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让你无缘无故厌恶?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性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构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来说,投射效应是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定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以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比如,一个心肠仁慈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仁慈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实验研讨: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讨投射效应,在80名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能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以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以为,只需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表现方式:

1、情感投射

普通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厌恶,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陷。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欢之人,严厉指摘、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以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厌恶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中止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招致客观臆断并堕入成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2、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作,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动身做出判别。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教员讲课时对某些学问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教员看来很简单的学问,在学生看来则一定。这种投射的发作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认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3、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客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觉得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置信教员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教员普通性的评语理解成赞扬的评价。

案例:

案例1: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讲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杀,杀-人凶手是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源于一种莫明其妙的“恶意”。他在事情败露后供述道:“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与一见钟情美好相反,有的人你刚接触就无缘无故厌恶她,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你反感。

案例2:

在日本,洋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动成咖啡色。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起初公司损失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公司假定了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遭到欢迎,结果却没有如期所至。这是忽略投射效应的结果。

案例3:

在生活中,“无缘无故的厌恶/喜欢”有很多缘由,比如,长相善良的人让我们惧怕(招认吧,我们都是外貌协会);又比如,呆板印象让你对一个人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印象里重庆人火爆,上海人爱计较(这里没有针对重庆和上海人)。于是你真去到重庆,并且正好遇到重庆人当街斗殴,你的大脑就会激活“重庆人火爆”的认知并加强;而第三种缘由,是心理学上以为的:对一个人的好恶可能是“投射效应”在起作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为什么你无缘无故厌恶的Ta身上那么明显的特质,别人却视而不见呢?

这是由于,Ta在你面前是一面镜子,而你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好的那一面。

心理学以为:

你无缘无故厌恶那个人,是由于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样的特质。但潜认识中,你以为那种特质是“不好的”。

而招认自己“不好”这种想法太痛苦,于是被自我压制,转而采取将“不好”“投射”到别人身上(狐疑别人或者强加别人)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经过这样的操作,人们扔掉了自身厌恶的部分,坚持了“我足够好”的自我觉得,并能经过抨击他人在内心里获得一种自卑感。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的认知倾向就是投射效应。

启示:

由于评价人常常把自己的某种质量、性格、爱好投射到以致可以说是强加到被评价者身上,以自己为标准去权衡被评价者,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打了折扣,最终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这种类型的误差,普通称为相似误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准绳,准确投射。

人们可以根据投射效应从一个人对别人的见地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企图或心理特征。固然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愿望和恳求,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假设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人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