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是怎么活出自己讨厌的样子的?

发布时间:

图片

感觉到痛苦的话

就要改变啊

过去,我们没有我不喜欢许多事情和许多人。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很讨厌那些阿谀奉承的同事他没有他自己并不努力,但他总是把团队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成就恰好领导很吃他看到他谄媚的样子真的让人吃不消。

我当媳妇的时候,婆婆真的很讨厌她插手我的小家庭,到处说我坏话她来我家帮忙带孩子的那几年,我几乎是在愤怒和怨恨中度过的。直到现在,我自己也成了婆婆,我可以 I don我不会原谅她。

过去,我讨厌过平庸的生活父母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比如找人凑合,在菜市场讨价还价,和邻居吵着要在过道里放杂物,孩子弄脏了还要挨打。

后来嘛。

我讨厌的那个同事接连升职,现在是我们中层领导,我就成了马屁精。

许多年 媳妇变成女人了。今年,儿子娶了媳妇这姑娘也不是省油的灯进门才几天她就敢和我吵架我得好好训练她。

人生真的不是我想带头就能掌握的。现在,我和父母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当我上班和下班时,我的丈夫和妻子可以 不和谐我关心一些日常开支,我可以 我买不起我想买的东西,我也买不起我不想去我想去的地方。

( 01 )311311)

每个人都不要

高估一个人美国的道德标准和无力抵抗惰性

我们所没有的不要像过去那样,为什么它让我们如此排外?

人们讨厌的是自己的利益被别人损害,无力改变一些不好的情况,或者想要自己可以的东西 我不明白。比如贫穷、损人利己的行为、他人刻薄、爱算计、别人的冷漠等等。

我们总说,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你可以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一个人能做的部分不能容忍别人其实是他不能容忍的部分I don我不能容忍自己这是一个投影。否则,其他人 的行为可以 不要引起我们内心的波动,我们会赢我不觉得他的行为令人讨厌。

投射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情绪的主观取向,转移现象把自己的特点告诉别人。

例如,一个自私的人讨厌别人自私;脾气不好的人认为别人都是挑他毛病让他生气的人;一个想走捷径的人最关心的是别人s的意思是不公平。

在审视自己之前,我们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以为自己永远会和自己鄙视的人划清界限,但事实上,当我们在对方 的立场,我们可能会像他一样。

就像前面说过的“许多年 媳妇变成女人了”

缅甸有个传说,:年有一条龙每年,村子都要献祭一个处女每年都会有一个年轻的英雄在这个村子里与龙战斗,但是没有人活着。当另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跟随。龙洞布满了金银财宝英雄用他的剑刺死了龙,然后坐在尸体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生长的鳞片、尾巴和触须,最终变成龙。

( 02 )311311)

谁不是

放纵的同时放弃?

人性缺乏自身道德品行的约束,也缺乏自身缺点的自律。

很多人,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本能的反应是反击,没想过不迷恋垃圾人;面对公司看不起的人和事,第一反应是鄙视,而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成为其中一员;一边打发时间刷淘宝,看Tik Tok,一边沉迷其中想着自制力。

人生苦短,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恨别人、对抗自己上。人如果骂别人太多,会不自觉地变成一个易怒的人,敏感,容易失控。人们沉溺于一种消极情绪中、长期无聊,会逐渐失去斗志,变得麻痹。

尼采说,“如果你和龙斗争太久,你自己也会变成龙如果你盯着深渊太久,深渊也会回瞪你。

职场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同样,如果你对生活现状不满意,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 03 )311311)

唯有跳出来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努力的最大意义是开阔了视野,让自己有能力跳出自己讨厌的圈子。

根据马斯洛 s需求理论,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想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当更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处于抑郁状态长期的抑郁可能会让人对生活失去激情,比如行尸走肉,或者活在自恋中。

简单来说,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圈子却能 不要跳出来。

与其和别人纠结,不如提升自己。

尝试新事物。

现在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枯燥的生活方式,却开始选择可以有多种职业,多种身份的多元化生活。

我相信一个可以自由转行的人,只有在专注于自己行业的基础上,才能拓展到其他领域。

一个人有能力自由转行,还抱怨同事讨厌,圈子太小?

但我们心比天高,却懒得死。我们更注重眼前的诱惑,却很难为潜在的未来付出心血。

我们当然知道努力的结果会更好,但这太违背人性了,现实的压抑也让我们陷入了惰性的漩涡。

所以,对抗惰性太难了我们终于成了环境温水中的水煮青蛙。

能怎样呢?如果你感到痛苦,你就必须改变。

如果没有自制力和人生规划,人很容易被眼前的小事所束缚,在抱怨中产生敌意,在沉沦中消磨时间,最后成为自己过去讨厌的人。

本文转载自一点心理学(ID:yidianxinlixue123)

作者:易殿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