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现象”的心理学解读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近日,身边随处都是言必称“躺平”。网络上,更是充满着对“躺平”的论争。

支持躺平的人们说:

在高愿望与高压力的双重胁迫下,当下社会充满着无价值与无意义……

忙繁忙碌却取得不到应有的报答,让人逐步找不到行进的方向……

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找一些亢奋?为什么不去做一个平凡的有本人生活的普通人?

反对躺平的声音以为:

这种颓丧的思想不值得倡导……

躺平是极不担任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本人的父母,还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征税人……

年轻人就该在应该斗争的年岁斗争……

支持和打压“躺平”的争论停止得如火如荼, 那么,“躺平”终究是怎样个意义?

躺平躺平的定义: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响,你内心都毫无波涛,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响或者对抗,表示依从心理。

与此相关的是躺平学,指的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愿望地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

躺平学的兴起,源于贴吧“中国人口吧”里的一个贴子—《躺平即是正义》。

书的作者两年内简直很少工作,并且十分低愿望地生活着,努力坚持身体安康的同时还停止了一系列哲学考虑。书中引见躺平常,曾写到:“我能够像第欧根尼一样只睡在本人的木桶里晒太阳……只要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但其实,“躺平学”思想由来已久,源于2017年兴起的丧文化和佛系文化。躺平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比方,日本低愿望社会、美国提出的奶头乐现象、英国的尼特族等。

躺平的普通表现:不焦虑、不担忧、不奢望,没有太多的需求,对生活没有什么想法和目的;工作中,没有上进心、没有什么目的感、每天就是完成任务即可;不恋爱,或恋爱不结婚,或结婚不生子,不愿意承当哺育和照料孩子的压力;在物质消费上也呈现低愿望的状态,赚钱赚得少,减少本人的消费。

躺平的例子:职场白领逃离鸭梨山大的北上广,转身回到三四线的家乡,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高材毕业生没有选择光鲜高薪职业,而是选择了去当保姆、送快递等这样的工作;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一个人挣钱一个人花。

01

躺平现象的心理剖析

①习得性无助现象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快速进步,社会快速开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面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房价过高、婚嫁本钱大、子女教育支出需求多、工作竞争压力大、男女比例失调、快节拍生活方式等。

这些给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90后、00后,带来了很多的艰难和应战。我们看到,那些曾经在大城市斗争的青年,他们曾经也怀着美妙的理想,每天早出晚归,坐公交挤地铁,辛劳加班、努力工作。

但是,每个月工资发下来,扣除了房租水电、其它生活开支之外,所剩无几。一年又一年,或者照旧是月光族,以至要归还各种贷款,即便状况好,存了那么几万或十几万,面对大城市的房价、面对结婚的宏大开支,生活又归于无望。继续坚持,身心曾经俱疲,生活没有了希望,人就会渐渐进入到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习得性无助,指经过学习构成的一种对理想的无望和迫不得已的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给狗做实验的时分发现的。实验中,塞利把狗关在笼子中,施加难以忍耐的电击。

被电击时,狗只能在笼子中,没有方法逃脱。刚开端点击时,狗会产生狂奔,屎滚尿流,惊慌哀叫等反响。等屡次实验后,将笼门翻开再施以电击时,狗并不会选择逃出笼子,而是失望地等候痛苦的降临。后面,塞利格曼以人为对象,展开了一些相关研讨。

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的身上也会发作,当我们在一件事情上,重复阅历失败时,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习得性无助。

从这种角度来看,躺平族正是由于年轻人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同时又没有方法处理的状态中,进而产生的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目前,我们的国度和社会也关注到了这些艰难,也正在采取更多的措施,置信有了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更多的年轻人也会更有力气去面对。同时,关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产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人们关于事情的认知。同样面临失败和窘境,见地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

假如我们是由于长期失败受挫,而选择的的躺平,我们无妨去调整一下本人对待生活的见地。当我们见地不同了,状态也会不一样。

②心理补偿现象

当把他人的东西弄丢了,我们需求停止一些补偿。当我们把本人内心某局部无视了,我们也会有一种补偿动力。

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因客观或客观缘由惹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均衡时,企图采取新的开展,借以减轻或抵消不安,从而到达心理均衡的一种内在请求。

我们看到,很多躺平族来自于00后、90后这样的年轻人,而反对躺平现象的人更多是80后、70后、60后等,两个群体的生活环境是很不一样的。

90后和00后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生活相对富足的环境下长大的。从这个角度上,他们是时期的侥幸儿,而80后及更早出生的人,他们则出生在衣食不饱的艰辛环境下。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面的,物质极大丰厚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当和幸福的同时,也衍生了很多其它的现象。

其中十分重要的是学习压力的增大、孩子文娱时间的大大缩减。电视剧《小舍得》便是对此的一个写照。所以,对轻松无压、简单快乐生活的缺乏,便成为了很多90后、00后内心的心理写照。缺失的局部,我们总是会寻觅补偿的。

于是,大学时期便成为了第一个补偿的阶段。置信对此,很多人都深有感触,很多孩子进入大学后都有终于能够送了一口吻的觉得。曾经也是一个学生的我,也阅历了这个过程。读大一时,我内在就会有个声音通知本人,“如今,我终于能够让本人放松下来,好好享用生活了!”

然后,我确实让本人过得很自由、随意。再回想那段慢下来的日子,固然仿佛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莫名觉得到一种幸福,岁月静好的觉得。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以“躺平”的方式渡过大学生活,当然也不承认,那些照旧斗争的孩子也有很多。总之,大学成为了心理补偿的第一站。

继大学之后,工作、以至看待恋爱、婚姻,依然会有这种补偿的痕迹,“何必让本人压力那么大呢,渐渐来~”。这里有一个有意义的现象,我们曾经缺失的东西,再去寻求补偿时,可能会呈现加倍补偿的状况。

为何会有这种现象呢?在此用“亡羊补牢”的例子来停止阐明。羊圈最开端可能破了一个小洞,也就是缺了一个小口。但是,假如我们不断不去补它,它就会越来越大。等一段时间后再去补,那时的洞早已不是当初的小洞了。

所以,童年缺失的快乐无忧,需求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补偿。于是,在这种心理补偿的心理机制下,躺平现象渐渐降生。

02

不同年代的人如何对待

躺平85后:"在种种压力下,真实不敢躺"

"躺平乍一听很美妙,但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的85后职场妈妈,上有老、下有小、中有工作压力、房贷车贷,在种种压力下,真实不敢躺"。85后职场妈妈张女士(化名)说。

张女士通知记者,为人父母、子女都希望父母有个幸福的暮年,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幸福的将来,为了这一切,我们不得不奋力向前跑。"说实话,作为一名职场妈妈,我以为躺平是不可能的,我见过的家长们也是,躺平想都不敢想!"

90后:"躺平是有门槛的,我误判了本人"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找工作,不去想明天。我能够做到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不下楼,偶然下楼也是倒渣滓"。90后小刘说。"在躺平的那段日子里,整个社交圈子,发作了质的变化。不再习气于发朋友圈、不去看社会新闻、不去刷各种社交媒体、找人聊天就是单纯的聊天,生活被简化成吃饭睡觉看片。"

"不过,这种生活没有持续太久,没钱了,我就去找工作了"。小刘说,经过这半年的躺平,我也开端认识到,躺平这件事,也是有门槛的——我疏忽了本人的经济实力,也误判了理想。

80后:"从北京回老家,我们变穷了也富有了"

"2015年时,我34岁,带着丈夫和4岁的女儿,分开北京回到老家广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从这几年阅历理解到,我和丈夫都不是以挣钱为乐的人"。

Metro在三联生活周刊写到,"假如要挣钱,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老诚实实回去上班,拿工资。但是高收入的代价焦虑的心态,这是不愿意的。我们决议从此以后我行我素,尽量去过本人喜欢的生活。""就像和做了一个交流游戏,我们变得贫穷了,却同时又是富有的。"

03

“躺平”的人其实更安康

想要真正“躺平”,需求一个人具有安康的人格打底子。安康的人格意味着具有正常的成人自恋。

正常的成人自恋都有一个正常的自尊调理,可以在稳定客体关系和价值体系中取得本能需求的满足感。

因而,可以真的“躺平”的,是那些真正可以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胜利的快感,以本人内心的规范去权衡本人的现状,完成对自我状态的接纳的人。

面对漫山遍野对躺平的责备,真正敢“躺平”的人相对可以耐受得住,不会随便被外界的评判所晃动;也能坚持苏醒,晓得本人终究想要的是什么,正在做的是什么。

而从另一角度看,“躺平”本质上是人们努力斗争也达不到社会的高请求、高规范时,所产生的吐槽与无法,是当代人的一种自嘲。

假如说诙谐是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那么把诙谐用在本人身上的自嘲,就更是具有安康人格的人才干做到的了。

所以,躺平并非你想躺,想躺就能躺。躺平的人,恰恰是那些具有安康的人格的人。

北京医院肉体科医师表示,"在工作竞争、生活压力不时增加的今天,对躺平的讨论其实是好事。在我看来,躺平不是贬义词,它更是一种自我探究的时机。"

专家表示,"从心理学角度看,躺平其实是本人放下焦虑、慌张、恐惧、挫败和无力感,不是放弃自我,更不是颓丧,躺平更多的是换成本人的人生形式去看、去过本人的人生!

年轻人在需求躺平的时分能够躺平,在需求斗争的时分则要斗争。锤炼本人在生活中能够自然切换这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这样才会让本人处于一种安康、顺应的状态。"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