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这份历时7年的教育质量报告,用数据提醒了影响学习的9大要素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增加孩子的幸福感,才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基本。

01

乡村地域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学生“手机依赖症”成为教育中的“新痛点”。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为学生装备手机?也有学者倡议,制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

《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直观地反映了这种“依赖症”:其中有一所学校近七成的学生有手机依赖或手机依赖倾向。《报告》以为,从整体上看来,中学生手机依赖状况比小学生更严重。而团队历年的追踪数据显现,有手机依赖或倾向的学生比例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向。

02

子女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受其

父母手机依赖行为的影响较大

为了进一步考证结果,团队设计了一组调查询卷。他们向孩子提供了4个选项,选择“父母为了玩手机,对我耐心以至怒斥我”“父母由于不断玩手机而不关注我做什么”等内容的学生,手机依赖比例大约是对照组的两倍。

刘坚发现,“在调查数据中,有超越一半的学生反映存在‘父母在家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的现象,而家庭手机运用规则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水平较高。”

《报告》剖析,父母有手机依赖行为,其子女手机依赖的比例简直翻倍;另外,假如教员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则会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03

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上存在明显城乡差别

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乡村学生具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固然城市学生手机具有率高,但乡村地域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使城市和乡村学生手机具有率相当,但乡村地域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仍然更高。《报告》调查发现,超越25%的乡村地域寄宿生以为,本人睡眠缺乏的缘由是“看电视电影、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等消遣活动”,而这一比例远高于城市寄宿生。

“乡村地域父母共育的欠缺可能是形成手机依赖状况较为严重的缘由之一。”刘坚剖析,父母共育水平较低的孩子更容易手机依赖。城市父母能做到“哺育子女过程中共同协作、与配巧合理分配育儿任务”的比例,均远远高于乡村地域的父母。

今年年初,教育部在《关于增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细化管理措施,有限制地让学生带手机入校园。做好家校沟通,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请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运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增强管理的必要性。请求家长实行教育职责,增强对孩子运用手机的催促管理,构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在刘坚看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言传与身教是重要的:从言传角度动身,父母应与孩子就手机运用时长、手机运用方式等制定“家庭手机运用规则”;从身教角度动身,父母应认识到,通常若父母本身手机依赖较高,那么其孩子手机依赖水平也高。他倡议,“父母本身也应做好表率,养成较好的手机运用习气”。

04

补课时间越长学业成果反而降落

《报告》显现,在小学,有22.2%的学生每周至少参与3小时以上的校外补课,而在初中学段,这一比例上升至32.8%,以至在局部区县,每周校外补课6个小时以上学生的比例超越35%。

补习时间越长,对学生的成果进步能否更有益?

刘坚率领团队进一步剖析发现,对成果优秀的学生来说,参与校外补课反而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每周参与校外补课时间越长,他们的学业成果呈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刘坚解释,作业时间与学业表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当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做作业时,其学业进步的水平反而降低了。

以初中阶段为例,有34.9%的成果优秀初中生每周补课超越3小时。而在成果优秀的学生群体中,每周参与校外补课的时间越多,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客观幸福感越低。在成果中等的学生群体中,也是如此。

近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根底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要进一步标准中小学招生入学次序,坚决斩断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与校外培训挂钩的行为。他以为,“在此根底上还要做到进步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得更好、学得更足,不至于在学校里处理不了学习的问题,还要到校外去搞补偿性培训。”

05

课外补习和课内作业是招致

学生睡眠缺乏的最主要缘由

《报告》也留意到,“手机依赖症”、课外补习班众多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响”。

《报告》显现,小学生睡眠时间达不到国度规则规范的比例是88.8%,而初中生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7%,有34.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缺乏7小时。

团队成员进一步剖析不同区县学生睡眠缺乏的缘由,发现“家长布置的补习”和“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排在前两位的最主要的缘由。

“牺牲睡眠时间不一定能带来学生学业程度的提升。”刘坚提示,“通常我们仅仅关注‘布置作业’‘补课’所代表的时间投入对学生学业的作用,而疏忽了一些间接要素。如过多布置作业、过多补课、强调牺牲睡眠时间来学习,事实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味也会产生负向影响。”

团队经过更直观的比照剖析发现,在小学阶段每天睡眠时间在9-10小时的学生,依据专业量尺分数转化,他们每个学科的均匀学业成果为588.2分,而睡眠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的学生均匀成果降落了66.6分,初中阶段数据也有同样的趋向。

参照国际同类大范围测试的分数转换方式,“这相当于每天少睡1-2个小时的学生,比充足睡眠者少承受约1.7学年的学校教育。”刘坚解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不同窗年段的学生反映,当本人的睡眠缺乏时,第二天上课会呈现肉体疲惫、留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研讨报告标明,经过‘奋战到半夜’来进步学习成果是得失相当的。”刘坚说。

在前不久举行的“世界睡眠日”的一次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也曾提到青少年的“缺觉”问题。他以为,睡眠缺乏会影响身体及脑智力的发育,严重的或可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用。

陆林倡议,高中生要睡够8个小时以上,初中生要睡够9个小时以上,小学生则要到达10个小时左右睡眠。

06

保证睡眠、规律早餐、每天锻炼、

坚持阅读、丰厚亲子活动,

让超越九成的小学生和八成的中学生感到幸福

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五项根本“保证”至关重要。若能为学生提供五项根本“保证”——根本保证睡眠、规律早餐、保证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父母关注子女生活,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每缺乏一项“保证”,中小学生幸福感较高的比例将降落10%左右。

该团队综合剖析了学生睡眠(根本到达国度请求的睡眠时间)、早餐(每周至少五天早餐)、体育锻炼(每天均参与体育锻炼)、阅读习气(每天阅读半小时)及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关注水平对学生客观幸福感开展的潜在影响。数据标明:以小学生为例,得到五项根本“保证”的学生比例仅为12%,而在这些学生中,感到幸福的学生比例为91.5%。当一切“保证”均不能满足时,学生感到幸福的比例仅为48.9%,均匀而言,每缺乏一项“保证”,学生幸福感比例会降落10%左右。

07

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安康开展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相关数据充沛诠释了冰心“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意涵。数据标明,阅读有助于学生学业及心理安康的开展,有助于降低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进步客观幸福感。每天阅读半小时,就能给学生带来较大收益;当家中藏书量相当时,具有较高阅读兴味的学生学业表现较佳;此外,有选择地阅读也十分重要,阅读故事书及引见人物或自然的书,有助于学生开展。

该团队对有关学生阅读的相关状况停止了多维度的调查,其中包括家庭藏书量、阅读时间、阅读兴味、读物类型等,基于多年的研讨数据,发现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有益的书,均有助于学生的开展。

数据显现,以小学为例,藏书量越多,成果越佳。当家中藏书量仅为20本以下时,学生学业成果均匀为514分,而家中藏书量达200本以上的学生,学业成果均匀为607分。数据标明,只需坚持良好的阅读习气,例如每天阅读半小时,就可以比完整没有读书习气的学生高出42分(相当于多承受了约1学年的学校教育)。读书的好处除了表现在学生学业表现外,也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康开展方面。数据发现,家中藏书量越多的学生,其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的水平越低,且客观幸福感越高。

08

中学阶段,父母过多关注子女学习,

特别是考试成果或名次,常常不利于

学生的生长和开展

关于不同窗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关注、关怀子女的方式存在一定差别。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学段,家长更多关怀子女的日常生活、喜好专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气氛时,学生在学业开展、兴味喜好和心理安康等方面的表现更好;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果及名次,关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开展可能适得其反。

该团队对家长参与子女生活和学习的内容和水平等做了长达七年的追踪调查,并基于多年数据对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家长参与状况停止深化剖析。数据结果显现:“父母如何参与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对不同窗段的学生影响不同。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味和心理安康等方面的开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果最佳。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别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果更高。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果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经过对不同组合的比拟能够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开展以至更好。

由此可见,无论是小学、初中或高中,家长更多关怀子女的日常生活、喜好专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气氛,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味和心理安康等方面的开展;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果及名次,关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开展可能适得其反。因而,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明有利于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

09

良好的家庭和学校人文环境可以

协助处境不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胜利

本研讨数据标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抗逆学生比例分别为15.5%和17.5%。进一步剖析发现,假如一个地域的亲子关系良好,学校普遍注重校园文化建立,教员能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采用得当的教学方式,那么该地域学生的抗逆比例将显著增加。

“抗逆学生”指的是家庭社会经济位置处于后1/4,却能克制相对不利的生长环境,在学业成果上进入前1/4的学生。国际上通常用这些学生在相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学生中的占比来权衡该区域的教育公平情况。统计结果显现,小学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5.5%,初中阶段抗逆学生的比例为17.5%。不同区县抗逆学生比例差别较大,其中小学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3.4%-26.3%,初中阶段各区县抗逆学生的比例为5.3%-32%。

数据剖析发现,小学阶段区县社会经济开展程度更高的地域抗逆学生比例反而较低,而初中阶段两者之间相关不显著。国际相关研讨标明,经济开展较好的地域常常更容易呈现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当学生生长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域时,富有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时机,使得家庭条件艰难的学生更难以完成抗逆。

进一步研讨发现,家长若可以与孩子坚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该地域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若家长可以更充沛应用社区教育资源(如博物馆、文化站、科技中心等),丰厚子女课余生活,则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1%和15%。假如学校可以注重校园文化建立,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3%和66%。假如教员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14%和17%;假如教员可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那么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32%和47%。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