱。于是他是这么定义爱的:只需我不断当一个脆弱的小孩,我就会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假如我要长大,那么就会没有这样的爱。
   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成人年龄,他们常常会将自毁停止到底,由于他们经过将本人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而让本人进入熟习的爱的形式。将本人毁得不成样子,是由于他们只会经过这样的方式取得爱;所谓寻觅一个适宜的人,只是寻觅一个愿意像他妈妈那样永远用这种让他生病的方式爱他的人而已。或者说,他们的情感形态就是“讨取者”,讨取者在爱情中的姿势就是不时经过本人的“病态”来吸收“爱心过度”的人来咬饵,以此取得他们想要的爱。如今该说说和病态美最“匹配”的人群了,或许燕子就是这样的人:在关系中,她们常常对“病态者”有共同和敏感的感知,或者说她们对“病态”情有独钟。
   那么为什么她们会开展出一种“病态审美”的才能?
   说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吧,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父辈的身上很常见:不久以前,有一个小姑娘,她是家里的老大,她发现,自从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她就失去了一种爱。但同时她发现了另一种爱,这种爱就是假如她选择放弃做小孩子,或者放弃做一个“索求者”而成为一个“照顾者”,那么她就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以及笑容。她明白了假如她成为爸爸妈妈的帮手,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就能够得到爱,那么她就会以牺牲本人的童年作为代价,而去做一切契合爸爸妈妈的爱的规范的事情。
   她得知,假如她能帮爸爸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她就能够得到爱;假如她学习好,她能够得到爱;假如她足够安静和乖就能够得到爱;假如她能成为爸爸或者妈妈的心情渣滓桶,她就能够得到爱;假如她被爸爸妈妈攻击了而坚持安静,她就能够得到爱……总之,她发现,假如本人照顾四周一切人,她就能够得到爱,她就被锻炼得成为一种爱的信仰的跟随者:爱=贡献和照顾别人。
   假如换一种视角,就会发现,其实假如一个人在关系中热衷照顾别人,那么这也阐明,或许他不晓得本人和别人的区别,换言之,他也是个无边境的人。由于他分不清本人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的区别,而坚持以为,假如本人照顾了他人,他人必然会很好地回馈本人,其实就是依照本人的假想来“强奸”这个世界。在他人看来,这或许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这个世界的运转要依照你的规则来?但在他这里或许是一种理所当然,由于从小他就是在这样的世界里长大的。这个世界请求他放下一切本人的需求,将他人的需求放在本人的需求之上,只要先满足了他人,他的需求才干被满足,或者说他的需求的满足必需要以满足别人的需求为前提。
   这样的贡献者其实也是情感的放贷者,在情感的初期,他们的贡献带有一种无怨无悔的“美感”;但在爱情的后期,当他们的爱无法得到想象中的报答时,他们的“高利贷”的本性就会暴显露来。他们的这种本性也是人性,由于这个世界的第一定律就是“守恒定律”,万事万物都需求均衡,没有不需求报答的付出,也没有不需求付出的报答。普通来说,高利贷常常要和黑道联络在一同的,那么常常“照顾者”的爱,在初期的时分带着“山楂树之恋”式的唯美颜色,但到了后期常常就摇身一变成了“无间道”式的情感严酷专权,会把对方当成本人的私有产品,并且独断专行。那些结婚若干年后强女弱男的家庭根本就是这个类型。
   还有一个隐秘的线索就是照顾者对索求者有很复杂的心理抵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无微不至地照顾索求者,是由于他们其实很羡慕索求者这样悍然暴露本人的脆弱,而这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一种忌讳乃至罪恶。他们舍弃了本人的脆弱才取得爱,如今有个人会这么肆无忌惮地表达他们终身中都被无形制止的事,他们会十分酷爱这样的人。由于这些人所说的话很多都是那个被他们压制的本人的心声,他们怎样能不爱?其实这还是一种没有边境的表现。你十分爱一个人,其实是由于这个人可以说你不敢说的话,做你不敢做的事,假如你和他在一同,那么或许就仿佛是你也有这种质量一样,这其实是一种连表现象。
   你会经常看到在学校中,一个美女身边,常常会有一个小丑女,为什么会有这种共生现象?由于美女有着丑女羡慕的局部,而丑女也有美女需求的东西。(比方,能够得到和容貌无关的爱,假如一个男人爱丑女了,阐明这个人的爱是超越容貌的。)
   这么说来,照顾者其实照顾的不是索爱者,他在照顾内心里的那个小孩。那个小孩不断由于必需装大人而丧失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乃至青少年光阴,于是开展出一种过度补偿的方式,不断“守株待兔”,来满足本人未了的心愿。当然无论如何补偿或者照顾几人,也无法真正地了却心愿,由于那都是他人,或者说光阴不再来,他们无法放弃的是那种遗憾。他们紧抓着遗憾不放,是由于假如他们不放下,就意味着这件事没有过去,为了挽救不可挽救的光阴,很多人会将如今活成过去,心灵的世界不断逗留在小时的那一刻。
   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照顾者不断溺爱索爱者,或许也是一种“隐性攻击”。在美国,把一个孩子喂得超重是要追查法律义务的,名曰“优待罪”,经过不时地照顾一个人,让一个人越来越退化,其实是一种最大的惩罚。
   曾在地铁里听两个女人讨论驭夫术,听了以后一身冷汗。其中一个女人说,让男人离不开你的最好办法就是对他好,好到连冰箱门都要你来开,连饭都要你来喂,分开你他就无法自理,这样你就会永远把他攥到手心里了。我听了突然悟到,爱也能够成为一种优待,那是一种控制的爱。
   按理说,一个索求者和一个照顾者相遇,应该是一种天造地设的布置。他们一个要,一个给,而且你情我愿,看上去可谓圆满。
   只可惜,他们的交流再圆满也是单向的,或者说他们的爱只是单行道,没有回馈,没有爱的回流。固然说他们的爱自身曾经有一定的回馈,比方说索爱者常常用愈加眷恋来让照顾者感到本人的重要性,而照顾者常常用愈加努力的照顾来让索爱者看到照顾者对他的种种脆弱表现的肯定。但终归,他们都是有自我主意的人,无论他们将自我贬抑到何等境地,他们的自我仍然会像杂草一样顽强地“春风吹又生”。
   道理很简单:无论照顾者从索爱者那里取得了几价值感,他也需求被照顾;而索爱者,无论如何表达自我的无力感,他的内心也想要具有自我的价值感。消灭本人能取得的只是生存之爱,而非开展之爱,爱而只为求生,或者在濒死状态下的爱,无论有多激烈,也不会真正让人果腹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固然在关系中可能完好地复制了本人的父母,但毕竟他们不是彼此的父母,或者说孩子,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他们的年龄相若。而爱情关系和亲情关系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的爱是需求双向满足的,他们无论如何牺牲自我,也做不到父母之爱的那种“无边境”,由于他们不是彼此身上掉下来的那块肉。
   或者说,他们之所以分开原生家庭是由于他们不能再满足于过去的爱的形式,他们到外面而不是在家里继续待着,可能一个很大缘由就是他们可能都受够了过去的爱的形式的纠结和约束,他们想要新的生活,而不希望过去的悲剧重演。可惜,他们固然可能有如此激烈的意念和动机,但他们不晓得除了用老办法还能够用什么其他新的方式去爱。
   怎样办?要处理的第一问题,如何让我们从梦想回到理想。比方燕子的男友遇到了费事,能在《魔兽》的世界里寻求抚慰,而没有选择理想中的她,这自身阐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共患难”的机制,这阐明他们的感情遇到了一个契机,或者说,他们的感情正在面临一个选择。真正的情感是能够共担风险的,虚假的感情只是过家家游戏,只能享用甘美而没有抗压才能。
    也就是说照顾者假如想做得更好,不是照顾一个人的起居饮食,而是要照顾这个人的肉体世界,假如她能走入这个男生的肉体世界,她才干真正和这个男生的心灵共振。
    那么怎样才干走入一个大门紧闭的内心呢?我们用什么方式“攻城”呢?或许我们要学学古人的聪慧。古人发明的“武”乃“止戈”之意,真正的“武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者说化干戈为玉帛。她的命令、埋怨和责备,只能让他更对理想感到绝望。中止责备和攻击,停下批判和埋怨,解救他,只要用她的心。而将本人内心的门翻开,用本人的内心叩击对方的内心,这或许才是让对方真的敞开心门的独一方法。
    只要你接纳了对方的脆弱、恐惧和迷茫,表达对他的了解和本人的痛苦,对刚才有可能跟你交流他内心的感受,才干真正处理搅扰他的问题。
    或许做得更好,才是好。比方对燕子来说,或许最重要的是什么都不做,由于她人生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或许她做得太多了,而对她的男友来说,他又是做得太少了。假如我们都愿意向后退一步,不再依照我们习气的形式去做的话,或许一些新的可能性就会呈现。
    或许给彼此一点儿时间和空间,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方式。有时,人需求退回到孩童状态一段时间,特别在进入社会的初期,很多年轻人会有一段怅惘的时期。曾有人把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叫做垮掉的一代,但今天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坚正是当年的“蜕化分子”。有时越是容易怅惘的人,越是有天赋的;墨守成规生活的人是不会懵懂的,但也是平凡的。
   必需强调的是,很多人这么做的时分,常常并不是“成心”这么做的,而是被本人从小重复锻炼出来的“求爱”形式差遣完成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了仍然会选择小时分的行为形式,由于他们太忠心于过去的家庭和本人的父母。我们的“孝”是个很可怕的字,合成起来就是一个“土”下面压着一个“子”,还有一块棺材板式的斜线放着,不压死才怪呢。
   这给人一种不太舒适的联想,其实我们爱本人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敬,并让本人活得比他们更幸福,而不是比他们更痛苦,我置信全天下的父母都会明白这个道理,可惜很多孩子不懂。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