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教员应该理解的7大心理学规律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孩子不好教,怎样说都听不进去;学习成果不好,又没有积极性怎样办;针对教育中的难题,家长、教员无妨多学点心理学,控制一些可实践操作的教育心理技巧。

下面的心理学规律,很多都是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能够试试。

01.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红两组:A组和B组,并且通知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十分聪明;同时又通知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普通。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停止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居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可以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示,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作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意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通知他们的教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观又发作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如今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呈现这种现象呢?

这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点评】你的希冀有多高,孩子将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承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教师、妈妈都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假如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心情遭到影响,严重的以至会影响其心理安康。

相反,假如教师、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经过等待的眼神、赞同的笑容、鼓励的言语来滋养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愈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希冀有多高,孩子将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02.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打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议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议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完毕了冗长的演讲开端捐献时,马克·吐温由于愤慨,不只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惹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对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点评】千万别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经常发作。

如,当孩子犯错时,家长、教师会一次、两次、三次,以至四次、五次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判,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恶感厌恶。

被“逼急”了,就会呈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批判不能超越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判一次”。

假如非要再次批判,那也不应简单地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腻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03.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耐。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繁华,我觉得本人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快乐,第二天依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能够吧,孩子依然兴致勃勃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怒发冲冠,“一天才2美分,知不晓得我们多辛劳!”他们向老人赌咒,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办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本人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支配着美分这个外部要素,所以也支配了孩子们的行为。

【点评】家长奖励孩子,应当要对学习有协助。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方,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假如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或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味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味,增加孩子对学习自身的动机,协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

家长的奖励能够是对学习有协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04.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暖和”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能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冰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冉冉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取得了成功。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到达目的,就是由于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求。

这种因启示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求而产生的心理反响,就是“南风效应”。

【点评】多一点“人情味”的褒扬,孩子表现会更棒。

由此我们能够晓得,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恫吓”之类“北风”式教育办法是不可取的。

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褒扬,培育孩子盲目向上,才干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05.

心理规律五:蝴蝶效应

据研讨,南半球一只蝴蝶偶然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小气流,由于其他各种要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原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要素的参与作用,能够开展成极为宏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点评】教育孩子无小事。

“蝴蝶效应”通知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

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置,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终身;

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终身。

06.

心理规律六: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缺乏,而战争又确实需求一批军人。

于是,美国就决议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役。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停止战前的锻炼和发动,并随他们一同到前线作战。

锻炼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停止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本人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说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变好、如何痛改前非等。专家们请求犯人们认真誊写后寄给本人最敬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本人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英勇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轨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役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英勇拼搏。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点评】别老说孩子“笨蛋”。

这一心理规律在教育中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例如,假如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样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标题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教师、家长必需戒除讪笑侮辱、责怪埋怨、要挟恫吓等言语,多用鼓励性言语,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07.

心理规律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恳求他人协助时,假如一开端就提出较高的请求,很容易遭到回绝;而假如你先提出较小请求,他人同意后再增加请求的重量,则更容易到达目的,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点评】褒扬鼓励有技巧。

在教育中,我们也能够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请求,待他们依照请求做了,予以肯定、褒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步进步请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发奋向上。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