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自卑还是高情商?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01  

晓华,我们单位的“老好人”。

老板恳求加班赶材料,几次都是她独揽独包,一朝一夕,大家都习气性地把手里多余的活儿交给她处置;

有时大家一同订外卖,她会主动帮没带钱的同事垫付餐费,之后也不好意义再去要回;

她也常在下雨天把自己仅有的一把伞借给同事,自己顶着个塑料袋跑回家。

即使这样,大家对她依旧褒贬不一。有人以为她心机深,有人以为她目的不纯,有人以致以为她生来就该做得比别人多,付出得比别人多。

有次我和晓华被分在同一任务组,她帮别人做的材料呈现错误,对方不只不承担义务,反将义务全推给她。事后,她哭着跟我说:“为什么我平常尽心尽力地对大家好,谁有困难我都帮。怎样到头来,我却得不到半点好?”

她成了不能犯错的“好人”,一点小问题都会把她打入道德水平以下,以致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她就是装的,之前那么好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她以最卑微的姿态善待每一个人,得来的却不如一个长期得罪人、偶尔懂事一次的人的掌声多。

  02  

曾看到一篇文章讨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过度敏感脆弱,由于自我边境模糊,所以总是想当然以为别人和TA一样没有边境。

这样就构成一方面他们会由于能够随意打破人与人世的交流界限而容易和一些人变得比较亲密,另一方面又会由于得不到别人更多的报答和关注而痛苦。

他们总以为被讨好对象能够理解到他们的需求,所以在讨好对象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时分,他们只会付出更多的讨好。

讨好者投入了太多的‘漂浮本钱’,他们常常‘不甘心’自己的一切的付出和讨好都化为幻灭,因此只能堕入‘无休止的讨好并期盼着别人永远不会到来的报答’之中。”

朋友圈三天可见功用,让很多玻璃心不安揣测了一番,“我是不是说错话让TA生气了?TA是不是不喜欢我?”

我是个极少发朋友圈的人,有次,通讯录中有一个很久不联络的人发信息问我是不是限制了TA看我的朋友圈?还是设置了分组可见?

这条指责式的信息让当时的我十分不解,后来和几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聊过后,他们通知我:

“的确有这么一类人存在,假设你认谬误解过他们,就会发现他们更像一个受害者,一只惊弓之鸟。

他们极度脆弱,需求不时经过乞求别人的关注和赞扬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们以致会因得不到关注和理解而指责他人,这种过度的责问背后其实藏着深深的自卑。”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这样的:人真的有必要活成被人想要的样子吗?

有一个人回答:

“这不是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这是不得不的妥协。

十五岁的时分我会在课桌上一天不动,由于惧怕自己举止惹人讪笑。

二十五岁的我,会在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时分匆匆步入婚姻,由于不想被人以为是异类。

往常三十五岁的我,混吃等死,不敢奢望幸福,由于怕别人说我不配。

人人说我静秀,人人都不懂我。

由于太多的顾忌,我曾经慢慢的失去了一些资历。

终究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终究活成了自己最不想要的状态,最终也并未讨好任何人。”

讨好就像一个怪圈,投入其中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得不到后反而会堕入深深的自卑。他们普通对自己的才干缺乏自自信心,并企图依托他人获得幸福感战争安感。但是,放弃自己的权益,依托他人获取自我认可的方式是十分不稳定的。

蒋方舟也曾在镜头面前分享“讨好型人格”给自己带来的被动和压制,她回想自己从小到大总是会不自觉地以成人规则去讨好所谓“权威”。一朝一夕,讨好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为逃避抵触,以致在和男朋友分手时,也不敢回应对方不依不饶打来的电话。

她说:“我没有跟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所谓真实的关系,是你能和对方吵架,可以把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他。”但是,讨好型人格在处置问题时,倾向于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

他们对社交中呈现的争持、尴尬、意见抵触等负面状态会十分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调和的气氛,以致不惜牺牲自己利益。

  04  

有人问:林志玲属于讨好型人格吗?

的确,讨好型人格的人和高情商的人在某些方面很相似,比如他们同样心机缜密,有同理心,都很擅长从细枝末节去分析别人的心情,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他们看上去似乎总是心平气合,擅长与人和睦相处。

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高情商的人,深谙游戏规则,并擅长把控。他们有主见,对他人包容却不纵容。他们有准绳,会客观分析问题并处置问题。他们有明晰的自我认知,从不随意贬低自己,也擅长控制自己的心情。

讨好型人格的人则过于谦卑,下认识忍让。过火在意他人评价,也习气性将别人的错误归于自己。他们留神得压制着自己的愿望,企图经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认同,但这背后躲藏的常常是畏惧,是脆弱,是惧怕失去。

从许知远访谈林志玲那一期节目中可以看出,林志玲不断眼含笑意,对许抛来的每一个问题都真诚作答,并未刻意迎合或逃避。她坦率、直接、以致吃苦其中,看不出她有任何的唯命是从或慌张不安。

许在访谈终了后也表示对林如此坦诚地展示自己的挣扎和盼望感到不测,但又被如此自然、如此放松的她所触动。

关于林志玲,有一句传播甚广的评价:由于太圆满,所以索然无味。

但是关于这一评价,林志玲的见地却不测通透,她说:“其实女孩子就似乎一颗钻石,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才是真正完好的女人... ... 可是面不一定不要做的那么外放的,我也没有必要随时通知大家这个是我的才干之一... ...”

她清楚自己的尺度和边境,深谙自己的天赋所在。她坦诚自己确有想要迸发的愿望,但也笃定道自己是个不会失控的人。

她找到自己人生需求扮演的角色,自尊自爱、张弛有度,这才是高情商的最好表现。

  05  

讨好型人格的人假设不想继续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该如何及时止损?

1、与自己对话。

由于你长期“饮鸩止渴”,已沉浸在过度关注他人需求的状态中,你一切得体的行为、谨慎对答并不是由内而发的自主行为,而是希望以此换取他人关注的被动行为。

你要尝试将你对他人的过度关注转回自身,只需当你回归内在,才干为自己这种不受控制的讨好行为按下暂停键。

2、不要逃避义务。

你的敏感、脆弱常让你不自觉得中止自我批判。为了逃离这种无力感,你总是逃避自身问题,经过不时辅佐他人来制造“自己具有处置问题才干”的假象。

一朝一夕,你一次次在自己的问题上崩溃,再一次次向他人奉献自我,这终究是个死循环。要看到你自己才是需求辅佐的那个人,不要把照顾好自己的义务寄希望于他人。

3、提升自我价值。

你常将自己摆在“弱势”位置以寻求安全感,但这只会不时消磨你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你放低自己,希望以此来避免抵触,得到他人喜欢。这种逻辑并不正确。

在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对方如何对待你,根本取决于你是谁。你具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的自我贬低并不会为你赢来真正友好的回应。

每个人在终身中或多或少会呈现讨好行为,有的人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较久,有的人可能只是偶尔停留。

但我们并不需求过度责怪自己,我们并不圆满,呈现任何问题都是正常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引发问题的那个根本缘由才值得我们关注。

不要让过高的自我恳求障碍我们对自我状态的觉知,一切引发问题和痛苦的事情都可以作为人生道路上生长的踏板。

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具有处置问题的才干就可以。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认识自己,认辨认人,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作者:吼里
来源:简书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