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带孩子“粗暴”游览!让父母深思的好文

发布时间:

图片

  01  

以“长见识”的名义绑架了家庭

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孩子全面展开的盼望,让儿童旅游变成抢手。

各种“去哪儿”火爆,旅游软件层出不穷,从每个周末的公园游,到五一、十一的国内游……

“旅游费用”,曾经继“择校费用”、“兴味班费用”之后,位列第三大教育花钱杀手。

都说“旅游可以增长见识”,但其实更多时分,在“长见识”的背后,是家长们消费层次的竞赛:

你带不带孩子进来玩?

你带到哪里去玩?

你们住什么酒店?

孩子的玩伴都去过哪里?

你们买什么礼物回来给教员同窗?

这一个假期的出行,在孩子的作文里怎样被描画?

放假前后,在妈妈们接孩子放学的聚点、在办公室吃饭的时分、在跟邻居家长碰面的应酬里,聊得都是“你们放假去哪?”

这一句话背后,表现的不是你的教育观念,而是:你有钱有闲吗?你玩得起吗?

不管你是真心想带孩子进来“长见识”,还是比较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经济实力如何,你都被卷入这阵风中,不能不去,也不得明辨。

为炫耀而去旅游,不如不要去!

  02  

见到了,不等于长了见识

城市化生活带来了玩伴匮乏、自然接触匮乏,电子设备和大型游乐场众多的弊端,为补偿这一缺失,我们选择带孩子出行。

可是我们带孩子去香港、去韩国,去马尔代夫,去欧美,往常还推出了最适宜带孩子去的十家度假酒店......

这些量身定做的高大上旅游,只是把孩子从你家门口商场里的小游乐场,带到了一个更大的游乐场,从一个城市的海洋公园,带到另一个城市的动物园、海洋公园......

“见到没见过的”和“长了见识”不能划等号。

昂贵的投入,带来的并不是与之相等的见识增长,“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在“好环境”中得到熏陶,到现代却逐步演化成对“物质繁荣”的嘘唏慨叹。

在这些更豪华,更现代的环境中,得到的多是吃苦与消费,假设我们一味强调旅游,而不去审视什么样的旅游,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拿钱给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做贡献。

为吃苦而去的旅游,不如不要去!

或许你会说,我带孩子去的都是户外,不是高级场所,那么下面一段是说给你听的。

  03  

把人生体验还给孩子

有些人所谓“旅游的意义”,可能是:

“在旅途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思索别人为什么活,自己应该怎样去活,旅途所见与内心所遇别离起来,明亮了眼眸,充盈了肉体,体验了生命,改动了人生。”

这其中,更多是想当然的“我以为”和“我以为”。

小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不管他到哪,他最想去的还是去游乐场玩,名胜古迹他不在乎,不感兴味,但大人硬要他看,还硬要他看出点什么,真实可恨可笑。

一个孩子,或许乐意对着马路发呆一上午,而不在意是中国的马路还是外国的。

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探求过程。

孩子到底能从中看到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看到的,肯定跟大人看到的不一样。

所以,一切大人以为的旅游目的,对孩子来说,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回想自己的生长阅历,当你真正开端思索“人生的意义”、思索“我为什么存在”的时分,你才对自己和别人要“怎样活着”感兴味,才有探求的愿望,以致有人到了成年,不也是浑浑愕愕无目的的活着。

为什么把那些,孩子十几岁要跟同龄人结伴而行的中央,在小时分就由你带着他去呢?

等到他大了,想要自己探求这个世界的时分,看到你们曾经在各个景点照的照片,你觉得他还有兴味再去一次吗?

这时分,我们带孩子转遍全世界的结果,不是让他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布置下,完成了家长的夙愿。

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旅游。

是的,儿童不要这样的旅游。

这跟你让他去学钢琴,让他考好成果有什么不同的高级之处吗?

行万里路长见识,长了见识以后呢,为了孩子的竞争力更强,然后找个好工作,有一个你以为意义上的好生活,这与孩子的幸福有关系吗?

当今的教育,就像这发疯的儿童旅游一样,以“为孩子好”的名义不及思索的用一件错事去补偿另一件错事。

没有愿望去探求的旅游,不如不要去!

  04  

旅游对孩子的意义

取决旅游对父母的意义

我们希望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至于孩子长大以后,是不是闭关狭隘,取决于父母对旅游的兴味和行动。

我们带着孩子进来,全是围着孩子转,不停的问孩子:“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这就跟兴味班是一样的,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家长,培育不出有艺术情味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模范。

父母先去行万里路。

留意,不是为了带孩子进来才行万里路,而是由于自己对旅游感兴味。

能做到吗?

不知道父母有没有被装到笼子,带到野生动物园的阅历,笼子外那些悠闲的动物,是如何看我们呢?

其实,很多旅游无处不在牢笼之中,我们经常掩耳盗铃的为旅游而旅游,你真的从中体会到了“旅游的意义”吗?

对旅游没有热爱的父母,不如不要带孩子去!

  05  

对生活的观察和思索

不在酒店和景点里

不管走到哪,我们住的是标准化的酒店,看得是大门票套着小门票的景点,以致吃喝,都是在各地都有的连锁快餐店里处置。

难道在名胜古迹照了相,就算是旅游吗?

等我们分开的那一刻,我们于这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的生活,还是一片陌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过融入和接触。

简单的参观旅游,拿回来的一堆照片,那不是真正的旅游。

你一定要在某个中央寓居一段时间,才干体会当地人的生活微风土人情。

走马观花式的旅游,除了身体的疲惫和人云亦云的感受,哪里会有对生活、对生命的观察和思索?

假设你能在假期跟某个家庭互换,让孩子坐上当地的公交车,去当地的集市,你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村里那条小河趟水,让她坐在门口的老树下打盹,让她交到几个当地的小朋友......

这段阅历给她带来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她阅历的,都不是人为制造的,都是不卖票的真实生活......

走马观花的旅游,要它何用?

  06  

父母该怎样办?

以上性质的旅游,我坚决倡导儿童不要去。

但是不是就不要带孩子进来旅游,天天在家观察马路?

不是这样的。

当你明白旅游与否可以不畏压力,不为炫耀;当你明白吃苦主义盛行之下的变味旅游;

当你不去给孩子布置不适宜他的旅游,剥夺他的体验;

当你能首先重拾自己对旅游的热爱;当你真正找到观察生活之源头。

你就知道怎样去做了。

当她很小,盼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盼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分,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布置自己和小同伴的假期,一同去阅历这个世界;

当她读过《望天门山》之后,对我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分,我会带她去;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她开端感兴味的时分,我会让她跟着去;

当我有机缘,真的在给她设计生活阅历的时分。

是的,这才是起点。

不是只需坐飞机出门才叫旅游;没有思索与愿望在先,不会有所谓的新发现;没有模范,再多的布置都是徒劳。

“儿童要旅游”曾经被妖魔化,又被一些大V强调之后,更是浩浩荡大势所趋。

不明所以,不得不断,儿童不要去旅游。

只是希冀父母们不要“人云亦云”的带孩子去,给孩子留些体验,做他这个年龄该做的、想做的事情。

  07  

自然滋养着生命,本身就蕴藏着庞大的治愈能量。

纽约州立大学医学研讨发现:

生活在自然景观丰厚中央的儿童,比起寓居在自然景观稀少中央的儿童,要更有活力,灵性也更高。

所以,带孩子去接触广袤的大自然,是熏陶情操,进步孩子灵性的最好途径。

假设你想让孩子了解“旅游真正的意义”,无妨先了解一下这“四大见识”:

一、旅游名山圣地。

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会提升孩子的专注力,丰厚孩子的感受力,激起孩子的学习力,净化孩子心灵。

特别是去旅游一些名山圣地,那里的能量会更不一样。

比如带孩子去山东曲阜,拜一拜孔子,接纳来自圣贤的能量;去田野感受来自大自然原生态的灵气。

二、见识各路高人。

优秀的导师是孩子生命的庞大财富,尽量带孩子去见识高能量的导师,在聪明的人面前,孩子更容易获得积极悲观的心态和具有正能量。

三、学习超凡思想。

人因思想而宏大,一定要带孩子去听那些与众不同的,可以惹起我们共鸣的声音。去听智者的讲课,给孩子的大脑软件升级。

四、见证生长奇迹。

当孩子见证奇迹之后,孩子就会置信奇迹、创造奇迹,就会增长一份自自信心,一份自信。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ID: renminjiaoyu)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