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311311)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我暴露。
随着我们与他人接触的逐渐增多,信任度和亲密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
心理学家奥特曼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不断增加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亲密的。
然而,我们发现我们应该从“点头之交”成为知心朋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无论关系是浪漫的还是柏拉图式的,似乎总是有无数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持关系如此之难。
但很多时候,关系的崩溃并不总是因为一方犯了大错,而是因为两个人渐渐疏远。社交关系似乎很难维持,尤其是没有坚实的日常基础的时候(如工作、婚姻或其他活动)则显得更为艰难。
关于自我暴露的重要而深刻的研究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是广泛的。从关注人们何时暴露自己、自曝是否有效有无数的理由。
自我暴露可以激发心灵碰撞,表达最真诚的内心、最深的希望和恐惧。但自我暴露也可以意味着我们分享对音乐的感受、食物、书籍方面的偏好。两种自我暴露在建立和加强关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02 )311311)
自我暴露的四个层次
很多人根据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铁不铁”亲不亲”自我暴露的增加并不仅仅停留在量上,而是随着哲学上的量变而引起质变。
因此,研究人员将自我暴露分为四个等级。人际交往始于低水平的信任和自我暴露随着双方程度越深,感情越好越亲密,自我暴露程度也越高。这是自曝“贴近效应”
四级自曝:
第一关:是关于爱好的,比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
第二个层次,:,是关于态度的,比如对政府和人民的看法、一个组织的态度或观点等。
第三层次:讲的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际关系,比如one 自己的社会关系,一 自己的情感,还有家庭、朋友的关系等等。
第四层:是关于隐私的,比如one s自己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一些不被社会接受的态度、想法和行为等等
不同的场合暴露出不同的自我暴露模式。恋爱中的双方通常会在关系开始时进行大量的自我暴露,而相比之下,随着关系的逐渐稳定和发展,长期关系中的双方往往会有意识地降低自我暴露的程度。
当然,不是所有的曝光都是好的。早期的研究表明,过早和过度的自我暴露会让人感到厌恶。一个你前一秒才认识的人,下一秒就开始倾吐心声,会让你立刻想逃跑。
( 03 )311311)
自我暴露的有效性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自我暴露,是因为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如何看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他人。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喜欢我们,所以我们会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他们。但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吗,还是只是肥皂剧和电影中剧情发展的需要?
回顾之前的研究,科林桑德勒(1994)研究发现,有三种主要类型的自我暴露偏好
1.比起守口如瓶的人,人们更喜欢泄露秘密的人;
2.人下意识的会对喜欢的人暴露更多(这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3.人们潜意识里更喜欢那些向他们透露过小秘密的人(这倒没那么明显)
( 04 )311311)
我们对别人的曝光有什么反应?
通过双方的自我暴露,关系会得到加强、加深,这似乎是一件好事。但是当别人向你透露他们的真实想法时,如果他们没有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
再说一次,在任何关系中,不要不要太早暴露自己(以免吓跑对方)
更重要的是,自我表露不仅仅是保守你最黑暗的秘密“pia”简单地把你自己投入到另一个人身上s脸,而是学会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法。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暴露过程模型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在不同关系中对不同自我暴露的反应如何回应他人 自我曝光极其重要。当人们谈话时,他们总是想抓住对方的要害理解,而不仅仅是倾听。听众的肢体语言、专注程度、回应的表情和时机可以显示出知己的理解的自我暴露,这直接影响到一段感情是能开花结果还是疏远枯萎。
( 05 )311311)
在互联网上自我暴露
最近的几项研究将集中在关注网上约会的人如何暴露自己。他们发现网上聊天比面对面聊天更容易,因为在面对面的聊天中,除了语言,还有大量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手段传达的。
在网络上要“塑造”一个身份相对简单。名字可以随意改,照片可以随意美化,印象管理更轻松(因为网络有更多的机会撒谎而不用担心被揭穿)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喜欢在网恋中使用大量积极的自我暴露、说话比较直截了当的人不拐弯抹角有更高的成功率。所以,即使隔着一块电子屏幕,在网上与人交流时,保持真诚和清晰,对我们总是有好处的。
( 06 )311311)
自我暴露的艺术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自我表露对于建立和维持关系尤为重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虽然自我表露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在即将付诸实践时却非常困难。
所以自我暴露是一门艺术。当别人向你吐露心声时,我们需要语言和非语言技巧来回应和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你放下手机,睁大眼睛,不要 不要到处看;比如上身微微前倾)
网络确实方便我们对自己撒谎,但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真心和爱,自我暴露的真心原则在网络上和现实没什么区别。
参考:
Reference :
1.Collins, New York.Miller L.1994)Self-Disclosure and link :ameta-Analytical review.Psychological protein, 116(3),457-75.
2.Gibbs,J.Ellison., Heino R.2006)Self-Presentation_line personals : theroleof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Self-Opennes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online dating.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2),152.
3.Green, K.Draga V.Matthews.2006)Self-Disclosure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In:A.L.Gospel, d.Perlman(Eds.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心理博客:靠近:自我之心-make public
注:本文由伊利雅通的郑翻译并改写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