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 :无病找病的心理怪圈

发布时间:

图片

现在人们非常关心健康,报纸和期刊、电视、网上说的是健康,多看、知道的多了,难免有人会“对号入座”怀疑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的人甚至多次挂专家门诊、经过反复化验,虽然各项指标都正常,但他们很不满意,坚信自己有病。事实上,这些人被一种精神疾病所困扰。 

疑病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因预期恐惧或相信自己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而遭受折磨、焦虑和四处求援,比如反复盲目求医。它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01

特点:敏感固执

痴迷于细微的身体症状

典型病例:

小李,男,35岁,独生子,生活顺利,工作努力,比较在乎。两年前他曾感冒、我发烧过一次,一年来没有明确的原因我总是觉得我的身体有问题,我可以 t说有多难受,但是我单位有体检、各种体检都很正常。小李没有 不敢相信检查结果,多次跑到大医院,但还是没有 我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他请了很多假去看医生、花了很多钱,专家、他的家人劝他放心,但他就是不听我不相信他没有生病。

执着于身体的细微症状,总觉得哪里都不舒服,可能会得重病这种对健康的过度焦虑,让小李感到痛苦却又无法摆脱。这是疑病性神经症的表现,可能与人 的个性。

一般来说,疑病症患者在人格特征上往往更敏感、多疑、主观、固执、谨慎,太在意身材,要求完美。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惕,任何对正常人来说微不足道的身体功能的微小变化,比如心跳、腹胀等,会让他们特别重视,不自觉地夸大或曲解,这些都会成为大病的证据。因为病人他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在自己的健康问题学习上、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往往受到明显影响。男性患者在患病前往往有强迫性人格,女性则与癔病性人格有关。

02

特点:老年病人

过于关注已有疾病

典型病例:

56岁的退休教师陈阿姨,一年前被查出胆囊炎,治疗后出院。从那以后,陈阿姨一直认为自己的病没有治好,经常感觉头皮和肝脏发麻、胃肠道都有病。因为医生曾经说过胆囊炎也会影响肝脏、胃功能。她照镜子的时候脸色看起来有点不好,以为自己病得很重,更加焦虑她多次去看医生、查,没有给她满意的答复。

人进入老年,由于生理机能的退化,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甚至出现躯体疾病。老年人面临的婚姻变化、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等,也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导致老年人更加关注健康和疾病。而反复就医、过度检查、医源性提示等,也会加重老人的疑虑。过于关注健康和身体疾病是老年人疑病的软肋。随着“空巢”随着家庭的增多,近年来疑病症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然而,另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过去多出现在老年人身上的疑病症,已经悄悄蔓延到年轻人身上,这与压力大有关、情绪焦虑、生活不规律等。

03

特点:对号入座

信息接受太多“逼”出病

典型病例:

在大学教书的张老师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他只是整天看书、上网。不久前,他不小心称了体重他已经很瘦了,瘦了几磅。他想到自己已经好几天吃不下饭了,怀疑自己的胃出了问题。后来发现呼吸困难,怀疑是不是得了肺癌。去医院做了癌症筛查、胃镜等检查未发现问题。他从未放弃他去书店买了几本医学书他越看越觉得书上写的症状和自己的很像看了网上的健康信息,他觉得可以“对号入座”他对此很担心。

随着互联网、报纸、随着杂志等健康信息的日益普及,难免会有人出现症状。尤其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一有症状就拿医学书籍或者科普文章去对比分析。由于对医学了解甚少,他们通常越来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担忧和紧张,对莫须有的症状的焦虑,从而导致恐惧、悲观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疑病”就这样给“逼”出来了。

04

特点:心理脆弱

对未来感到不安,害怕死亡

有资料显示,在心理咨询中、在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疑病症患者占近20%这样的病人到处求医问药,总是试图解决身体疾病的问题,结果却没有用。其实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去心理健康机构。专业治疗的前提是确保病人“疑病”,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误诊。一般有两种治疗方式:

心理治疗:

这是治疗疑病症的基本方法。疑病症的成因与患者对未来的焦虑、恐惧死亡、总是试图摆脱痛苦或者获得补偿,这与心理活动有关,也是夸大其词、灾难和其他认知偏差。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会尽量少和患者讨论具体的疾病或症状,而主要是一起讨论他们的冲突、困惑或压抑的痛苦,充分发挥患者解决问题的潜力,让他们有勇气面对自己不 不愿面对,并给予他们合理的救济。

药物治疗:

疑病症患者感受到的是焦虑、焦虑、沮丧、抑郁等精神痛苦体验,进而加重疑病色彩,导致恶性循环,属于焦虑问题范畴。临床工作中经常使用抗焦虑药、情绪稳定剂,如抗抑郁药,通常对改善病人有效情绪和减少疑病症的程度。

05

延伸阅读

自我暗示、应对疑病

虽然医院所有的检查都证明疑病症患者并没有患某种病,但是我们可以 不要忽视他们的信仰、迷茫的真实感受。要摆脱疑病症患者,除了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外,疑病症患者还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

1)培养正确的疾病观和人生观,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紧要的事情,逐渐打断固有思维习惯的干扰,使心理得到调整。

2)相信没有万事通,每个人都善于学习、行业被攻击了,疾病问题还是要看医生。相信医生各种测试、解释、建议和结论,我相信现代医学对躯体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很好的医疗设备。

3)学会思考,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并使自己引火烧身。过分焦虑、严重的忧郁症倾向是一种精神疾病。

4)疑病症或疑病症患者应少读医学方面的书籍,以减少患者数量“对号入座”同时,积极配合医生 的诊断和唐 不要把你的感情强加给医生。

5)自我暗示调节。自我暗示可以是:我的健康状况其实很好,这一点已经被所有的检查和测试结果所证实医生也说自己没有任何疾病,现在应该坚信这一点。我过去常常感到这里和那里疼痛、我 我到处都不舒服,因为我 我太敏感了。其实任何正常人都会有这种现象,这不是病,是正常人 南‘不正常’现象,很快就会过去。我赢了以后不要再去想它,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消失。现在感觉舒服多了,也不再为此担心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

唐 不要犹豫使用提示、直截了当,内化自己“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一次或几天一次的自我暗示效果更好。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