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对重口味的偏好来自于童年经历的投射

发布时间:

图片

人们一边骂着“真恶心”一边点击鼠标疾速转发,更有好事者编排出“世界10大重口味电影排行榜”之类的东东,劝诫人们千万不要看,而背后的潜台词当然是“快来看吧,不看你就out啦!”

重口味微博,源于被关注的需求

盼望被人认同、和这个世界树立直接有效的衔接,是每个人都有的根本心理需求。在网络文化极端丰厚,百花齐放又简直百无忌讳的年代,平实正常的内容曾经很难被人关注到。由于我们不是王菲不是姚晨,不可能只发一个笑脸就有几千上万个回复。也就是说,在茫茫网络里找到这份认同和联合感并不容易。于是,搞怪呈现了,所谓的恶兴趣和重口味呈现了,你发条重口味的微博,虽然可能引来一片“真恶心”“你变态”的叫骂,但是有人回应了,这份联合感就打通了;有人转发了,这份认同感就呈现了。

其实,在微博里,重口味的新东西并不多,而是一些同类的图文在不同的人指尖流转,像滚雪球一样把总量越滚越大。人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这个滚雪球的游戏,只由于这个忽忽悠悠的大雪球,用心理学词汇表述,就叫做“认同”。

严厉来说,靠制造重口味博取关注和认同的人并非真正的重口味喜好者,由于他们从中获取的心理体验并不是重口味事物自身。看见重口味事物能引发心理和生理兴奋与愉悦的,才是真正的重口味喜好者。

重口味偏好,来自童年阅历投射?

从肉体剖析学的角度讲,对或色-情或暴力或污秽事物的偏好,必定来自童年的特殊阅历。童年时期无意中遭到的某种十分规刺激,留存在潜认识中,成年后在某个机遇接触到相似事物,激起潜认识浮向认识层面浮动,人也产生“认同”。

与前面说到的盼望被别人认同不同,这里的认同是对本人的认同,是一种对本人童年阅历的投射性认同。这时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被自但是然的启动,它主要把童年遭到的刺激合理化了,似乎通知本人:我没有遭到伤害,这东西是对的,我喜欢这东西。

我们没有为真正的重口味喜好者做肉体剖析,不能对重口味的详细心理本源妄下结论,但是,一部重口味电影《心理剖析判官》里的故事却是对重口味者童年阅历投射的最好注解。嫌犯A不时杀害年轻女子,杀害前都用透明胶带把女子周身捆绑并施虐。

捕捉归案后,经心理专家对其做肉体剖析发现,他童年曾无意窥见父亲用透明胶带绑住母亲,并施行婚内强奸。在儿子心中,父亲的巨大形象岂可动摇,于是这样的刺激被他强压了下来,不断压到他本人都无法发觉的潜认识里。长大后,他经过胶带捆绑杀-人完成了对父亲的认同,完成了对本人童年阅历的合理化。

当然,我们身边的重口味喜好者绝大多数不是遭到电影中这么激烈的刺激而产生重口味需求的。很可能只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比方弄脏了衣服、打烂了东西、被死猫死老鼠吓了一跳或者曾遭遇家暴。

这些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这可能刚好就是一个过不去的坎儿,孩子有认识地逃避和遗忘,却恰恰由于对它特殊的关注,而把它留在潜认识里,只等有一天机缘巧合时跳将出来息事宁人。还在,大多数重口味喜好者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对别人的生活并无不良影响。

恰当重口味,体验式放松身心减压

不论是真爱重口味也好,还是等待借重口味博取关注也好,只需不影响别人,就算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喜好吧。在不恶感的范围内,恰当重口味,也是身心减压的一种办法。

在心理调理中,有种办法叫“体验式放松”,由于人的心理过程是由兴奋和抑止两局部组成,抑止后的兴奋会更兴奋,自然兴奋后的抑止会更抑止。人在看到重口味东西时,心理产生激烈触动;当打开那个页面再回来看平常东西时,人会长出一口吻,忽然觉得轻松放松。

这就像过山车和看恐惧片一样,很多人都说最愉悦的一刹那不是失重爬升,而是过山车回到终点平安停稳的那个霎时——让人觉得过尽千帆终又山明水秀。

其实,在很多咨询案例中,由于重压力招致的重口味事情,比比皆是,并且压力与重口味的水平成正比。也就是说,其实人们是在靠重口味处理重压力,能及时宣泄掉压力对人的心理安康大有裨益,只需你采取的是不伤害本人也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口味重一点也无妨。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