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改变这么难?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因为我们的旧经验根深蒂固。

为什么老经验这么强?

这是因为最重要的心理机制之一,——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心理模式,也就是你所熟悉的、在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 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他们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新工作时,、当接受新的挑战时,内心会从最初的熟悉、舒适区变成紧张区、担心甚至恐惧的压力区。

( 01 )311311)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你一定听过心理舒适区这个词。平时我们常说,要想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然而,到底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你可能会想,“舒适区”它意味着舒适的环境。

比如有人在小城市找到了一份稳定舒适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并不没有太多成就感,反而更舒服,所以他们不 don不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这就是心理舒适区。

其实并不全是。

首先,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同意外面的环境比监狱里舒服。但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布不 我不这么认为。

他在监狱里关了50年,差不多是一辈子。当他得知自己即将出狱时,并没有满心喜悦,而是几乎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很熟悉这个监狱了没有它我活不下去。

老卜为了保住自己的牢狱之灾,不惜用刀将其杀死-人。再次出狱时,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环境虽然不舒服,但却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老布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你处在一个非常痛苦和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个心理舒适区,因为你熟悉它。

其次,心理舒适区是否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其实也不是。

我有个朋友,有段时间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好,希望改变,所以想换个环境,先出国留学。他想听听我的意见。

是很多人会遇到人生瓶颈,换个环境重新开始的想法也许你已经有了。

我告诉他:“It it出国长见识真好。然而,改变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改变。

认识了一些人,换了地方,换了工作,立马就彻底变了。我也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国家,做过很多工作,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漫长的过去,它不在环境中,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在我们的思想中,在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改变环境也没用。

所以,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熟悉的处理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不是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能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

所谓应对方式,其实就是指我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那些棘手的事情。

( 02 )311311)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做应对方式量表,总结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反应,即对具体事物的反应。

比如:遇到危险的时候,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层,内心的情绪反应。

比如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到狮子就害怕。

a孩子哭着说:“我要回家。

这孩子什么也没说,但他的腿在发抖。

孩子在哪里看了一会儿,他问妈妈:“我可以唾弃它吗?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是他们有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恐惧。这是处理情绪的一种方式。 

( 03 )311311)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的、处理环境和问题的最常见方式。那么,什么 这就是舒适区的好处,它让我们想继续使用它,但是我们可以 当我们显然想改变它的时候,不要改变它?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掌控感。

控制感”它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是人的生命之源的安全感。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原本都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感到威胁和焦虑,就越需要一种控制感,就越执着于现有的应对方式。

走出心理舒适区,意味着你放下了曾经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方式,这是情绪这头大象无法承受的。

所以,对焦虑的回避和控制的需要,往往会让大象回到自己熟悉的应对方式,这也是它如此难以改变的原因。

( 04 )311311)

一个来访者因为焦虑来找我。

她的丈夫以前在国外学习过,所以他们已经离开六年了。最近她老公回国在上海工作,她也跟着他搬到了上海。

然而最近她一直在纠结是回原来的城市还是留在上海。她认为它 的工作。但是经过讨论讨论,我发现在上海发展的机会和前景比留在原来的城市要好,她也认同这一点。

那她为什么坚持要回去?她叹了口气,说:“我 我担心我丈夫会和我离婚。

我知道她最近刚结婚,就问了她:“你和你丈夫关系不好吗?

她说没有,她和老公很恩爱。

我又问了:“你的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吗?

她说没有,一切都很好,但她很不安。

后来,我们谈到了她的成长经历。

原来她从小跟着父母长大,父母忙于做生意,经常不在家。

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有一次:,她坐在家门口,独自等待在县城做生意的父母回家,直到天色渐暗,父母没有 不要回来。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我问她是怎么习惯这种分离的她说她没有我不知道,但她已经习惯了。

但我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焦虑的场景,她可以 如果她不这样做,我会不习惯的不要养成特殊的应对方式。

后来她上了大学,有了男朋友,别人总觉得异地恋不靠谱,但她适应得很好。

其实那时候她想的是:反正总有一天对方会离开。

但是爱情最终战胜了时间和距离。这一年,老公留学回国,他们结婚了。但是,当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开始感到不安,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到原来的城市,开始新的分离生活。

此外,她的思想有了巧妙的转变直到我们讲到这一段,她才想到,她纠结的是哪个城市更有利于她的职业发展。

我问她,现在的生活怎么让她不安。她说,好是好,但是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把现在的一切都彻底毁掉。

我不 t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位来访者因为成长经历而养成的应对方式是,:对关系没有期待,随时准备离开,过个人生活。

这种应对方式并不适合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而是用来应对两个人不在一起时的分离焦虑。但现在,为了应付这种应对方式,她宁愿选择分居的生活。

因为她最熟悉这种应对方式,它能给她一种控制感、安全感。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来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

很明显,她的环境已经不需要她那么焦虑了,但她还在为分开做准备。这是许多悲剧的根源。

你可以想想,如果她的爱人也采用类似的应对方式,会发生什么?

那么他很容易把她的犹豫解读为离开的信号,他也会做好分开的准备,避免受到伤害。这样,分离的焦虑就会变成现实,两个人真的会越走越远。

幸运的是,丈夫对他们的关系感到安全。他觉得两地分居的生活一点都不正常,而是两个人在一起。

这也是她的丈夫 的心理舒适区,所以他容忍了她的焦虑。

为了逐渐改变她的应对方式,有一次,我把她和她的丈夫请到了咨询室,我们一起给他的妻子起了个名字 的焦虑“小闹铃”

当妻子再有不安、当她想离开的时候,她会告诉她的丈夫:“我的小闹钟又响了。

丈夫会轻轻地拧他的妻子 耳朵,假装关机。

最后,我妻子决定留在上海。

离开咨询室的时候,她告诉我:“陈老师,你知道吗?不仅仅是感情,以前,任何好的东西,工作、荣誉、生活,我不敢要,即使得到了也会不安,觉得不是我的。现在,我 我开始有不同的想法了。

感觉你没有不配拥有好东西是另一个心理舒适区。

而她也开始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开始新的生活方式。这并不能保证她和丈夫以后永远不分离没有人能做出这样的保证。

但新的应对方式能让她享受现有的快乐和幸福,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作者:陈海贤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