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任务是:维护孩子的猎奇心和独立考虑

发布时间:

图片

01

教育的任务是维护猎奇心

人是天生就有潜在的智性才能的,这种才能在我看来包括两个根本要素。第一是猎奇心。

我女儿今年8岁,很小的时分,她就对这个世界感到猎奇,会问很多让人很不测的问题。她问这些问题最多的时间是5岁时。你们听听她5岁时都问什么样的问题。她有段时间晓得了人会老,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说“我不想长大”,说“要是没有时间多好啊!”然后就老揣摩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样回事。

我说:“宝贝,你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爸爸也不晓得,我们一同来想吧!”有一天,她似乎想明白了,说:“时间是一阵一阵过去的,比方说,我方才说的那句话,方才还在,如今曾经没有了,想留也留不住了。她明白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性质。”她精确地把握了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很好地把握了这个问题。

她还有一个问题:“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

她妈妈被问蒙了,说“世界的外面还是世界吧”。

啾啾想了一会儿,表示了解,用听CD的经历做比如,说:“哦,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这就有一个世界无限向外推进的觉得。

我在家里历来不和她谈哲学,我想逃避,有一本书叫做《孩子是个哲学家》,我十分同意——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很猎奇,所以会有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一切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你去想这些哲学问题,都有一个十分雄厚的背景。

普通关于孩子这种深入的问题,肤浅的家长常常会有几种回应:一种是顶回去,“不要异想天开”;还有一种就是随意答复,这种答案肯定是错的,它没有答案。

猎奇心在孩子童年时期是最旺盛的,但也是最脆弱的,很容易被摧残的。事实上,我觉得大局部人的猎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摧残得越来越少。现代教育制度,完整是和猎奇心作对的——无用的书,就不让你读;有用的唯一规范,就是对考试有用。以致于爱因斯坦感慨道:

“现代的教育办法居然还没有把研讨问题的崇高猎奇心完整扼杀掉,真能够说是一个奇观。”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护猎奇心——这是智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它是人的智力生活的开端,一个永久的要素。看一个学生的智力高不高,第一个尺度就看他有没有兴味。

02

独立考虑寻觅答案

智力的另一个要素就是独立考虑的才能。所谓独立考虑的才能,就是关于任何理论、说法,你都要去追问它的依据,在弄清有无依据之前,你要存疑。这就是笛卡儿说的“疑心一切”。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考虑才能是人的内在自在。头脑是自在的,你就不会盲从他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在,而不在于灌输特殊的学问,不在于培育专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裔物理学家。

在爱因斯坦逝世前一个月,他的母校苏黎世大学百年庆典,请他写一篇留念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没有吹捧母校而是批判母校,也批判整个教育制度。他说:

“从我进校后就发现,依照学校的制度和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好学生,由于成为好学生就意味着认真听讲以及做很多作业,我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计,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果的学生,然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我的屋子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巨匠们学习。”

爱因斯坦固然上了大学,实践上是自学的。

许多出色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把它概括成一句话:向教育要自在。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改动教育体制,但你能够争取你本人的自在。

我很同意一句话:学生在学校里主要就是要学会学习。你学会了学习,有了自主学习的才能,这是一笔终生的财富。有成就的人都是终身自学者,永远在学习,不需求教师。

另外我强调一点,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智力生活最大的特性就是非功利性。有一个古希腊例子令我印象深入: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100头牛来庆贺。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一点物质上的结果都没有,他觉得到的是智力活动得到成功的这种快乐。

图片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智力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自在生长。智育的目的,不是学问。所以,对学问的兴味,是教育第一要维护要鼓舞的东西,一个人在他终身中,详细感兴味的点是可变的,但一定要有对学问的兴味,尝到学问的乐趣,感到动脑筋、学习是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巨匠。我觉得基本缘由就是太适用,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假如一个国度中,凭兴味学习的人越多,那个国度就会成为肥美的土壤,最容易出巨匠。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