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赏本人, 不要希望他人来“观赏”你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文 / 叔本华

01

艺术史和文学史通知我们这样一条规则,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通常都不是在一开端就被欣然承受的,直到它们得到了优秀者的留意,经过那些人的影响力取得一定的位置,然后再凭仗作者给予作品自身的力气维持本人的位置,这才摆脱了默默无闻。

人们可以真正理解并观赏的,只是那些和本人的本性相照应的东西。

无聊的人会喜欢无聊的东西,

平凡的人只能观赏俗套,

思想复杂的人会对紊乱含糊感兴味,

没有头脑的人则会被愚笨的东西吸收。

每个人都会喜欢吸收本人的作品,由于在作品中完整表现了他的性格特性。这是一个谬误,和记忆力惊人的埃庇卡摩斯一样古老。

他说:假如有人顾影自怜,还自鸣得意,你可千万不要吃惊;就像关于狗来说,世上最好的动物就是狗;牛对牛也是这样,驴子对驴子,猪对猪,以此类推,莫不如是。

最强壮的手臂也很难把羽毛般轻的东西甩出很远,并一举击中目的,由于假如不是依照其本身特性来加速,轻物很难接纳外力,更何况是强劲的力气,它只会轻飘飘地落地。巨大而高尚的思想,以至天才的杰作,假如只要贫弱、荒谬的头脑来观赏,那可真是惨!各个时期的智者们都曾为此哀叹。

耶稣说:“对着傻子讲故事,就像对着一个在打瞌睡的人说话一样。故事讲完了,他还来问‘你说的是什么呀’。”

哈姆雷特说:“机智妙语在傻子的耳朵里睡觉。”

歌德也有相似观念,“笨蛋的耳朵讪笑着最聪慧的言语。假如人们太愚笨,我们也没必要感到气馁——朝沼泽里扔石子,是不会激起波纹的。”


02

利希滕贝格问:“当一个脑袋和一本书互相碰撞,发出空泛的声响,这声空响难道总是出自书本吗?”他还说,“作品自身就像一面镜子——若是一头蠢驴在照镜子,你就别希望能照出一个圣徒来。”

我们应当好好记住老盖勒特 那些漂亮而感人的挽歌,“最好的礼物找到最少的观赏者,大多数人错把坏的当成好的。”——这样的恶事习以为常,几乎就像瘟疫,无药可救,防不胜防。

盖勒特又说了,“人们要如何防止这种不幸呢?固然困难万分,但我看也只要一个方法了,那就是愚人们必需要变得有聪慧——而这永远也不可能发作。他们从不晓得生命的价值,他们只是用肉眼来看事物,历来不用心,一味赞扬微乎其微的琐屑小事,由于他们就不曾懂得过什么才是好的。”

人们思想程度低下,再加上“嫉妒”这一道德上的劣根性,既无法区分好坏,更谈不上赏识那些存在着的美妙事物或优秀人物。

一个人一旦取得了声名,就从众人中脱颖而出,高于众人,而他人的位置因而也就相应地被降低了。一切显著的价值都是以其别人一文不值为代价,被烘托出来的。

正如歌德在《西东合集》中所言,“赞誉一个人就是贬低另一个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杰出”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凡是是优秀的东西,一出面就会遭到人数众多的平凡之辈群起攻之;他们会结合起来抵御“杰出”,以至尽其所能打压它,这些人的口号就是“打倒杰出”。

更有甚者,那些获得了一些成就,并因而而享有一定盛名的人,常常不愿看到后起之秀声名鹊起,由于他人的胜利会掩盖他本人的光荣。

因而,歌德说,“假如我们不得不依托他人的喜爱而活,那还不如不活。人们只想夸耀本人有多重要,基本不关怀别人能否存在。”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