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著名的心理游戏——精神分析带来巨大好处

发布时间:
知春寒

图片

许宜铭《重塑心灵》一书中八种著名心理游戏。看过之后,想必喜欢用肉体剖析疗法的心理咨询师会收获颇丰。

孩子喜欢玩游戏,只需是游戏就能让孩子一再反复,乐此不疲,其实有些心理形式的互动,也是身为大人的我们一再陷溺、反刍而不自知的,源自于小时分在真实表达本人的需求时,遭到回绝、否认,遂开展出一套生活规则,不坦诚直接表达本人的情感与需求,而用暧昧的方式来请求,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就在于累积“心情的点券”。

累积心情点券

点券愈多可兑换愈大的礼物,如一百点时小吵一番、五百点时大吵一架,有人积到一万点时分手、离婚,累积十万点时肉体团结,二十万点时自杀、杀-人。

点券还可分红好多种颜色,红色代表愤恨的点券;黑色是后悔、自责;褐色代表懊丧、无助、伤害;白色则是为正义、公平而付出代价;灰色代表惧怕;蓝色带来罪反感;金色代表喜悦、生长、欢乐,来自于真实的密切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累积各色点券,每一种心理游戏都有特别的点券可兑换,心理游戏闭幕时,主角总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创伤,一再纵容本人回到原始创伤里复习,愈陷愈深,以至回到小时与父母互动时,心灵深处的幼儿决断期感受,比方说:“我是不幸的,他们都不协助我,没有人真的爱我。”小时分对本人的判别与觉得会内化,且日后不时在生活事情中强化。这时唯有带着觉知去检查本人的举止,与家人、朋友、爱人的关系才干跳脱心理游戏的圈套,摆脱现世轮回。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引见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呈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虐待者”、“解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十分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讨中发现一切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虐待者、解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假如你认真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一切的故事简直都有这三个角色。简直一切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时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圈套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时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别人树立密切关系的才能,你才干够真正从这个不时反复演出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外表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解救者这两种姿势呈现,事实上却施加给他人很大的担负与压力。所以当你在停止心理游戏剖析的时分,请你特别留意本人身上这个局部,看看本人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形式,以致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本人虐待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气用解救者的角色在虐待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盲目。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发觉本人能否在玩这些游戏,怎样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觉得,闭幕时一再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察觉可与之前驱迫令、制止令的自我分析联合在一同,你会看到本人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习的剧码。

 一、 是的……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面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倡议的人就呈现了。

就像有的学员经常对我说:“许教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样办呢?”我答复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样办?假如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方法照顾孩子了!”我答复她:“假如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能够??法律途径处理!”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假如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样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假如各位认真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如今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外表上仿佛很需求他人给她倡议和协助,但是当他人真正给她倡议时,她却又不断找理由拒绝。事实上,她基本不是真正需求他人的意见,由于在她心里早就有了本人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拟热心协助他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时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协助他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懊丧、愈来愈波折,而那个去寻求别人协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本人童年时受创的经历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能够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曾经学会不时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留意和协助,这样的人不断让本人扮演牺牲者,以吸收喜欢解救他人的人呈现,但是那个企图协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虐待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法、很懊丧的觉得,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非常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

二、都是你害的!

第二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见,我今天也不会把本人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由于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他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承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倡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一切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意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需一个人承当义务时,他的内心会有宏大的担忧和恐惧,因而,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本人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一切的过错都推到他人身上,只由于这样子他能够不用为本人的所作所为负起义务。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本人是无辜的。

 三、 搬弄是非

第三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搬弄是非”。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通知你哦,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义!你看他外表上仿佛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厌恶你的。”其真实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能够看到像这样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他们不时地在背后谈论他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本人心中对那人的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不断都是很关怀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接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忧,你晓得吗?其实真正关怀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搬弄是非”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搬弄是非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手段就是:让他由于你的倡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非常懊丧的时分,你又给他十足的鼓舞和抚慰。

我们能够分明地看见一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求与他人树立密切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分父母就经常鼓舞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致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时地用这种搬弄是非的方式来树立本人与别人的密切关系。

四、让我逮到了

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SO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的!”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普通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恨遭到压制、否认。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不断以为愤恨是不好的,因而在生长过程中,会很惧怕本人对他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有抵触。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论和抵触,而这样长期不时地争持使他非常恐惧、惧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分,就决议本人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由于愤恨的心情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经历。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屡次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恨或不满的心情,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迸发出来。525心理网 http://www.psy525.cn

五、官兵捉匪徒

第五个心理游戏是:“官兵捉匪徒”。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晓得他人不认同,你明明晓得本人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怀你的人绝望、伤心,可是你依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为本人一定能够把这件事情躲藏得很好,但是,由于你这个匪徒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千丝万缕被身边的人发现……

在这个“官兵捉匪徒”的心理游戏中,由于我们躲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所以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分,会纵容本人童年时的觉得再度浮现,并堕入激烈的自责、后悔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突破承诺、自责不已。

假如你发现本人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能够试着回想小时分父母是不是也这样看待过你,他们能否经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怀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绝望……”

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本人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制止时,他会开端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本人的需求,而当他满足了本人的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经常会呈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

但凡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呈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义务都往本人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另外一种则是将一切的过错都推给他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而事实上,只要真实空中对本人,坦诚面对本人的需求,才是独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办法。

六、寻衅

第六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寻衅”。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本人的觉得,而用一些肢体言语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本人真正想表达的意义。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轻手轻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居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他,其真实这个时分,这个“寻衅”的心理游戏就曾经开端演出了。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由于晓得本人晚回家使太太十分不快乐,所以也就默不做声地承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的冷战仍继续停止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了太太这般无言的寻衅而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怎样样嘛!我都曾经对你低三下四了,你还不快乐……”这时太太就冤枉地哭了起来,寻衅终于到达目的,非等到两个人开端抵触,这个心理游戏才会闭幕。

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能够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顺体恤都是假的,他不是真正的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看待的。”“我真是一个命苦的人,没有人会真心看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所寄存于内心的觉得,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的时分就曾经做好了这样的人生决断了。

 七、 法庭

第七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法庭”。

当抵触或寻衅的游戏开端时,有时分会开展成第七个“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中的主角会试图去找一个相似法官的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终究谁对谁错,当然在这个时分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之所以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当事者希望经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气来支持本人的立场,他以为本人自身并缺乏以表达内在那股受冤枉或不舒适的感受,他总是需求借由更多人的力气来证明本人是对的,由于这个游戏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形成的。”

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他的父母或教师在他童年生活发作的许多事情里,一定经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别人之间的争论,于是他们习气找寻更强的力气,找权威来证明本人是对的。

有时率领团体课程,现场有人迟到了,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的不称心,但大多数人会说:“你迟到了,耽搁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很不快乐。”企图用团体的压力来抗议,我常常会通知发言者,你只需用我即可,由于这是你的觉得,并不见得代表其别人共同的觉得;其次即便只要你一个人,你也有权益表达个人的愤恨。有些人童年时由于自我价值感低落,没方法证明本人是对的,习气找一些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游戏。

八、捕熊者

第八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捕熊者”。

在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中,由于熊是一个庞大、具风险性的动物,所以猎人假如只是用猎枪捕杀,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在受伤以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的生命愈加风险,因而,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需设下许多圈套,猎人会在熊必经的道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所爱吃的食物,然后再把泥土恢恢复状。当熊肚子饿时一闻到食物的滋味会马上跑过来,接着便扑通一声掉下去,就在这个时分猎人呈现了,他一面听到熊发出哀号、痛苦的声音,一面开枪将落入圈套中的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的玩法。

你会发如今我们日常生活里四处都在玩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而通常会玩这个游戏的人,在小的时分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关于不好的局部都一概否认。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需一表现出负面的本人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发觉到他人对他的等待和需求,而不允许本人真实的心情或情感流显露来。

当然被捕的熊是很不幸的,常会指摘本人愚笨,自怜自艾外加对猎人的愤恨。而这个猎人是很深沉的,对自我的自尊心、自我价值感低落,他不敢直接表达真实的自我。

编辑:知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