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分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心理问题更多?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为什么小时分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权衡一个孩子的好坏。

在学校「孩子平常听话吗?」是家长最关怀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

家长们相互碰面,聊起孩子,也会相互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晓得:本人表现得「乖」,大人就会快乐,本人听大人的话、观察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本人,夸本人「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听本人的话,依照本人的意愿过终身。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教师赞扬有加。

而调皮、叛逆、对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分、批判。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欢和褒扬,为了少遭到处分和责骂,孩子们慢慢学会了将本人真正的感受压制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容貌让本人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剖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小时分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小时分表现的越叛逆,越自在的孩子,长大之后常常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分越「乖」的孩子,

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答主:申晨煜(清华大学 临床医学博士)

1、「乖」、「懂事」都意味着「自我」的压制。

我们的话语体系中不太允许「自我」的表达,在家庭中我们要服从父母之意,不许忤逆;学校里我们要尊师重道,哪敢乖张;工作中我们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级指东你不敢往西;新闻媒体里,更是要发扬社会正能量,暗淡的事物无处遁形。

可一切的压力和心情不会由于你不提就消逝不见,这些所谓的「负能量」反而会变本加厉地对你形成攻击,让你的思想充溢各种忌讳,令你从敢想敢做变得唯命是从。

小时分那些形形色色的幻想被逐一打压下来,你开端变得单调、乏味,以至变成「行尸走肉」。

这些都是「严厉超我」的来源,它倾向于站在「本我」原始盼望的反对立场,对理性的「自我」也带有侵略性。而「本我」、「自我」的压制正是形成抑郁、焦虑、强迫越来越多的一个缘由。

2、「老好人」意味着不敢随便回绝别人。

一位中年男性在半月前的一个夜晚忽然感到心慌不适,随同着胸前区憋闷感,屡次就诊后扫除了心脏疾病,之后转诊到我这里,明白诊断为惊慌发作(Panic attack)。

他是个众人眼中的老好人,大家都以为他脾气好,干活勤快,可他本人十分不愿意供认这一点。

每次有人提出过火的请求,他固然心里不愿意,但嘴上历来不会说半个「不」字,这就招致他心中的怒气不时上涨,可他本人的明智却在控制、压制着心情,但这些心情不会凭空消逝,而会推进身体产生「心慌心悸」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随同「极度恐惧」以至「濒死感」。

后来给他两个倡议,一是去参与一些对立性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拳击;二是允许本人表达愤恨,以至能够吐槽一下那些让他不爽的人。他渐渐可以从自我压制的形式中摆脱出来,惊慌发作的频率越来越低。

3、听话懂事的孩子普通都有严厉的家教。

一个来访者向我倾吐,每当她听到他人的称誉会十分不自由,以为本人受之有愧,而且常常将胜利归咎于客观要素以至是运气。

而当她听到他人的评价时,特别是负面评价,她会一股脑地以为对方是在承认本人的才能,因而变得愈加低沉、不自信。

谈到原生家庭,来访者表示妈妈性格强势,不管是学习、生活,以至感情,都要干预,妈妈的关(kong)爱(zhi)持续了她整个学生时期,大学毕业后,她结婚生子,顺利工作,母亲不再像小时分那样干预本人,但在她心中却构成了一套评价规范(超我),时时辰刻在监视着她的一言一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是指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要表现得足够好(good),为孩子遮风挡雨,协助孩子树立足够的平安感。

随着孩子的生长,母亲要逐步学会放手,让孩子可以单独面对和处理一些事情,在孩子需求的时分及时呈现,同样重要的是,在孩子不需求的时分,适时退开(enough)。假如妈妈不断处于 good 形式,就可能呈现强势的母亲和懦弱的孩子。

4、不要让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中心,假如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形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丈夫,「他什么都听他妈妈的,只需是他妈说的,我们就必需遵照执行」,丈夫以至不惜用「不听话就是不孝敬」的逻辑来责备本人,这让她感到痛苦不已。「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另一位女性来访者哭诉丈夫要跟她离婚,讯问后才得知这么多年来背着丈夫不断在帮衬着娘家弟弟,应用本人关系帮助找工作,弟弟结婚时帮助出彩礼钱,但丈夫提出离婚让她难以承受。「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还是比拟容易辨认的,毕竟网上还传播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示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愈加藏匿。

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失利都会觉得对不起妈妈,在理解他的家庭后发现,他父母在谈恋爱和没孩子的时分感情和睦、如胶似漆,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转变为母子关系,妈妈会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神放在培育孩子身上,对丈夫关怀减少以至漠不关心。这就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假如夫妻关系是家庭中心,具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5、「乖」、「懂事」常常招致严厉的超我。

神经症患者常常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辰提示患者要谨言慎行、恪守标准,但同时也会形成思想和行为的呆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构成常常与童年的阅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报答的爱,比方父母过度请求学习成果、严厉限制游玩时间,这样生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忌讳。

他们可能有着不错的学习成果、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但生活中他们内向、腼腆、羞于表达本人,以至时辰受困于焦虑、强迫或抑郁。反倒是在那些自在生长的孩子身上,我们能察看到他们富有激情、勇于探究的一面。由于他们的超我是灵敏的、富有弹性的。

6、我必需懂事,才干让父母开心。

一个患有焦虑症的来访者谈到家庭,父母在她 7 岁时离异,在那之后不断跟随母亲生活。

她深知母亲接受了宏大的压力才把她抚育成人,所以从小就很争气,从重点小学到重点高中,从优秀的大学再到留学国外,她成了四周人口中「他人家的孩子」。

但母亲对她的请求也不断没有放松过,在她回国工作后,母亲却请求女儿放弃爱情另谋佳婿,这让她彻底解体。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会变得很「懂事」,会体察「父亲」或「母亲」的心情,做事说话谨小慎微,他们要愈加努力的学习工作,才干得到家长的认可。

不只在家庭中,在外也会优先思索别人的感受,而常常疏忽本人。但 Ta 会变得不快乐,总是担忧本人不够好,会被他人责备。但又无法从这个怪圈里跳脱出来。

另一方面,单亲妈妈或爸爸也会经过对孩子的控制来维系曾经破碎的家庭。

在孩子小时分,他们会请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能做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到了孩子成年后会经过干预其婚姻来发挥控制。等到孩子人到中年,有些家长还会经过「生病」来把孩子拴在身边。

相比于普通人群,来访者中父母离异的比例会更高。

从家庭关系的视角来看,Ta 不只要承当起作为子女的义务和义务,而且也要承当起作为「配偶」的义务,但这本来不属于 Ta。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父母角色的缺失,常常会让孩子变成父母来补偿这个缺失。这在实质上是为了解救家庭关系。

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一下,你的早年能否被父母过度控制,也要深思一下,为人父母的你,能否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控制孩子。

7、听话懂事常常招致「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可能呈现的一个场景——当他人提出意见或请求时,常常不假思索地容许下来,对 Ta 们来说这是天经地义之事,由于他人的心情和感受常常比 Ta 们本人的更重要。

但其实 Ta 们通常并不能自洽,在下认识的容许了对方之后,可能才会回过味儿来——原来这可能是超出本人才能范畴的事情,或是本人基本不愿意做的。但为时已晚,由于「面子」的缘由,又无法重新拒绝对方。

受一位来访者的启示,Ta 在处置跟别人关系的时分有个小窍门,就是「不要立刻容许对方」,这样做能够防止直接回绝所带来的「为难」,也能避免本人重复堕入自责的心情泥潭中。

即便容许对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假如考虑后决议回绝,还能帮本人争取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想理由。

8、听话的孩子有时无法精确表达心情。

一些心身疾病或神经症患者无法恰当地表达心情和感受,Ta们常常无法了解本人或别人的心情,这一定水平障碍了理解自我,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构建。

言语和自我认识关系甚密,只要当我们的话语体系中呈现了必要的、精确的名词或形容词,才干让人们的心情和思想得以定位。

因而心理治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经过用病症学术语或心理学表述来对来访者的感受停止标志,加强 Ta 们确实定感和掌控感。

当人们可以把一件事情置于某种逻辑关系之下时,它就仿佛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了。内在的思想或行为就不再排挤、恐惧或惧怕失去控制;反而,人们的内在心情就能以命名的事物为根据,让人取得掌控感。

9、听话的孩子不敢主动表达本人。

一个来访者被四周朋友评价为高冷,不会主动关怀他人,Ta 本人解释为不愿意跟他人聊闲天,「这是糜费时间」或者「这是无效的沟通」。

我猎奇「那什么才是有效的沟通?怎样才是不糜费时间?」在 Ta 的印象中,聊天一定需求带着目的性,比方为理解决矛盾、为了使得事情有所停顿。有时分以至需求功利一些,对本人有用的人和事,Ta 才愿意去花时间理解和沟通。

可 Ta 说着说着认识到「不聊闲天儿」可能有些不对劲,由于这让生活变得无趣,而且充溢了「政治正确」,那些有趣的人和事离 Ta 越来越远,而本人的心情也逐步表现出抑郁和过火担忧的状态。

生长过程中有各种不同的缘由形成了我们不喜欢「聊闲天儿」,比方在原生家庭中缺乏轻松而温馨的环境、学校的某个教师曾因本人聊天而严厉的批判责备,或是没有找到适宜的聊天对象等等。

这些都让我们以为「聊闲天」、「说废话」是不对的,逐步使本人丧失掉了这种才能,但与此同时可能丧失掉的还有「心情排解的通道」和「获取快乐的源泉」。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判别题,固然很多「乖」孩子长大后容易有心理问题,但并不等于我们能够说一切乖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小编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要再一味追求做个「乖孩子」或是请求本人的孩子必需变「乖」,希望我们都有美妙的将来。

本文来源知乎,转载请联络原作者。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