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看不到人的优点也是一种病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的名言,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因努力而取得升迁,就会有人背后说风凉话,酸溜溜地说你是凭特殊关系取得的;参与同窗会,看到他人穿名牌、开好车,心里就忽然空落落的,语气、表情都变得不自然。

见不得他人好、扯人后腿的现象古已有之,在当今中国也不少见。常常一牵扯到利益,这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就会发作。究其缘由,主要有三点:

人的天性引发嫉妒心理 生活中,人们看到他人在某方面比本人优秀,常常会以为他人过得比本人好,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均衡的觉得,从而产生嫉妒。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遭到鼓励,卧薪尝胆;有人会自责,自自信心受打击;也有人当心眼,内心不均衡,背后使坏,让他人不顺,也就是俗话说的“扯后腿”;还有人拿他人的胜利来责备接近的人,比方妻子数落老公“赚得没隔壁老王多”,从而招致家庭关系不和睦。总之,见不得他人比本人好大多是嫉妒心理在作祟。当然,这种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是人的天性使然。

历史传承带来不平安感 传统文化让他人的“好”带来极大的不平安感。过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闲适生活是多数国人的追求,“一亩三分地”带来的平安感是实真实在的。如今,房子、车子和孩子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当看到他人具有更多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优秀的孩子时,不平安感就被触发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数次民族危亡加深了这种不平安感。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有限,并且分配不公,让国人将这种不平安感转化成仇富心理。种种缘由将见不得他人好这种心态深植国人心中,构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基因”。

错误教育固化不良知态 深植国人心中的不平安感让家长担忧后代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取得更好的待遇,以至无法立足。所以,家长从小培育孩子的忧患认识,拿他人家孩子的优点和本人孩子的短处比,希望孩子能扬长避短。这种做法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以至更深的嫉妒。不合理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滋生“见不得他人好”心态的沃土。

总抱着见不得他人比本人好的心态,不只本人活得累,也让身边人不舒适;不只损伤团队士气,还会让本人被团队排挤。这种心态在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革新期会加剧。随着社会开展,这一社会意理必将渐渐削弱。比方,“80后”的不平安感就比他们的父辈弱不少,所以才敢拼、敢闯,勇于在一座生疏的城市打拼。但每个人总难免被这种心态影响,能够试试下面几招。

首先,比照是需求的,但攀比要不得。要给本人设定适宜的比照目的,比方拿本人和名人比,肯定比不过。最好是本人和本人比,如今的本人是不是比以前有进步,今天的本人是不是比昨天更努力等。

其次,遇到不公平或因某些小事心态失衡时,要尽量让本人冷静下来,不要让他人的“好”成为本人不开心的导火索。能够试试深呼吸,及时通知本人“他人好只是我以为的好”、“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天下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等。要对本人有自信心,置信只需努力了,就能具有本人的胜利。

最后,和接近的人交流要把握好度。有人喜欢被鼓励,有人则希望被鼓舞。否则,对前者自觉吹捧,对后者隐恶扬善,效果适得其反。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