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活得战战兢兢,是父母最大的失败!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前段时间,一个日本5岁女孩被父母优待致死的新闻惹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报道,她经常遭受父母毒打、挨饿,逝世时体重只要12公斤,和一个2岁孩子差不多。令人扼腕的是,女孩生前每天都要写“谢罪书”。虽然被父母如此优待,她仍在笔记本上写道“请原谅我”,并向父母承诺本人以后一定会表现得更好。

明明是父母的过错,不幸的孩子却把这一切痛苦都归在本人身上。

被打死的孩子带着痛苦去往了天堂,更多的孩子却仍旧活在人世天堂。近日,云南一个小孩被母亲当街暴打得鼻青脸肿的视频呈现在网络上,再一次激起言论气愤。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每天战战兢兢地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本该是世界上最接近的人,竟成了孩子痛苦的源头。 

很多父母以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教给孩子规矩,让孩子好好学习,长大考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就是对孩子尽到义务了。事实上,父母首先给孩子的,应该是平安感。没有充足的平安感做根底,孩子的开展不过是镜花水月,最终一场空。

为什么这么说?先给大家看一个心理学上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把刚出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别离,分别给它两个替代妈妈——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和没有奶瓶的布料妈妈。固然婴猴和铁丝妈妈在一同时有奶喝,但它宁愿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妈妈在一同。因而,哈洛以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开展起到的作用要超越哺乳。

这些从小被剥夺平安感的猴子长大后也是离群索居,以至失去了繁衍后代的才能。固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但是很多心理学家以为,这个结论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为人父母的义务,绝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好好学习这么简单,给孩子平安感是第一要务。

现代心理学普遍以为,6岁之前,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奠定的平安感是孩子终身幸福的基石。身为父母,假如无法给予孩子充足的平安感,就是父母最大的渎职。

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活在父母的脸色下,是孩子一辈子挥之不去的阴影,铸就了孩子终身灰暗的底色。

 01

 战战兢兢的孩子,难以构成真正的自我

自体心理学开创人科胡特以为,个体人格的开展是在和父母的早期互动关系中构成的,亲子间的互动形式培养了婴儿的自我观。经过这种日复一日的互动形式,婴儿逐步构成稳定、真实的自我,确认到本人是有价值的、受欢送的。这种自我观是孩子树立和开展一切社会关系的根底。

可是,孩子天天在担惊受怕中察言观色,如何构成稳定的自我?

经常有父母夸本人的孩子懂事,这样的孩子通常被以为少年老成。在心理学上,少年老成其实是个负面的词汇,意味着孩子逾越了应处的阶段,过于早熟。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岁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学会了唯命是历来讨好父母,内心在经过一番苦痛的挣扎后,最终失望地对父母投诚。从短期来看,或许父母收获了一个灵巧的孩子,但是最终,孩子会长成一个失去自在意志的提线木偶,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一个真正的小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能够从海桑的诗《一个小小孩儿》中找到答案:

一个小小孩,假如他干洁净净

衣帽划一,假如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假如他一启齿

便是叔叔阿姨好再见再见你好

假如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心爱又严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02

 战战兢兢的孩子,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对象

带孩子在游乐场玩的时分,经常见到由于孩子之间抢玩具而双方父母大打出手的情形。许多父母见不得本人的孩子在外面受一点欺负,而本人却在家对孩子停止棍棒教育。

心理学者伍罡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生长的孩子,就像一只被捆得漂漂亮亮的大闸蟹,再也不会由于乱跑乱爬相互打斗而缺胳膊少腿,但也失去了维护本人的才能。”随着年龄增加,“大闸蟹”又会带着绳子被移交给学校和社会。

假如父母在家里压制孩子自在的意志,剥夺他对抗的权益,用武力降服孩子,今天你是搞定了他,明天孩子就可能被他人用同样的方式搞定。

父母最喜欢听话的乖孩子,却不晓得本人无形中正在培育一个任由他人捏的软柿子,这个孩子未来在学校或社会上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过:“霸凌发作的独一缘由,是一个人的恨意和另一个人的懦弱遇到一同,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恨意与懦弱表现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各种不认可和限制所致。施暴者的父母自身常常直接表现出人渣质量,是坏典范;受害者的父母则可能操行端正,其差错在于太想做好,从而对孩子有太多的标准与请求。”

在咨询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父母问,怎样才干晓得本人的孩子是不是有充足的平安感呢?

其实,办法很简单:一是看孩子平常生活中是不是笑的时分多。平安感充足的孩子内心开朗,生动爱笑就是最大的特征;二是当孩子淘气或犯错误的时分,看一下孩子是先看父母的脸色,还是先关注错误的事情自身。

比方,孩子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假如第一时间是看父母脸色,阐明孩子的平安感可能曾经遭到一些伤害;假如是觉得杯子碎了很难过,而没有把关注点放在看父母脸色上,阐明关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平安的、可信任的,孩子不用把能量消耗在讨好父母身上。

03

 战战兢兢的孩子,更容易构成讨好型人格

在电影《被厌弃的松子的终身》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分开世界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负疚。”松子也曾在墙壁上写下这句话。他们的终身都在盼望爱、盼望被爱,特别是松子,在战战兢兢地付出和讨好中走完了本人坎坷迂回的终身。

这种时辰担忧被丢弃的感受,源于婴幼儿时平安感的缺乏。有了这种被创伤做底色,他们就会不惜一切抓住身边的救命稻草,即便是他人眼中的渣男恶女,他们也会自取灭亡般地义无反顾。

松子不断想赢得爸爸的关注,却永远无法胜利。直到偶尔的一天,她做鬼脸时爸爸无意中对她笑了一下,从此,做鬼脸成了松子讨好世界的工具。但是,这个滑稽又丑陋的鬼脸,却把他人吓得离她更远。

没有平安感的孩子,终身都在寻寻觅觅,希望找到那个能看到TA内心的人,盼望得到一句肯定,却常常都会失败。由于,他们不晓得,真正的平安感,其真实本人心里,而不是靠他人给予。

平安感,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份礼物,也是无独有偶的、他人无法取代的礼物。让孩子活得缺乏平安感,就是父母最大的渎职。

当父母没有学会自我察觉和自我生长,没有方法面对本人的痛苦时,就会把心情转移到孩子身上——由于孩子自然地爱父母,愿意牺牲本人成全父母,成为父母心情渣滓的收纳箱。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我们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是我们能够给孩子充足的平安感。有了平安感做铠甲,孩子就会有强大的内心,听凭风吹雨打也会英勇前行。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