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本人未能做到的事,或出了过失的事,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能为力的状况,都会表示遗憾。
对他人错失一个时机或遭遇一次严重丧失,人们也会表示遗憾。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路走过来,总有一些来访者我们无能为力,总有一些障碍我们无法逃避,总有一些遗憾我们难以防止。
假如一个心理咨询师说本人历来没有遗憾,他要么是圆满如神,要么是毫无觉知——而这时,他己不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了。
从繁忙的咨询中停下来,给本人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就有一些遗憾涌上心头。
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算是对本人的一个提示。
01
选择从事心理咨询
首先要承受心理咨询的有限
我至今记得一位母亲带儿子前来承受心理咨询,她的儿子己经四十五岁。
探究事情发作的根由,已是三十年前:
当事人十五岁那年遭遇一次波折,一度呈现极端的心情反响。
父母感到惊惶失措,立即把儿子送到一家肉体病院,自此开端吃药。
在长期的药物控制和家人的过度维护下,当事人的生命不断处于低效能状态,社会行为逐步减少,直至完整从生活场退回家中……人生最珍贵的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当事人被母亲带进咨询室的时分,他的认识含糊,动作迟缓,言语表达艰难,神色有些淡然,改动的愿望相当微小,以至内心动机的力气都磨蚀掉了。
而来自生活环境的支持资源又非常稀薄——只要一个退休的妈妈照顾着他的生活。
他需求承受一个恢复性的、支持性的、补偿性的、开展性的全方位治疗。
需求有心理咨询师跟肉体病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社会支持资源共同工作,才有可能慢慢推进当事人从病症走向生活。
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同时,当事人本身的条件也不具备。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心里满是遗憾:“为什么要等到这个时分才来?”
02
在成为一名独立的、成熟的咨询师之前
无法防止失误
每一位咨询师必需当心慎重地工作,不时的反省与察觉,由于他晓得,他的任何一点忽略,都可能给当事人形成影响。
曾经遇到一个来访者由于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搅扰,前来寻求心理咨询。
探究发现,当事人与人交往中过多躲藏,不能表达本人的想法和情感,形成心情压制,以致内在动力受损,失掉了对生活的追求,变得心灰意懒,但又心有不甘。
他的应对战略和抵触是:重复对本人说“生活就是这样的”,但又无法让本人“同流合污”。
长期处置不了的困惑,使他对咨询师有一个激烈等待:给他一个答案,把问题一下子处理掉。
我的忽略在于,没有特地跟他讨论他对心理咨询的等待,只是专注于去理解当事人的生活,探究问题产生的本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变得有些着急起来,慢慢失掉说话的兴味,语气中开端呈现拒抗的意味。
缘由是,他所等待的答案不断没有呈现。
遭到当事人的心情的影响,作为新手咨询师的我转而试图去对付他的等待,如,花时间剖析问题,做出结论性的解释,直接指出对方的问题,提供给对办法……
第一次咨询就这样完毕了。
完毕之后我才认识到,一件遗憾的事己经无可挽救地发作了。
当事人分开咨询室时,他的神态几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勇士一去兮不复返”。
当时的我在督导之后才明白,原来回应来访者当下的等待是最重要的,安然面对来访者的等待,供认本人没方法一下子把问题处理掉才是真实的。
而来访者也能够在这样的回应中觉得到,原来不圆满也是能够的,才有可能愿意继续留在咨询中一同探究将来的道路。
03
最深的遗憾来自那些
“自豪”、“顽固”以至有人格障碍的父母
在研讨统计方面,没有确切数据显现父母的人格障碍与孩子的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但我在临床经历中却大量发现这样的状况:
父母对孩子的极端控制,以及孩子在控制之下的苦苦挣扎。
而且,控制总以爱的名义停止,或者与爱混为一团,以至会穿上一件宗教的崇高外衣——实践上是病态的宗教狂热。
许多状况是:不论孩子怎样苦苦挣扎,都未能挣脱父母的如来佛掌心。
从小到大,他们的内心浸透了要挟与恐惧,慢慢习气于被控制,而又不盲目。
好像那个自幼被一根细绳拴着的象,后来长大了,膂力变得强大,仍然挣不脱那根细绳。
假如一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遭到过多的压制,历来没有恰当的坚持,这可能招致病症性的叛变。
假如说生长性的坚持是为了成为本人,病症性的叛变则更多是一种无认识的自觉行为——不晓得怎样成为本人以致于要毁掉本人。
这时,父母惊呆了,不断很依从的孩子身上迸发的叛变行为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
他们可能会一下子从习气于强迫孩子跑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对孩子战战兢兢,百依百顺,生怕会惹孩子发火。
与此同时,他们的孩子似乎一下子发现了反制父母的法宝,可能会开展这种极端的叛变心情与行为。
似乎一切都颠倒了,这时父母反而要受许多无谓的苦,为他们长期的“执迷不悟”付出代价。
一个咨询师经常会面对这样的遗憾:孩子的问题不难处置,父母的问题却让人头疼,乃至无法。
04
心理咨询需求收费
这是必要的
缘由如下,这是一种专业或职业性质的效劳,需求一定的收费来维持;经过付费,来访者学会尊重他人的专业与劳动:
由于有所付出,来访者会愈加有动力去生长。
但是,心理咨询的收费不是绝对的。
假如心理咨询成为完整以金钱为目的的商业行为,贫穷人会被扫除在它的效劳之外。
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之一就是,有钱人享有太多的资源,穷人遭到太多的剥夺。
心理咨询不能只为富人提供协助,而让穷人忍着过下去。
因而,直面在收费的同时,坚持为贫穷的人留下一个空间——按其申请,提供相应的费用减免。
但这并不能完整消弭我们的遗憾:穷人不只没有钱,也常常没有自信心——
世界上有许多要素损伤着穷人的自信心,因此不敢置信,也不敢前来叩门,结果还是丧失掉原本能够得到的时机。
他们的问题持续存在,生命和生活的资源就少而又少了。
咨询师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一个普遍的遗憾:有的,还多多加给;没有的,连他一切的一点点也失掉了。
05
心理咨询帮不了一切的人
患得患失的人,内心有太多的担忧和猜疑,呈现心理艰难的时分,想承受心理咨询,又怕花钱,怕得失相当,怕失掉面子……
关于疑虑过深的人,即便为其提供免费效劳,他们依然会疑神疑鬼,难以从心理咨询取得协助。
有一位三十岁的青年,从小到大,心理问题严重障碍了他的生活与开展。
若干年前,他试图寻求心理咨询,但对当时100元的收费顾忌重重。
有一次找到一个特别的理由,跟咨询师免费谈了一次,好像得了廉价,尔后亦不再来。
三年后,他又提出心理咨询的请求,但通了几次电话,最终还是由于惧怕花钱而作罢。
几年过去了,当事人再度呈现,他的状况变得愈加严重,重复在电话里谈来谈去,为本人到底能否需求承受心理咨询纠缠不休。
最终,他承受了这么多年来独一的一次正式面谈,由于付了费,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急迫地想大捞一把而归,尔后又消逝了。
他就这样耽搁下去,付出的代价是变得越来越不堪的人生。
记得幼年时期外婆说文解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这位青年的状况是:不能舍,也便无所得。
心理咨询原本是一项好的专业资源,对他却形同虚设。
面对这种状况,咨询师只能服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准绳,慨叹大于遗憾吧。
06
潜认识里文过饰非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过度防御,会障碍他们真正进入心理咨询。
他们感到痛苦,但又不愿意承受本人有心理问题。
由于痛苦,他们会去理解心理咨询(如打电话讯问,读许多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从中取得暂时的抚慰,但回绝承受系统的、深度的专业咨询。
有一个青年在家呆了十年,阅读大量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想自我救治而不得,却熟习了各类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办法,特别对森田疗法读得倒背如流,经常经过电话向全国各地的心理咨询师答辩:
“假如用森田疗法,你会如何处理我的问题?”
十年来,他难倒了一大批咨询师,内心不觉滋生了一种虚妄的自豪,似乎没有人可以处理他的问题,他的问题就变得很了不起一样。
而他的问题很了不起,就显得他本人也很了不起一样。
他在虚妄中看不到一个事实:他在病中。
这样的人不能直面本人的问题,反而跟本人的问题树立了一种血肉相联、难解难分的关系,对问题有一种维护或防御,以至慢慢开展出一种自我留恋的倾向,似乎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如奶酪”。
07
心理咨询需求一个过程,
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一个障碍,
使效果难以发作
常见的状况如:有的来访者感到难受,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心情稍有好转,便中缀了咨询。
对他来说,心理咨询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对付,这招致“治表不治里”的遗憾。
再有,有些父母带孩子来承受心理咨询,由于孩子的心情问题影响了学业,招致厌学、退学等。
可能在阅历初期的咨询之后,孩子重新回到学校,但咨询也因而中缀了——关于家长来说,让孩子重返学校,就己经到达了心理咨询的目的。
他们急于把孩子驱逐到剧烈的竞争战场,不给孩子以喘息之机。
假如由于承受心理咨询而耽搁了孩子的一堂课,他们会感到遗憾不已。
他们的这种慌张感也使孩子优柔寡断,不能继续前来承受心理咨询了。
这让我联想到《论语》中的一段话: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样的事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发作。
家长为了“小利”(分数、补习班、名次……),把“大事”(生命安康生长的需求,如快乐、人际交往、自发性、发明力、个性、情感……)置之不顾。
对失掉这些,他们不会感到遗憾,也就只能让咨询师去为之扼腕称惜了。
08
咨询师的专业资质是永远要强调的
专业的底线就是减少遗憾,不形成损伤。
但是,在心理咨询行业里,由于咨询师专业才能缺乏,如专业锻炼不够、经历缺足、缺乏督导等,轻则“治表不治里“,乃至无效,重则以至形成损伤。
如咨询师缺乏自我察觉,可能把本人的问题投射到当事人身上,招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风险。
心理咨询有一句行话:“不好的心理咨询,不如没有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行业需求树立职业标准,肯定咨询师与来访者的边境,触及义务与权益等,以维护来访者的权益。
心理咨询机构过度追求商业化,也可能削弱心理咨询的专业质量和社会形象。
写在后面
心理咨询师真正的名誉,是树立在每一位来访者身上的。
在这样一个商业时期,我们仍然置信口碑相传。哪怕,我们不断在深巷。