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攻击性很强的都是“老好人”?

发布时间:

图片

你有什么特别的交友准绳吗?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有个倡议: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恨的人做朋友。

由于那些看似不会愤恨的人,其实会用更共同的方式回击你——比方下属拖延工作,伴侣成心哪壶不开提哪壶,普通朋友在你背后搬弄是非……

这种没有被直接表达出的愤恨,被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称为“隐形攻击”。

他在《隐形攻击》一书中做了这样的定义: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经过拖延、规避、成心激怒、暗中报仇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位置不对等而累积的愤恨。

通常状况下,它的杀伤力,比直接攻击还大。

它不只会毁坏关系,以至危害你的工作和家庭。更可怕的是,隐形攻击者不在乎胜负,只在乎每一次报仇的时机。

01

你被隐形攻击了吗?

《隐形攻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阿宽和小罗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关系很好。但某天,总公司忽然给部门“空降”了一个新指导大卫,不久后,本来以为有望升职的阿宽被调到了另一个子公司。

这让小罗很不爽,觉得是大卫挤走了好朋友,于是工作积极性降落了很多。大卫履历辉煌,在沟通中经常搬出过去的经历,“以前的工作中,我们是这样做的......”或“那样做会更好”。

小罗和同事们没有直接向大卫表达过不满,却总在私自谈论:你呆在团队的时间没有我们长,凭什么指手画脚。

渐渐地,这个团队的业绩逐步下滑,大卫也很苦恼,团队执行力不行,他却完整搞不清发作了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职场情境,隐形攻击最终伤害了整个团队。

其实,无论处在哪一种人际关系中,有不满就会有愤恨。假如愤恨被压制,它们就会经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家庭成员之间,也同样存在着隐形攻击。

墨菲博士说,家庭关系中,父母是强势的一方,他们会对孩子停止咒骂、指摘、管束,而孩子作为弱势一方长期无法充沛表达本人,只能经过拖延、懈怠、抵抗等手腕予以“回击”父母。

比方,家长越是催孩子快点穿衣服、洗脸,孩子就表现得越慢;越是请求孩子早点写完作业去睡觉,他常常就会拖到晚上11点……

还有些家庭的隐形攻击,呈现在兄弟姐妹之间。比方相互比拟孩子得了哪些奖学金,被什么学校录取,但这种比拟并不是为侄子侄女祝愿,反倒有很多嫉妒的心情。

墨菲博士以为,这种不安康的心情以至还会传送给后代,家庭成员虽不会遭到直接的伤害,但每个人都仿佛被“卡住”一样。

更为常见的一种隐形攻击,呈现在夫妻关系中。

比方有这么一对夫妻,丈夫脾气很好,妻子也温顺贤惠,但不知为什么,妻子总是在一些小事上出情况,比方经常不当心把碗打碎,或者约会经常迟到,这让丈夫很是头痛。

真实的缘由是,这位丈夫有比拟强的控制欲,不只不允许她单独和别的朋友一同进来玩,连妻子的穿着、发型也都要是他喜欢的。

慑于丈夫的强势,妻子固然外表不对抗,但采取了另一种方式表达不满——用打碎碗、迟到等来给丈夫找不痛快。

很多夫妻不就是这样吗,心里明明积压了许多不满,可从未向对方表达。

但是他们会成心触碰对方身上的心情按钮:我明晓得那样做你可能会生气、发怒,我还是会成心按下去,你以为我是不当心,其实我是成心的。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用这种拧巴的方式来表达愤恨,却不愿直接坦诚沟通呢?

02

为什么会呈现隐形攻击?

墨菲博士以为,童年时期的阅历,决议了我们成年后能否具有攻击性。

朋友文文有个不好的习气,不论是什么工作,她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拼命赶工。

譬如,公司周一开了会,老板让她最迟周三晚上整理好会议记载,可是无论周一周二时间多么宽裕,她都会拖到周三下午,才对着电脑一顿狂敲,赶在deadline前最后一刻发给老板。

其实,文文做事拖拉的更深层缘由,与她的童年阅历有关。

小时分,文文父亲对她请求很严厉,每天都要检查作业,一旦看到错处,就狠狠批判,呵斥她不够努力。

其实,她的内心对父亲特别愤恨,但她历来不敢说。后来,她想了个方法,熬夜到最后一刻才将作业写完。这样,由于她熬夜学习,父亲即使检查出错误,也不忍发火,反而会夸她用功。

在公司里,由于老板具有权威,在她潜认识里,面对老板就像面对父亲一样,所以她不盲目地就祭出了小时分的“绝招”,以防止遭到苛责。

像文文一样,由于童年创伤的存在,那些躲藏愤恨的人常常不能自在地表达本人。他们被卡住了,看不到如今,无法与过去分裂,也不能摆脱痛苦的回想继续前行。

《隐形攻击》里说,假如一个孩子可以得到褒扬和鼓舞,他们就会做更多的冒险和努力。相反,假如他们以为本人永远不够好,或得到的批判总是多过夸奖,那么隐形攻击就会成为他们的工具,以至变成了一种习气反响。

父母要允许孩子正常表达出心情,并且予以接纳,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人际沟通办法的示范。

电影《怦然心动》有一个情节,证明了被父母认可的孩子有多侥幸。

女孩早上醒来发现本人心爱的梧桐树要被砍掉,于是爬上树表示抗议。

下面的工人都劝她下来,不然就要开端砍树。

爸爸担忧女儿的安危,爬到树上对女儿说:我晓得你很喜欢这棵树,爸爸也舍不得,但是为了你的平安,我们必需下去。

女儿固然听了爸爸的话,但每天闷闷不乐。

后来,爸爸将手绘的梧桐树放在了她的房间。女孩看到之后特别开心,她感遭到了父亲接纳了她的心情,也了解她内心的愤恨,于是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

假如一个孩子的愤恨不被接纳,那么他内心躲藏的愤恨就好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能够对本人和人际关系形成“重创”。

03

如何应对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不只让我们无法具有称心的人际关系,还会带来持续的压力、焦虑等对立性心情,进而涉及身心安康。

事实上,我们对一切事情表现出来的容忍和抗拒,教会了他人如何看待我们。

试想一下,当别人恳求你帮助时,你能否惧怕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比方,你明明心里想的是“对不起,这个忙我帮不上”,可是嘴上却说“好的,没问题”。

关于大多数人而言,说“不”太难了。

《隐形攻击》里点明了这种心理的坏处:人们以一种宁愿逃避的方式去做事时,他们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仇恨的心情。况且日积月累的逃避,会让你耗尽精神,以至解体。

大多数人觉得标明立场会让本人不安,而墨菲博士说,那是由于你惧怕说“不”,惧怕有人不喜欢你或你的答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起“隐形攻击”的,常常都是些“老好人”。

比方我的朋友丽霞,他人问她借钱,她宁愿本人日子过紧巴点也要借;明晓得本人不能吃辣,宁愿拉肚子也要陪朋友去吃红油火锅;明明能够早点下班,却由于同事一句“帮帮助”而留下来加班。

即便这样,仍然还有人觉得她不够真实,“有点装”。

她很难过,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姿势愈加讨好,以求得到他人的认可。

这恰恰是墨菲博士所担忧的:他人试图经过褒扬或欺凌来塑造我们,我们也很有可能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但生活并不取决于我们如何被别人看待。生活是需求我们本人站起来,对抗他人的成见。只要这样,我们才干防止被人支配和塑造。

维雷娜·卡斯特在《怒气与攻击》里写道:

我们每个人都该问一问本人,你能否曾经过言语、态度、姿态等伤害过他人,并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以至和蔼可亲?

当我们感到不满时,除了攻击,还能够努力坚持冷静,让本人倾听对方,用同理心替代愤恨。

真实无法冷静,你能够选择合理表达本人的愤恨,但留意不要攻击别人的人格。由于你影响不了他人的行为,我们只能调整和控制本人的反响。

假如你曾经遭受过隐形攻击,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对那些攻击者多一分了解:他们只是没有以恰当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愤恨;

假如你曾经对他人停止过隐形攻击,希望这篇文章也能让你对心情多一些关注和接纳,以更真实潇洒的姿势生活。

不尴尬他人,也不冤枉本人,希望我们都能够做到。

知春寒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